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建《学蔀通辨》设专编批驳陆九渊及其后学以至王阳明之学为一部部禅学,认为"作弄精神"、"识心见性"是诸学为禅学抑或近禅之共性。在陈建问题视域之意义上,陆、王隐然成为一共"禅"性之"心学"学派。"精神"一词的意蕴成为陈建批驳陆、王诸学之一大关节,然事实上亦成为衡定陈建立论得失的一重要关节。仅就"精神"意蕴之于陈建、朱子,较之陆学以至王学则皆似同而异趣,甚而涉及儒释道之异旨。  相似文献   

2.
"封"字最初指土堆上植树,进而引申出在土堆上祭祀神灵之意。"禅"字出现在战国时期,最初指传、继、替代之意。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后,宗周祭祀体系散乱,战国时期"封"、"禅"的字义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指某种专门祭名。这一时期联系着学术思潮发生的重大变化,"封禅"说开始出现。到汉初,儒家、神仙家均有自己的封禅说,均由战国时期最初出现于齐地的"封禅"说发展而来。封禅性质属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半自然宗教,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4.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在现代语境中,禅茶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外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药山寺而言,农禅的意义是将"生活禅"的精神落实到生态农业的事业中,在诚实劳动中践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命境界。七月流火,药山寺生态农业园的水稻田里一片繁忙景象,两台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中不停穿梭,寺院僧众与居士、村民们一起顶着烈日在收割过的田地里打包运送、捡拾稻穗,他们头戴斗笠,汗流浃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稻田深处,树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的是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的禅  相似文献   

7.
惠洪觉范禅师是北宋著名的高僧.他在湖湘地区生活30余年,其间与茶禅结下了深厚的佛缘.本文讨论了惠洪禅师与茶禅的关系,撷录了他所著的有关湖湘茶禅的诗作,并做了分析,指出湖湘的深厚茶禅文化是惠洪禅师文学创作的渊源之一,也使他的佛学理论与诗作的禅意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菩提达摩的禅法将证入最高真理的方法分为理入和行入两种,而根据达摩的禅法精神,理体和事行、理入和行入其实本来是不可分的,分而为二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只是为了修学和说明的方便而已。在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中,无论是理入还是行入都分别同样地并且相得益彰地表达了达摩禅法的理行并重而重行的即行即解即证的顿悟的精神原则,而达摩禅的这种在实际生命、实际事行的当下直接证入最高真理的即行即解即证的精神原则也确实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顿悟禅的基本特征。达摩的禅法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尚简易直截、重实践和实证的精神特点。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以简括的文字概括了佛教大小乘的所有的基本义理和实践,这表明达摩禅具有极大的涵括性和融摄性的精神特点,具有向多种层面解释和发挥的可能性,后来的南宗禅和北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等都可以说是对达摩禅法精神在不同层面的发挥和发展。达摩禅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道信是试图将达磨禅奠定的基本的精神原则予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开拓者,而慧能则是将达摩禅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真正完成者,是六祖慧能将达摩禅奠定的精神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慧能从承认一般人现实地存在迷妄的事实出发,在对于佛教经教的处理上,不主张废弃佛教的经教文字,而认为主要关键在于,要以禅宗的自性本源融通般若教理,要以佛教的经教教理启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将般若智慧落实到自性本源中实践、实证,并最终在作为自性本源的当下、现前一念中,打破迷妄,获得觉悟,自证本源。慧能主张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慧能的教学精神是非常平实的。马祖道一继承了慧能的禅思想,但马祖道一更强调从自心本来是佛的理论前提出发,与慧能在禅宗顿法的基础上以禅融教而禅教融通、以顿融渐而顿渐融通的教学精神不同,而是更为有意识地摆脱经教的正面说教,更为有意识地强调着眼于超越教、渐的本来无迷无悟的自心自证境界,因而在教学精神上更为突出禅宗顿法相对独立于教、渐的超绝性,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大开后世机锋棒喝的先河。从教学精神上来说,慧能是从如来禅过渡到祖师禅的核心和关键人物,而马祖则是使祖师禅得以大肆开展的关键人物。本文认为,慧能与马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类似于孔子与孟子在儒家,老子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编余旁注《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干文政十一年(1828)。宗旦淡泊名利,亦淡泊茶事。尝言:“茶本从禅故,更无其他路。吾平生所言古人茶话,以为指月,当亲自领悟茶事方可。”宗旦传有茶歌曰:茶道无字,以口相传,以目相传,以心相传。伊藤古鉴,日本当代高僧,茶禅泰斗,有《茶和禅》等名著传世  相似文献   

11.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茶与禅     
石晶 《思维与智慧》2005,(12):12-12
茶,一种蕴藏着香味的朴素文化;禅,一种包含着玄机的古朴文明。茶与禅之间的奇妙关联,使得二者的境界有了更深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正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樗音chū,椿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称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  相似文献   

14.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这是个超数学的概念,但于生活、于人生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再掘一寸,就得黄金。”这也颇耐人寻味。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得有不断挖掘下去的精神。浅尝辄止,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任何事业都只能半途而废。也常听人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话说得很好。其实,干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求索。不坚持,不求索,即使马上就能到手的宝贵东西,也会与之失之交臂。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过很多深刻的教训。1826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西在读完法国…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0,(12)
<正>本刊讯11月22日,成都昭觉寺内彩旗飘扬、吉祥喜庆,由四川省佛教协会和成都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成都昭觉寺承办的"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10)
<正>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前期以开宗立派为顶点,后期以禅净合一为主流"。"禅净作为中国佛教分别代表自力和他力两极,它们在理论上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所以在经过长期的内部紧张后,终于缓和矛盾走向融合,制造出兼具双方之长的修持模式"~([1])。可谓对晚明禅净双修盛行的一大说明。佛教史上早已有之的"禅净双修"的修学思想在明代得到发展与深化,带来了"参究念佛"等修持法门的流行。"参究念佛"这一法门萌芽于元末明初,在明中期被明确提出,晚明时期流行于丛林,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有利于世界和谐的文化思想,但是外国人却并不能够理解儒学的精神,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人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儒学解释清楚,亦即缺乏让儒学跨文化的能力。西方语言、概念、话语原本承载和叙述的是个"一多二元"故事,与之比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则是以"一多不分"为体。儒学的精神是"和",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中西比较哲学阐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可读性不是靠翻译成西方语言完成的,而是靠对中西哲学基本范畴和结构的比照阐释实现的。因此,要让儒学插上自己的翅膀,跨文化地飞起来,就必须重视利用中西比较哲学的阐释话语,即在西方自由主义"一多二元"和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的"不和"与"和"的比较阐释中,实现儒学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释永信 《法音》2019,(10):50-52
正禅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禅起源于印度,汉语音译为"禅那",乃静虑、思维修之义。经过在中国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禅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与文化符号,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是心灵超越之法,是通过生命的实践体验到的"内心觉醒"与"内在超越"。参禅,不只是到禅堂里去打坐,我们说的参禅,首先是指过上佛陀教导的精神生活,而禅堂打坐只是修行的一个载体和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建立在日常严格的戒律基础上,或参禅打坐,或制心一处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胡思乱想,你  相似文献   

19.
禅是中国的产物。但禅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印度所谓瑜伽的智慧:即与宇宙冥合的智慧。禅是梵语,意为冥想;瑜伽则是精神集中。禅的本意是集心一境,专念一物。它本来是佛教徒修习的一个内容:在形式上安静身体、统一精神,其方式就是坐禅。佛教也常以“止观”代表禅,止是心的安静,观是  相似文献   

20.
陈友华 《学海》2015,(2):91-98
"清明"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祭祖、哀思与感恩纪念日。清明时节的季节转换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同時,清明节不仅有对死者精神的缅怀,也应有对历史错误的追问,更应有对生者的人生追思与反省;不仅要亲近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不仅是对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要求:政治清明,更应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信仰与理想追求。"追思、感恩、自省、博爱、希望、责任、承续、环保、勤政、廉洁"构成"清明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在清明精神支撑下的"清明社会"则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联想到当下国民陋习、道德滑坡、雾霾锁国与贪污腐败,"清明社会"之构建尤为重要。"怀慈行善,明德树人",希望通过对"清明节"全民反省的倡导,实现抑恶扬善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