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简表以及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恋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它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依恋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责任性、神经质和宜人性是亲子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而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同伴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均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且同伴依恋的预测效力更强;在不同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总体中介效应不同,而在同一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亲子依恋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取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六个县市的310名老年人,采用感情和社交孤独问卷(ESL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进行测量,运用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 方法探讨老年人的孤独感在依恋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依恋的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在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全国六大片区调查148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母依恋与心理素质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心理素质与抑郁负相关。(2)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母亲依恋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比母亲依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 《心理学报》2007,39(6):1063-1073
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亲子间性话题沟通风格与青少年性行为、性态度的关系,并考查了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两个关于性别、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男生与女生在与父亲和母亲的性话题沟通开放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与父亲和母亲性话题沟通的舒适感上有显著差异。男生与父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母亲的,而女生与母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父亲的。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青少年性别、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开放性对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舒适感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依恋对性话题沟通和青少年的性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完全安全依恋的家庭相比,在与父母依恋都不安全的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人际能力问卷(ICQ)、UCLA孤独感量表第二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量456名高中生,以便分析不同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五类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五种人际能力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五种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效应不同。因此,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李彩娜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4):810-813,819
采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FAI),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对北京和两安的1325名初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家庭功能问卷的所有维度,亲子间知觉差异显著,青少年的知觉更消极;(2)在家庭功能的所有维度,男孩与父母的知觉差异均大于女孩与父母的差异;沟通维度父子间的差异大于母予差异,冲突与和谐维度母女间的差异大于父女间的差异;(3)不同知觉差异纽青少年的孤独感差异显著,知觉差异水平与孤独感间呈线性关系;亲子阃在冲突与和谐及父母关注维度的知觉差异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方便取样得到的49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514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显著低于对照组;留守初中生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发泄显著高于对照组。(2)留守初中生的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同伴依恋与问题解决和求助正相关,与幻想、忍耐等显著负相关。父母同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七个省(市)调查1953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心理素质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控制性别和学段后,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98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MHT总分与父亲疏远、母亲疏远、同伴疏远呈正相关,与父亲信任、母亲信任、同伴信任、父亲交流、母亲交流、同伴交流呈负相关;同伴疏远、父亲疏远对MHT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信任、父亲信任对MHT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福侠  张福娟 《应用心理学》2009,15(1):45-49,61
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和《关系问卷》,对上海市194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2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孤独感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工读学校学生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对不同依恋对象(母亲、父亲和同伴)的依恋风格中,工读学校学生的孤独感更容易受同伴依恋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孤独感问卷、意志控制问卷和抑郁问卷对688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5.62岁,男生314人)进行调查,考察了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父母心理控制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孤独感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抑郁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因此,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西安市两所中学的211名初一学生和477名高一学生共计688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情绪表达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亲子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情绪表达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情绪表达、亲子依恋、孤独感和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两两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与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父母情绪表达既可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孤独感各自独立的中介作用和不安全依恋、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父母情绪社会化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代际传递的角度,考察父母坚毅力和子女坚毅力的关系,同时检验教养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三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30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工具采用坚毅力问卷(Grit-Scales)、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结果:(1)父亲和母亲的坚毅力总分及两个维度兴趣一致性、坚持努力均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坚毅力总分及各维度;(2)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父亲坚毅力与孩子坚毅力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母亲坚毅力与孩子坚毅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坚毅力存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并且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重点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在职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在父母依恋与其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在普通高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是预测孤独感水平的主要因素,父母依恋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依恋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均得到验证,但模型的适用性因学校类型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亲协同教养、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中学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计890名来自核心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索父亲协同教养各维度(团结、一致、冲突、贬低)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其它维度作用的情况下,父亲协同教养中的团结和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一致和贬低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表明团结、冲突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独特效应”;(2)团结、一致、冲突、贬低性协同教养均对母子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支持家庭系统中的“交叉效应”;团结、冲突对父子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支持家庭系统中的“外溢效应”;(3)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团结、一致、冲突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不显著,母子依恋在团结与青少年抑郁、冲突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父子依恋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父亲协同教养的认知,对于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促进青少年心理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对831名中学生施测青少年自评量表、父母知晓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考察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父亲知晓、母亲知晓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心理行为问题、父母知晓呈显著相关。(2)父亲知晓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知晓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对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163个家庭为被试进行追踪研究,比较父亲和母亲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对学步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的差异。在婴儿6个月(T1)时评估父母童年期情感虐待经历与成人依恋表征;14个月时父母分别报告消极共同养育关系;24个月(T3)时父母报告学步儿内外化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母亲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儿童期的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相关不显著。(2)母亲过度投入/未解决依恋表征与消极共同养育在母亲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学步儿外化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而在学步儿内化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不成立。父亲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与消极共同养育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学步儿问题行为中的链式中介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