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作为后康德计划,证明不存在“给定的”对象,意识已涉及自我意识,而理性的现代性权威导致精神危机;生命过去的那些表现方式削弱了它们关于价值和忠诚的主张;碎片化世界表明“优美的灵魂”成了“道德世界观”的沉默的代言人。因此藉着新发现的哲学见解,黑格尔赋予他最早关注的应认作现代宗教的东西完美的声音。“绝对知识”在于历史化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体现在《精神现象学》将现代性看作人类自己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医患交际的“复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医患交际日益受到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医患关系研究的热点。医患交际是人类对话的一种形式,充满了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声音。拟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医患交际中的各种“声音”进行研究,揭示医患交际中,医生的医生声音、教育者声音、同伴声音和患者的叙述病情声音、能力声音、社会交际者声音、发话者声音等在对位对话中并存共生,既各自独立又彼此相关。  相似文献   

3.
汪维藩 《天风》2011,(9):60-61
(八十三)天籁 庄子在《齐物篇》里,写了一个有关人籁、地籁、天籁的寓言故事。“人籁”,是人用竹管制成的乐器,如芦笙、排箫,古称“比竹”。竹管长短不一,发出的声音各异,但却十分和谐。“地籁”,指大地生风,吹过高下盘曲之山陵、森林巨木之洞穴时,所发出的谐和声音。“天籁”,乃指上天激发之下,千万人所发出的和声。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来源记忆研究大多以词汇和图形等为实验材料,意义丰富的声音材料尚未涉及.本实验采用中国情感数据声音系统的声音为材料,分析了情绪效价、编码和测验阶段的刺激呈现方式等对区分听觉和想象两种不同来源的现实性监控的影响.实验含编码和测验两阶段,编码任务是听声音或根据提供的文字想象声音,并判断刺激的情绪效价;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听声音或根据文字想象声音,并做出“听过”、“想象过”或“新项目”的三项选择判断.结果显示,想象刺激低于听觉形式获得刺激的提取成绩;情绪效价显著影响听过项目的提取绩效;编码与测验刺激呈现方式匹配条件的来源监控成绩较高;恐惧刺激的判断快于厌恶刺激.上述结果表明:内部来源与外部来源提取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情绪效价对区分上述两种任务的现实性监控具有调节作用,编码与提取刺激呈现方式匹配与否对提取结果的影响明显,恐惧刺激的加工相对优先.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伦理学”本质上并非独立于“意识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支,而是现象学自身的内在发展与完成,构成现象学运动的灵魂与旨归。“伦理现象学”实际上伴随着“现象学运动”的始终,因此,它绝非胡塞尔“回到生活世界”之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它是驱使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指引。没有伦理意识,胡塞尔不可能提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之任务。在伦理学上,胡塞尔的独创性贡献在于,他不仅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意志现象学,而且运用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人格伦理现象学。伦理现象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运动。7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复兴与伦理现象学密切相关,哲学一方面转向政治哲学,以正义伦理为核心,一方面转向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早期的主将也无非就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存在论现象学的学生们。现象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真正构造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真正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意向和意志的展开与升华,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需要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那天下午5点多,我正在电脑上敲一篇文稿,电话响了,一接听,却没有声音。我连喂了几声后,电话里传来了颤颤的声音:“妈妈,我这次数学考砸了,真的,特别特别砸!妈妈,我怎么办啊?”女儿的声音哑哑的,还带着点哭音。  相似文献   

7.
寻常日子     
凡夫俗子,最与平凡的日子有缘。平凡的日子,寻常的日子,也是流水的日子。“流水”流过了就流过了,没有声音,溅不起水花。或许有声音,或许有水花,然而因了寻常,大多都被我们给忽昭略.  相似文献   

8.
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一种新的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正悄然进入许多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著作中.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对话的结果.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现象学唯心论的批判和改造;另一方面,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现象学解释.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最初是一种偏重于认识论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其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哲学上的古老问题.为此,他批判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所谓“心理主义”和“客观主义”,强调主  相似文献   

9.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方向红 《现代哲学》2002,(4):96-100
“supplemént”(“充替”)是解构理论的重要支柱。本文试图从时间性和符号学理路出发完整地重构德里达从对“声音”的解构向“supplément”原理的过渡。同时本文也力求证明,德里达的这种过渡与对胡塞尔符号理论的挪用、引申和误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随着对国外有关现象学及其研究资料评介的增多,我国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领域有所扩展,对现象学的本质的认识也愈益深刻,下面就研究中几个较重要的问题作一概述。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 罗克汀认为,国外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乃是“观象学还原法”和“理智的直观”的两种观点,均未能正确地反映胡塞尔观象学理论体系的实际情况。把哲学与科学相割裂,并从根本上对立起来,才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的、本质的观点。“现象学还原法”抑或“理智  相似文献   

12.
让声音富有情感,这恐怕只有人类才能够做到。通过声音可以将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说“啊,真高兴”,给听话人的感觉也难免低沉。反过来说,心情愉快的时候,声音明快,也会引来听话人的微笑。简单的说话,由于声音不同,会包含许多不同的意义。通过音调即声音的高低、强弱、缓急等的运用,能够让对方更加深刻地理解你讲话的内涵。声音是你心灵的自然反映,声音有温度,有味道,有喜有悲的色彩。听话人在听讲话人说的时候,从声音的表现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你讲话中活生生的东西。比如说话人A和B说出同一个词,但是从A…  相似文献   

13.
不纯粹的现象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在这里我准备站在现象学之外来讨论现象学,特别是与胡塞尔有关的一些现象学问题,进而讨论某些更为一般的哲学问题。“在现象学之外”来讨论现象学是为了免受现象学话语的限制,这样也许比较容易发现现象学作为“某种”哲学努力的意义和问题。现象学要求“转向事物本身”,但是作为现象学最纯粹代表的胡塞尔哲学却并没有完全正确地执行这一现象学要求。胡塞尔试图使现象学成为一种纯粹的现象学,在我看来,一种现象学如果是纯粹的,那么很可能反而远离事物──当然,这里所谓的“事物”并不是实在而是在意识中展开的世界,即使如此,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听觉表象开始得到关注,相关研究包括言语声音、音乐声音、环境声音的听觉表象三类。本文梳理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对上述三种听觉表象所激活的脑区研究,比较了听觉表象和听觉对应脑区的异同,并展望了听觉表象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一书的解读和分析,阐述了海德格尔知觉现象学的意义和特征。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借助对康德存在论题(“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的现象学阐释,表明了对知觉行为进行现象学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了他自己的知觉现象学:一方面,是对知觉行为的现象学描述,指出了知觉行为的意向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阐明了知觉行为的存在论基础,进而突显了知觉现象在此在存在论建制中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若10:1-18——耶稣是善牧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由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当他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的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决不跟随陌生人,凡而逃避他,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他们却不明白给他们讲的是什么。于是,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是羊的门;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羊没有听从他们。我就是门,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可以进,可以…  相似文献   

17.
舍勒将其现象学的伦理学称作“质料价值伦理学”,因此,价值问题是其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其现象学伦理学中,舍勒对价值有两个基本的规定:一方面,相对于胡塞尔,舍勒将作为质料先天的价值先天视为“原现象”;另一方面,区别于尼古拉·哈特曼,舍勒又将价值存在规定为“行为相对性存在”.通过后者,现象学的“相关性先天”得以强调.根本上,以这两个方面,舍勒厘定了价值一般的现象学-存在论的独立的、原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魏琴 《哲学研究》2023,(11):108-117
马里翁认为,谈论解释学必须从“给予性”这一现象学的最终权威开始。现象学对“给予性”的强调不仅没有像很多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取消解释学,反而从现象学的维度赋予了解释学一种根本的“现象化”功能,即试图弥合现象之“给予”与“显现”之间的间隔。具体来说,解释学至少从四个方面“介入”了给予性现象学,使得不同的现象性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给予性的“溢出”最终要求一门“不可穷尽的解释学”,充分说明“给予越多,解释越多”。  相似文献   

19.
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闹钟“滴答滴答”走动声。听到这个声音,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又站在生命中一个新的渡口上了。记得席慕容写过这样一首诗:“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衣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相似文献   

20.
(一)由美国“国际现象学协会”主编的刊物《现象学探究》,刊载了海外学者金坚先生的专文:《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展望》(见第10卷,1986年10月),其中介绍评论了我从1980年至1983年的5篇拙作。我认为这种属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是有益的。金坚先生对我的拙作作了一些肯定和鼓励,但他认为,对拙作所主张的现象学的根本观点是“把哲学与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对立起”,因而是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敌人,是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