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人类意识形态发展,文化逐渐成为民族凸显地位的宝贵财富,同时给世界历史文化增添了奇异色彩,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更具理性化和现实化的特色,对文化承栽和表现的认知逐渐成为大众甚至精英人群探究和关注的对象。本文以文艺学专业的相关知识阐明意象对当今文化承载和表现的意义,涉及文学审美性的构建、意象的追溯、普通文本意象对文化的诠释和解读以及以叶舒完为代表的神话学意象对经典文化的表现和探究。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有关树木的神话传说,在这些故事中,渗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分析思想。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介绍世界各民族有关世界树的神话,探索树的象征意义及其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所传达的无意识的信息,并与古今释梦理论相结合,阐述树及其神话的临床心理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当代中国油画与西方传统油画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区别。当代意象油画是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表现形式之一,近些年来不断得到发展与推广,繁荣在我国艺术市场之中。尤其是在新一代油画艺术作品中,意象油画将中国传统意象审美与西方油画绘画技巧进行了完美融合,使当代意象油画更具有中国传统意象美。随着艺术与文化的不断发展,意象油画不再是描摹客观物象的静态油画作品,而是能够展现画家内心情感的动态画作。从意象油画中,观赏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画作的“生命”。因此,针对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审美建构展开研究,阐述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化,并简单概述意象油画创作的重点,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4.
宗炳从“澄怀”“会心”“神思”三个层面,对绘画意象创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认为绘画意象乃是画家在感通天地的过程中生成的心中之象,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宗炳重视以虚静的心态来领悟对象之神,由物我两忘走向物我俱一,并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主体心灵与宇宙实相浑然一体,由此进入澄明的涅槃境界。宗炳以《画山水序》将佛学义理引入艺术领域,既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审美向路,同时也反映了六朝绘画理论的自觉发展,在中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道教“登仙木”为考察对象,从神话时期的天梯神树原型,到仙话时期引导升仙的仙树造型,再到植物构成的多维度神圣通道,梳理了“登仙木”不断丰富、发展、变形的过程。作为一个表征神圣的符号和道教化的审美意象,“登仙木”继承了先民古朴的上升情结,承载着修道人向往天空、永恒的梦想,也为社会秩序提供了稳定性的能量,是道法神奇的证明和“神仙可学”的生动教材,展现了中国本土化的质朴、深厚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6.
依据“神话-原型批评”对早期神仙传记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阐释,可以看出早期神仙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类型皆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巫术-仪式等文化传统。早期神仙传记这种特殊体裁反映出来的宗教-文学观念和特征不仅受到神仙观念和早期道教教理教义的明显影响,而且也应该被溯源至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中的特定“原型”。  相似文献   

7.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17,(2):248-253
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古代黄帝故事的神话学和宗教学内涵.我们认为,通过研究与黄帝信仰相关的图腾在古代神话和仪式中的表现和演变,可以较为清晰地解读出黄帝作为部落领袖和巫师在古代巫术—仪式中的活动情况,以及黄帝从古代部落领袖、巫师演变为部落最高神以及古代神祗被纳入到早期神仙群体的完整过程.同时,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古代黄帝神话的诠释、整理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苟波  彭博 《宗教学研究》2023,(6):137-143
一切“有形”的事物皆源自于“无形”的“神秘力量”并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早期“超越性”的宗教-审美思维的来源;为了实现从“有形”到“无形”的跨越,特殊的物质和行为被运用于巫术-仪式以激发参与者的“狂热情感”并获得“超越性”的宗教-审美体验;在记录和阐释巫术-仪式的古代神话中,“有形-无形”的“超越性”思维和体验则通过高山、通天树、飞鸟等特定的意象以及飞升和游历“另一世界”等象征性情节表现出来;原始信仰、巫术-仪式和古代神话所对应的,也正是“无形”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通过宗教和审美等“有形”的手段来获得生动表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原型批评方法对《老人与海》中的叙事模式和主要原型意象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正是这些“原型”所隐含的普遍意义,激起了不同读者群对老渔民桑提亚哥相似的情感,即他是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的悲剧式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神仙传》中彭祖、沈羲、李少君等几则"天人感应"故事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天人感应包括"天人同构"与"彼此感应"两方面。天人感应并非葛洪首创,《神仙传》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渊源可以沿《列仙传》追溯至董仲舒的宗天神学。进一步的研究告诉我们,董仲舒思想是对春秋思想中"天人感应"思想的发挥,而处于巫史传统中的春秋思想又是神话-仪式思维的直接结果。结合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笔者认为天人同构及其感应关系源自巫史传统,它是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先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神话-仪式思维。作为原型思维,天人感应在历代文学文本中以不同面貌呈现,它是这些互文文本中的"可交际单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不断地被置换、变形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2.
郑荣双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8,31(1):236-238
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理论与美的东方模式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中的东方文化意蕴.指出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具有印度和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荣格从中发现了心灵的原始意象以及用互补和谐的美学原则阐释原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意象抽象运动,其实也是意象变形运动中的一种。意象变形运动主要是“情感表现性特点”的变化所引起的拓扑之变;而意象抽象运动主要是主体内在“秩序要求”所引起的“具象形式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轻鸿 《学海》2002,(4):159-163
被誉为 2 0世纪真正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原型批评如何在新世纪再现辉煌 ,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全球化、学科交叉性和模式综合化作为当代文化语境 ,也体现了原型批评本身的内在要求 ,原型批评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 ,从而更具现实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赵善华 《学海》2001,(3):132-135
《白鹿原》体现着深刻的神话意识.它通过"白鹿"的审美意象,体现出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思想观念,并借助神话的隐喻功能,与人物形象建立了潜在的联系.由此表达出小说人物"朱先生"的深刻的智慧理性、道德理性和工具理性,将神话意识提升到一个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这一传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表达思亲怀乡情怀、离情别绪、孤独失意之悲、永恒超越之追求的表意之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至今仍然在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中传承发展着,月亮意象成了中国人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是影响艺术创作的主要范畴之一。意象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为中国雕塑家如何借鉴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继而在探索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的问题上,开启了一条既具有世界性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中国当代雕塑文化语义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古代传统文化本质的天人合一等方面来分析几件具有意象审美的优秀的当代雕塑作品,并进一步阐释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界关于“原型启发”催化创造发明中顿悟发生的事例十分普遍, 从中国的“鲁班从带齿边的茅草中得到启发而发明锯子”的传说, 到“瓦特从沸腾的开水壶上受到启发而发明蒸汽机”的经典故事, 都说明“原型启发”是创造发明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然而, 由于创造发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 国内外关于创造性思维脑机制的研究还停留在非科学问题解决的研究上。依据科学家运用原型启发而成功发明创造的最新实例, 项目组编制了《创造发明实验问题材料库》, 并计划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作为技术手段系统探讨原型启发催化创造发明中顿悟发生的脑机制, 例如, 原型激活和启发信息利用的脑机制、问题意识下灵感捕捉的脑机制以及原型知识表征、动机与情绪状态、大脑工作状态等因素对原型启发影响的脑机制。该研究的开展, 对理解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