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随笔”是颇受读者欢迎的一种书体,它既有可读性,又是学术著作。但是,以历史。思想文化为内容的学术随笔,并不多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史家随笔”五种,包括:郭沫若著《豕蹄内外》、翦伯赞著《学海心潮》、吴晗著《史镜管窥》、傅斯年著《出入史门》和...  相似文献   

2.
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李存山本文对曾振宇同志的《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一文提出商榷。一、董仲舒的气论思想不是中国气论的典型形态,由此不能揭示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二、曾文不明源流,不作分析,误把董仲舒气论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简讯     
《简明中国道教通史》出版 卿希泰教授所著《简明中国道教通史》于 2001年 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0万字。 (中言) 《中国道教简史》出版 唐大潮教授所著《中国道教简史》于2001年6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8万字。 (中言) 《弘扬正气 拒绝邪教》出版 《弘扬正气 拒绝邪教》——处理“法轮功”邪教组织基层教育读本,于2001年6月由四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所杨光文同志承担该书1—3章的撰写,并任此书副主编。 2001年8月初,我所卿希泰、李刚、潘显一教授参加“中国宗教学会第五次全国会议暨…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无神论》2013,(6):F0003-F0003
习五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本书作为“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丛书”第一本出版,是近年来科学无神论与宗教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5.
该著由左亚文等著,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新鲜活泼的语言,面向开放的世界,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集中反映了处在世纪之交的现代哲学的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动趋向,并揭示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体现在社会发展和文明智慧进步的过...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运用类比思维建构儒教,该思维贯穿于他对天人、古今关系与阴阳五行世界图式的论述中。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曾祖父,首次提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重要观念。他主张灾异乃天意之呈现,并把《春秋》灾异与当时灾异对比阐释,进行政治实践。基于天人相类与灾异,董仲舒强调天与人均具有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仁,这是他建构儒教的重要标志。董仲舒借用阴阳五行世界图式来论说天意天志,为其儒教提供自然主义与阴阳分类认知模式的理论说明。西汉象数易学家继承并完善了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世界图式,并运用类比思维论述灾异,这反映董仲舒对两汉思想家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强力塑造与深刻影响。董仲舒的类比思维来源于《周易》的意象与类比思维。阴阳八卦“通神明”与“类万物”的双重功能是集宗教、自然与政治三位一体经学思想体系得以确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回教史鉴》新版序言马肇新,马肇曾马以愚先生所著《中国回教史鉴》成书于民国二十九年,而于三十年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十六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又出修订本。80年代末期,上海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为整理、保存民国时期的图书资料,特精选该时期出版的具有学...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常常被视为儒家“义利之辨”的代表性观点,然而此命题的提出实由“越有三仁”的话题所引出,本为论说“仁人”之标准而言。故必须从董仲舒的仁说出发,才能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其“正谊明道”原初的思想旨趣。董仲舒从“爱人”的仁学基点出发建构起“天仁合一”的思想体系,并指出“仁人”应该“不谋其利”、“不急其功”,将仁爱之心推扩出去,“以仁厚远”、“爱及四夷”、“致无为”而取得“习俗大化”的“仁圣”功绩。  相似文献   

9.
郭晓东 《现代哲学》2023,(6):144-151
“张三世”学说是两汉《公羊》学最为核心的义旨之一。两汉《公羊》师说大多失传,董仲舒之说相对零散,唯有何休留下系统性的《公羊》“张三世”说,但何休《公羊解诂》从未提及董仲舒,使得何休的“张三世”是否可以溯源到董仲舒那里遂成为一个问题,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以何休之说为参照系来考察董仲舒的论说,可以发现何休关于“张三世”说的两层内涵在董仲舒那里都可窥见一斑,由此足见董、何之论《春秋》“三世”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不过,董仲舒的“三世”思想虽然不殊于何休,却没有何休那么成体系性的论述,其理论形态相对而言也没那么成熟。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汉代最主要的唯心主义思想家。据《汉书·董仲舒传》载,他“少治春秋”,以“三年不窥园”的刻苦精神深究《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成为西汉时期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汉景帝时,董仲舒曾任博士,讲授儒家经典。汉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三篇“对策”博得武帝的赏识,官拜江都相。晚年,他免官居家,著书立说,然而“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生活于西汉中期。这时,诸侯王国割据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董仲舒适应时代的要求,从  相似文献   

11.
唐艳 《管子学刊》2023,(3):105-117
董仲舒吸收了上古方术、黄老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先秦儒家的治身学说做了系统化的理论构建与逻辑演绎,把“中和”之道视为治身的根本法则,突破了先秦儒家抽象化、境界化的“中和”观念,在天道宇宙图式中搭配阴阳、四时、五行元素,勾勒出动态、立体、有序的“中和”运行原理,为君子治身找到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坚实的信念本体。董仲舒把食、色两大本能欲求从道德领域上升至天道高度,以“中和”为人的两性结合与饮食节律确立行为准则。其中,养气是治身的关键,董仲舒强调以“内充”“自渐”的方法养人之和气。但是,天赋予人的生命潜能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天所设定的范围,就会对个体生命造成非自然损耗,人能否自觉顺应“中和”之道治理身体,将决定其寿命的得失长短。不同于孔子的命定论,董仲舒主张在天道法则与个体成长需求之间保持一种合理张力,肯定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董学研究的新收获─—河北省召开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惠吉兴,潘志峰1993年10月下旬,在石家庄召开了“河北省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主办。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单位及董子故里景县的三十多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大家围绕董仲舒...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1— 9月 ,宗教研究所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 6部 :即《道教仪礼》 ,张泽洪 (合著 ) ,香港道教学院 2 0 0 0年 2月出版 ;《道教哲学》吕鹏志著 ,(台湾 )文津出版社 2 0 0 0年 2月出版 ;《宋代蜀诗辑存》 ,许吟雪等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 ;《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 ,唐大潮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6月出版 ;《人间佛教》 ,陈兵等著 ,河北省佛教协会 2 0 0 0年 6月印行 ;《中国道教史》(第一卷英译本 ) ,卿希泰主编、[美 ]俞检身译 ,美国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出版宗教所2000年已出版学术著作6部@中…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于1994年9月1日至4日在董于故里——河北景县召开,会议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与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及中共景县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6O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研讨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述。一、关于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性质多年来,学术界一直把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视为正统封建宗教神学的代表。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同志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董仲舒并没有创立一个如奥古斯丁所创立的宗教神学体系,与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上帝”不同,董仲舒塑造的“天”乃是一个具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开拓──评《近代江南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开拓──评《近代江南农村》莫永明段本洛教授、单强博士著《近代江南农村》最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江南农村发展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全书4章...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无神论》2014,(6):F0002-F0002
<正>《中国无神论史论丛》(第一辑)于2014年3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论丛由王友三、徐小跃主编,包括六本著作,分别为:王友三著《中国无神论史论集》、徐长安、刘光育著《儒学与中国无神论》、王月清、梁徐宁著《无神论与中国佛学》、陈林著《中国无神论与政治》、苏南著《王友三与中国无神  相似文献   

17.
沈德灿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全书分为4编12章。第1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依次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概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历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第2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依次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是田心铭教授最新出版的专题论文集。该著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这一主题,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27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澄清了围绕无神论的种种错误或模糊观点,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该著的鲜明特点是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坚持问题导向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  相似文献   

19.
断定董仲舒的历史观为“三统三正”的循环论,并以此来证实董仲舒的天道观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这几乎是以往有关董仲舒论著公认的定论。我认为,这一论断虽然确实抓住了董仲舒历史观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但却只是抓住了它的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我以为他的历史观同他的天道观一样,其主导方面不是循环论,而是一种具有螺旋发展形式的进化历史观。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20.
《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的出版,使我想到:早在春秋时期,晏婴即讲“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认为廉洁是从政为官的根本。为了使从政为官者保持廉洁,西汉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从政为官者不要“与民争利”,他讲:“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董仲舒对策三》)。西汉宣帝时提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汉书·宣帝纪》),强调官吏的廉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官的不能清廉自守,势必会影响到下属、百姓和整个社会风尚。如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