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僧人与禅修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行、住、坐、卧皆但在四者之中,故多云”。以打坐来修习禅略称“打坐”。关于坐禅的方法,卷上应该四时随时坐有能够舒适的床坐,有安静的有一起修行的善;另外,还需要无所能够提供饮医药等供养。这些,都修行者自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等。此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对坐禅方法也颇多论述。日本、朝鲜佛教界,对于坐禅中国禅宗对于坐禅方法与时间等相关事项,也有很多规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众章》“坐禅仪条”对坐禅禅林中,上堂以前于僧堂坐禅少时,称“坐堂”。小参之前及每日晚…  相似文献   

2.
释常静 《法音》2021,(3):72-74
坐禅是指习禅者端身正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从而进入禅定之境的修行活动。释迦世尊在成道之前,先是在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踰波罗树下、目真邻陀树下、罗阇耶恒那树下各坐七天,这是佛教坐禅的开始。在佛经中,常可见佛陀及其弟子们重视修禅的记载,如《大般涅槃经》中云︰"尔时有一满罗仙人之子,……忽于中路,而见如来坐息树下,合掌问讯,却坐一面,而白佛言︰夫出家法,坐禅之业最为第一。"《分别功德论》卷二云︰"阿难便般涅槃时,诸比丘各习坐禅,不复诵习。云佛有三业,坐禅第一。  相似文献   

3.
李申 《佛教文化》1993,(3):29-29
人们对于各种形态的文化,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比如甲骨文,不懂的就是不明白;又比如高等数学,不懂的如看天书。但只有佛教,其中又特别是禅宗,自认为真懂的往往不懂,被认为不懂的却往往真懂,惠能就是一个例子。正是他,创立了中国的禅宗。他不要自己的“儿孙”们坐禅,也不让他们读经,只让他们用心去悟。人们把艺术的起源推得很早。其实人类早期的歌舞画塑,不能说不是艺术,可那仅是今天的广告、宣传品一类的艺术。广告、宣传品中自有艺术在,可其中的艺术毕竟只是质实物欲的附属。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8,(6)
目前在日本正掀起一般静静的“椅子坐禅”热。即使是对正宗坐禅敬而远之的人也开始学做椅子坐禅,这大概是因为椅子坐禅在电车中、在办公室也能进行的缘故。椅子坐禅的方法大致如下:一、不高不低地坐在椅子上(背不靠在椅背上)。腰背挺得笔直,肩膀放松,耳朵与肩膀垂直,鼻子与肚脐垂直(即正襟危坐的形象)。二、左手背放在右手掌上,两只手的拇指稍稍接触(普通坐禅形式)。三、眼半睁半闭,视线通过鼻梁落在前方1米左右的地方。嘴轻轻闭上,舌尖顶在  相似文献   

5.
禅,梵语为dhyāna,即禅那之简称,或云禅定、定,印度则谓瑜伽。禅,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谓制止他想,专注一境,正审思虑,即在定中观察思虑,故亦云禅观、止观。其特点是定中有观、有慧。目的在于现起慧观,达到般若正智,得到解脱。决不是有些人说的为了得到神通或特异功能。其实,神通是禅定过程中的副产品。佛教的禅定为释迦牟尼所创。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坐禅开悟,  相似文献   

6.
禅七,指禅僧以七日为期,闭关坐禅,参究心性,以期证悟。根据需要,从一个七乃至十个七不等。古制,丛林每年冬季打禅七共四十九天(七个七),至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圆满。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3,(9)
五分法身,以戒为依;三无漏学,以戒为首。无一如来不具戒体,无一菩萨不修戒度,无一经典不赞戒法,无一圣贤不严戒行。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论其超胜,则才沾戒品,便名人世福田;极期指归,则唯佛一人,方名圆满净戒。四级重楼,级级皆圆顿境,八万细行,行行与法界同。若不持戒,纵能习讲坐禅、兴诸福业,皆为魔业,必入魔党。故好心出家者,决须从持戒始。自利利他,法皆成就。舍此通途,更无捷径。  相似文献   

8.
一以前只听说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人人都要出家一次,而今笔者有幸成为中国佛教协会派出的第一批留缅学僧,先在缅甸仰光国立佛教大学留学了两年多,后又转入缅甸上座部国际佛教大学。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去坐禅中心坐禅。通过这三年的学习和接触,始对缅甸的出家风俗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才知道缅甸确实几乎人人出家,有的出家两次、三次乃至七次。如我在幸福坐禅中心碰到一个印度小男孩,只有13岁,却已出家七次了。幸福坐禅中心是我放暑假后去的第一个坐禅中心,也是我到达缅甸后除我们所在的学校外最先接触的寺院。现我将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9.
吴明 《佛教文化》1994,(3):20-22
所谓依法系而作禅定的分类,就是依照禅定法门自身性质结合法门流传体系按层次而来分类。这样,既能继承过去,又能适应现在,更能开拓未来。举其大者而分: 其分类一,即为佛教禅与非佛教禅,是以属佛法非属佛法而分类也。所谓属佛法和非属佛法,就是看它是否合乎佛法般苦,合乎般若者皆是佛法,否则都非佛法。  相似文献   

10.
禅与俳句     
一 佛典中记载: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有佛陀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乃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尊者.  相似文献   

11.
泉州清源山,山不高而时见云雾缭绕,横柯上蔽,疏条交映。虽不窥谷忘返,但也望峰息心,俗世皆在天外,万虑不上胸襟。但当我下山站在老君岩前,心灵的迷雾却缥缈起来。老君岩位于清源山南麓,是现存最大的老子造像,被称为"老子天下第一"。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本是一块天然岩石,据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闽南人说他就在这里羽化登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4)
<正>"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简称,译为"思惟修",又名"静虑"、"禅定"。禅宗的初始,可以追溯到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与佛陀心心相印。佛陀遂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梁武帝时期,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来华,中国禅宗由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4.
素简如禅     
正当黛色的笔在白纸上写下"素简如禅"的时候,心空一片明媚,什么都不想,只觉得拥有心笔一体,肆意徜徉的感觉就够了,就如白雪少年素衣于野,无限任性而自由。不记得有多少次凌风驰奔的放纵,也不记得有多少酒后放歌的轻狂,不想向时间和复杂妥协,只想怀抱着自己的一份本真,一份善良周游世界。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静想"——静一静的想法。繁华之后,只想拥有自己的一张床,一间小屋,一本书,独享静谧时光。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0,(12)
<正>《坐禅三昧经》(二卷,鸠摩罗什译)卷上:"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经云:  相似文献   

16.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相似文献   

17.
喜欢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条险滩,临岸徐行虽可见影,但不如风里来浪里去,感觉活鱼的拍动。"触动我的不是这些文字,而是一种感觉,甘于在俗世里保留  相似文献   

18.
俗世与世俗     
俗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俗世的土壤中生长着真诚、善良、挚爱和梦想。在春天赏花,在夏天冲浪,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赏雪,四季轮回中,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自然。世俗是俗世的另一个极端,它消解崇高,扭曲浪漫,戏弄单纯,掩盖真相。世俗之人猥琐而贪婪,他们将小聪明当做大智慧,故弄玄虚,招摇撞骗。  相似文献   

19.
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相似文献   

20.
禅道与商道     
在韩国人的心目中,林尚沃不仅是一位富甲天下的商界巨子,而且是一名虔诚修行的“商佛”。少年时代,林尚沃曾在寺院修行,进入商界后,他又苦心寻求商业的真谛,他所倡导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视财物如水一样平常,做人如秤一样公正刚直)的商道,至今仍被众多韩国企业家所尊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