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权利与义务”从“公正”方面进行了解读,论述了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受试者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受试者权利优先”是平衡两者关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受试者权利优先”的具体策略:首先尊重受试者的权利(首要性);当受试者的权利与受试者的义务出现一定矛盾时,应该把尊重受试者的权利放在首位(至上性);在尊重受试者的权利中,化解两者矛盾。  相似文献   

2.
集体主义:面临困境还是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协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关键是要实践马克思主义“真实的集体”、真正的集体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为实行集体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贯彻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基础形态,它得以构建的认知基石是人性,逻辑起点是利益:利益构成了规范伦理学的原初概念.围绕“利益”而展开的是权利与责任,权利与责任的价值诉求形态是利害与爱恨.以利益为原动力,统摄权利与责任、利害与爱恨而内驻为伦理信念,外张为伦理行为.伦理行为追求利益,必须遵守利益的普遍性原则和利益的节制性原则这一双重伦理规范,其最终目标指向是在合理利己和合理利他的对立统一价值诉求中站立为人,自己成就道德生活者.  相似文献   

4.
从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两个方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进行探讨。采用2(建议来源:来自普通群众/消防人员)×2(关系亲疏:关系亲密/关系疏远)×2(任务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以突发事件为背景,根据Kahneman(1981)研究的经典“亚洲疾病问题”改编。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240名来自济南和重庆的大学生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①建议来源影响被试的决策反应,尤其是当建议来自专业人士(如消防人员)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②关系亲疏导致不同的框架效应,在拯救包括亲属在内的受灾人群(关系亲密)时,框架效应非常明显;但当拯救陌生人(关系疏远)时,决策者表现出偏好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③当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共同作用于被试决策时,凡涉及关系亲密条件时决策者不管建议来源都表现出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关系疏远时不同的建议来源导致决策者的决策框架不同。这说明,不同的建议来源和关系亲疏对突发事件下的决策框架效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竹 《世界哲学》2010,(3):99-109
布兰顿(R.Brandom)的规范性实践概念有三项主要内涵:(1)默会地遵行实践传统孕育的“隐性规则”是遵从具有明确阐释的“显性规则”的前提;(2)规范性意涵独立于因果性,是基于意向性之主客体不同方面的模态关系的差异,不可相互取代;(3)那些作为默会信念的“隐性规则”本质上并不是迥异于“显性规则”的东西,它们仍以话语推论关系为范型,仍需具备概念阐释的可能性。特纳(S.Turner)和劳斯(J.ROUSe)分别从“还原论的”与“非还原论的”自然主义立场批评布兰顿的观点。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将会表明,为什么上述三项意涵对规范性实践概念而言是同时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7.
基于Berry等人提出的“移民适应理论”,考察了城市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城市适应策略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歧视知觉的关系.311名失地农民和461名农民工受邀填写城市适应策略问卷和歧视知觉问卷.结果发现:①中国城市农民(失地农民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策略主要由“分离策略”、“同化策略”、“角色认同混乱”和“混合策略”四种形态构成.②歧视知觉对城市农民的城市适应策略具有广泛而普遍的预测效力,歧视知觉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分离、同化策略或陷入角色认同混乱;歧视知觉负向预测混合策略.③歧视知觉对城市农民的城市适应策略的预测方向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麦金太尔认为权利概念15世纪才出现,并怀疑以往是否存在自然权利;米尔恩则认为人类社会早就存在与权利相关的事实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康德从权利、责任、义务的内在关系上揭示了权利概念的本质内涵,奠定了权利的道德价值基础。康德的思想存在不足,在理性与普遍形式理论两方面受到了非理性和历史主义的挑战。这些讨论有利于人们对权利、义务、责任本质内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先生在其《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中,对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给出如下的定义:“从哲学上说,所谓价值,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也不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为了证明这个哲学价值定义的成立,该文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因此,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价值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一、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何文为了论证哲学的价值概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首先对什么是人进行…  相似文献   

10.
组织研究中的多层面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多层面理论(multilevel theory)已成为组织研究中的一个新范式,它可以研究微观和宏观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了给组织研究者提供一个思考和决策框架,文章在简要回顾多层面研究的来源后,介绍了3种集体层面的结构、集体层面结构的5种“构成模型”(composition model)、以及1个判断框架,并介绍了多层面研究中常用的4个论证指标(rwg、ICC(1)、ICC(2)、WABAI)的算法和区别,最后对常用的3种分析方法(WABA:within-and-between-analysis、HLM: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CLOP:cross-level operator)进行了简单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启动范式考察汉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对人物性别判定的影响.实验l发现,“他”导致被试更多地将人物判定为男性,“她”使被试产生更多的女性意象,中性句引起的偏差较小.PMB程度无性别差异.实验2表明,“他”导致被试更多地将中性人物判定为男性,将部分女性误判为男性.  相似文献   

13.
孙赫 《心理学探新》2009,29(6):16-22
"生命需要心理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方法"是研究者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生命发展研究后获得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五年中,研究者以0~6岁正常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实行生命发展教育,获取了大量的生命发展事实,证明了:1)人类生命具有人人可遵循的生长发展规律——"需要"的生长发展规律;2)"需要"的生物性基础的早期建构是"需要"生长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心理需要的低级阶段——"安全需要"之前还存在一个生命的原始需要——以"新奇、探索、操作"为对象的"需要",其贯穿在0~6岁的儿童早期生命阶段;4)0~6岁时期,"儿童需要"不是恒定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机能,而是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强度的提升是0~6岁时期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整体建构的鲜为人知的生命法则;5)0~6岁时期"需要"的良好建构,使"需要"水平达到推动生命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6)"需要层次"与生命质量存在着内在关联;7)儿童"原始需要"满足的方法为:在儿童"原始需要"机能强度与寓含"新奇、探索、操作"属性的"原始需要"对象即外部刺激之间建立起犹如昆虫与花类般默契的真正联系。  相似文献   

14.
何杨 《逻辑学研究》2010,(1):114-124
本文根据公孙龙的正名理论解读《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的真正含义是"白马之名全异于马之名",也即"白马之实全异于马之实";并表明无须修改通行《道藏》本的论证顺序,文意原本通畅。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从大学生样本中抽取19名目标被试、57名熟人被试和76名陌生人被试,采用词汇评定方法考察了特质模糊性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我、熟人及陌生人对清晰特质判断的一致性比模糊特质的一致性更高,这种差异在自我—陌生人及熟人—陌生人一致性中尤为显著;(2)无论是模糊特质还是清晰特质,自我—熟人判断一致性显著高于自我—陌生人和熟人—陌生人一致性,后两者差异不明显;(3)随着特质模糊性的增加,被试判断间一致性差异总体上呈不断增大的趋势,清晰特质判断一致性的差异较小,模糊特质判断一致性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Multipl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nnectedness contribute to meaning in life, but does meaning also influence social connectedness? The present research examines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ning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onnectedness: intimate, relational, and collective. Analyzing data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 (Study 1) with cross-lagged panel models, we found that only collective connectedness was prospective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whereas meaning was prospectively associated with all three types of connectedness, controlling for life satisfaction.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meaning extended to behavioral indicators of collective and intimate connectedness (Study 2). Higher levels of meaning in life were prospec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joining voluntary associations and getting married, and, for people high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with a decreased likelihood of marital separatio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meaning in life is bidirectional.  相似文献   

17.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检验了消费者在群体购买情境中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1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自我建构:独立vs.互依)组间因子设计,用来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自我建构类型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2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认知模式:感知vs.模拟)组间因子设计,检验认知模式和解释水平对冲动性购买的联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自我建构类别不同,冲动性购买意愿也不同,且受到解释水平的调节影响;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对他人认知模式的不同,对自身冲动性购买的影响也不同,解释水平在其中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