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经济衰败,社会动荡造成了主流思想儒学地位的崩塌,这一时期文化思想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以玄学为盛。这一时期的绘画在这样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开始重神韵、重神似,为之后千余年中国绘画的画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3.
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老》、《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倍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化、玄学化,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经学化的儒学仍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因此作为外来文化的佛学,首先面临着与儒学的碰撞与融合问题。佛教僧团、信徒的膨胀对儒家推崇的宗法制社会结构模式的无形解构,佛教构建的"方外"世界的宗教秩序对儒家推崇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政治伦理秩序的无形解构,构成了儒释的尖锐冲突。然而,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努力追求与本土文化的视界融合——接受儒家话语方式,寻求与儒学表达范式上的贯通;完善佛教戒律,寻求与儒学名教秩序上的贯通;深化佛教理论,寻求与儒学思想体系上的贯通,则使儒释由碰撞逐步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5.
郭象的时代与玄学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篇供讨论的文章,看法未臻成熟,论点不尽允当,仅仅是对玄学重新探索的一种尝试。本文就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立论,指出郭象虽然极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但并非为既成的秩序作辩护,而是提供一种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着眼于批判和调整,表现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的理想之光。从何晏、王弼开始,经过阮籍、嵇康、裴頠直到郭象,整个魏晋玄学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不断分化和发展的,其表现形式虽然带有思辨色彩,但其实质内容却是对合理的社会政治人生的不懈的追求。西晋的灭亡,根源在于“八王之乱”,所谓“清谈误国”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方映灵 《现代哲学》2016,(3):120-126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是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大解放、大活跃的时代。其中文论的兴起与玄学的盛行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更为历代史家所关注。本文试图对文论的兴起与玄学中“天人新义”的形成作些相互关联的考察,从而探讨一下“文学自觉”与“哲学反思”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分析矛盾的方法论述了中印佛学心性论的区别、来源及其命运,并对密宗、禅宗提出了新的看法。印度佛学创立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国土上延续了近一千七百年。然而到公元七世纪,它已达到顶峰,自是以后便走向衰微,至公元十三世纪初,几于绝迹。  相似文献   

9.
魏晋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它不只进一步向前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而且冲破了两汉儒家经学烦琐支离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次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无论在理论思维的水平上抑或对于人生的理解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两汉时代。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魏晋思潮的时代主题与文化精神“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因此对这一时  相似文献   

10.
张淼 《宗教学研究》2007,1(1):93-96
汤用彤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之一,他对中国佛学的研究有着独特之处:在详细考订佛教文献的基础上,注重对佛教历史的考察;把佛教放在中印文化交流及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虑;同时,他还以一种同情默应与心性体会的心态去研究。这些都是汤用彤佛学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共200年的时间。魏晋时期是个乱世,加之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疫病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前朝。1魏晋时期疾疫概况魏晋时期有关疾疫的最早记载是魏文帝时期,魏文帝黄初三年“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城未拔,会大疫。”[1]。魏文帝黄初四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2]此后,大规模的疾疫在正史中记载共有45次之多,见表1。表1魏晋时期疫疾概况序次时间地域内容出处1魏文帝黄初三年江陵大疫《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2黄初四年三月大疫《三国志.魏书.文帝纪》3同上宛、许大疫,死者万数《宋…  相似文献   

12.
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严禅是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理学家了解的禅,很大程度上是华 严禅,即融合着教门思想,特别是华严宗思想的禅,他们可能通过华严禅,而进一步接 触和选择吸收更广泛的佛学理论。本文阐述了宋明时代华严禅的流行、理学家和华 严禅的交涉,并以宗密为例,具体探讨华严禅对于理学的影响,以对佛学和理学的关 系作更为量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共200年的时间.魏晋时期是个乱世,加之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疫病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前朝.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代汉代哲学而兴,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王粥实居首功。对此,一些研究者多已论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王粥取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这可以归结为多方面,但单从学理上看,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崇本息本原则之发现。崇本息末是王迅在《老子指略》中所提出来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作为观念,它不止是一个本体论的思想原则,而且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学原则。王迅依据于这一原则诠释《老子》,进而诠释《周易》,从而打开了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数之综合的理路,出色地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理论课题。一为了说…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孟荀异同论     
学术界一般认为春秋末年才提到性,有人更说性是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开始的。这些都与历史事实不合。应该说,性论是从西周初年就开始了的。《诗经·大雅·卷阿》说:“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遒矣。”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意思是说,你只要扩展你的性,你就能像先王一样的有成就,就能作百神的主祭,享大福就会经常。很显然,这里是说性是善的,只要扩展性就  相似文献   

18.
管仲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在古代中国和希腊大致同时提出了法治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然而,由于对于法律与法治的不同理解,管仲的法治是君主用法律维护其统治的“以法治国”,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则是用良法规范社会的“依法治国”。两者的“法治”内涵虽然不同,但法治思想中的“法律至上”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有人从"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传统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在内容上一致,都是"认识上的飞跃".只在形式上有区别:科学灵感主要在抽象思维中爆发,艺术灵感主要在形象思维中爆发.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与佛学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