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当时来华的整个西方耶稣会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自成体系,与葡系耶稣会士分庭抗礼并最终取代其地位;还因为他们深入到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之中,行动活跃、策略灵活,对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法国耶稣会士的这一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的局限,对大部分法国传教士还缺少探讨,对于法国传教士的来华过程尤其缺少专门性的研究。鉴于这一情况,作者利用在国外所接触到的某些中外文材料写成此文,专门就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的来华过程作一专门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新德 《孔子研究》2011,(1):98-107
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经典<四书>的翻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既是出于耶稣会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与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密切关联的一项重要工程.耶稣会传教士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尽管这些传教士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在华宣教,但与其它差会的传教士不同,基于"补儒易佛"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艾儒略对福建民间信仰的态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明末在福建长期活动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艾儒略辟中国民间信仰的言论为研究个案,指出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接触,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在基层社会冲突展开的一个侧面。艾儒略等耶稣会士的“辟邪”言论,客观上迎合了晚明以降东南正统知识界崇正黜邪、打击民间通俗文化的要求,对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及其后“礼仪之争”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97断想:明天会更好———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赵经农主教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在我们中国的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桩由殖民者导演的、臭名昭著的鸦片贸易。侵略者明知鸦片有害,严禁鸦片流入他们本国,但为了牟取暴利,大发横财,却以武力大肆向政治上软弱无...  相似文献   

5.
康熙接触和打过交道的天主教传教士多达30余人,是曾与传教士打过交道最多的中国皇帝,也是传教士最了解的一位中国皇帝。传教士对康熙的记述琳琅满目,散见于他们的日记、书信,汇报资料和著作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又称白进,Joachin Bouvet,1656-1730)呈给法王路易十四世的奏折中的《康熙帝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他威风凛凛,仪表堂堂,举止不凡,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子略显鹰嘴形,鼻尖鼓起。虽然脸上有几颗痘痕,但丝  相似文献   

6.
论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纳妾婚俗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华耶稣会士在发展信徒时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对那些纳妾者能否施洗?“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畸形婚俗,耶稣会士们对此持否定态度,在吸纳信徒时对“多妻者”给予排斥。这种“受洗”与“授洗”之不苟的精神,对中国文化的负面造成了一定冲击,其文化、道德意义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7.
《诵念珠规程》中的木版画插图,通过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段对西方绘画进行了中国化的诠释,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中西艺术融合的天主教美术作品,而这种类似"翻译"一样的画面式样转变,也可谓是中西艺术交流的一个经典样本。一晚明时期,天主教耶稣会会士来华,并与中国士大夫阶层进行广泛接触,在此过程中,也逐渐传播西方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8.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先后对中国的释、儒、道三教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中国宗教的目的和过程有必要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耶稣会士研究中国宗教是为了在其中寻找"上帝的启示",以此证明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有虔诚的上帝信仰,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戒心和敌意。在西方社会塑造一个有着虔诚上帝信仰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争取西方社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从而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天主教作为制度化的宗教,离不开各类经济活动。为了维持宗教活动的各项开支,扩大宗教的影响,教会需要采取种种方式吸纳资金。明清在华欧洲传教士以耶稣会士为主,他们在向欧洲申请传教经费的同时,还在中国内地置办地产、开办钱庄。本文以18世纪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为研究对象,重点梳理耶稣会士开办钱庄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其复杂原因进行剖析。透过这一事件可以发现,财富是宗教发展的杠杆,通过追寻财富而拓展传教事业,应该是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的主旨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一清乾隆十五年(1750),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Amiot,Joseph Marie 1718-1793)来到中国。钱德明进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明代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人不同,当时正值耶稣会士在华活动的低谷期。只是由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及宫廷需求,所以才得以进入宫禁。钱德明擅长吹奏横笛,弹奏羽管键琴,因此被谕令供职朝廷。当时儒家士人无法接受西方音乐,而钱德明同样无法理解中国音乐。钱德明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也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因此清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时所推行的适应政策,大致经历了曲折发展和逐步深化的三个阶段,即从起初利玛窦时期以孔子和先秦儒学的"四书"为主的文化适应,到利玛窦去世后耶稣会士对中国语言、地理、历史、儒学的广泛层面的文化适应,再到最后白晋聚焦于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以论证中国文化与天主教同源性的文化适应。每个阶段的推动都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每个阶段也都催生出了一批重要的思想成果。文化适应政策虽然最终受挫,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影响却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3.
明清来华耶稣会士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过积极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为了在中国立足,首先为自己起了汉姓、汉名,而且其中国名字的素材大多来自中国文献典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这一点与唐、元以及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来华情况大相径庭。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那稣会士们选择以“学术辅传教”的策略,而用道地的中国名字则是他们能够在明清历史舞台上成功地从事传教及文化交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耶稣会士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缔结中的作用?中外学界意见不一。本文根据清代档案和其它中外文史料,对中俄尼布楚谈判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考察,认为清朝初年,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华耶稣会士进入了中俄外交领域,在中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对《尼布楚...  相似文献   

15.
97断想:明天更美好(续)———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赵经农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中许多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如邓玉函(瑞士人,1621年—1630年在华,卒于北京)、汤若望(德国人,1622年—1666年在华,卒于北京)、罗雅各(意大利人(1624年—163...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万历到清朝乾隆200余年间,有数名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在中国活动,此为基督教第三次传人中国.入华耶稣会士中,精英多集中于京城,遂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演出的历史话剧的揭开序幕者是声名显赫的利玛窦,而结束全剧的主角则是鲜为人知的钱德明.  相似文献   

17.
马相伯与英敛之是近代中国天主教著名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教会为西方传教士所掌控。针对教会中盛行的读中国书无用等论点,他们推崇学术传教路线,劝勉信徒研习中国文化,为此校勘出版了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的著述、创建了天主教辅仁大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马相伯和英敛之成为了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18.
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听提出的“合儒补儒”策略开创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教事业。清初,以法王路易十四派出的“国王的数学家”为首的法国耶稣会士的入华,标志着天主教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国耶稣会士们所表现出的在天文、数学、医学、地理等多方面的才华和他们的谦恭谨慎、汲汲修身的道德品质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持。1692年康熙甚至向全国下诏准许西方传教士在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的传华史是从耶稣会士在华的宣教事业开始的。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主要代表有罗明坚(MicheRuggieri)、利玛窦(MatteoRicci)、汤若望(Adamsxh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0等。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多难之际,但儒家文化仍居主导地位,儒学理念在士大夫和百姓心灵中根深蒂固。耶稣会士为了在中国内地立足并开展传教事业,不得不研习儒家传统,趋同和认可儒学理念,并在不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解构与重建,这方面,利玛窦的贡献最大。 第一,生活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清之际儒生天主教徒论及"十诫"的著述为基础,探讨他们对"十诫"不同于耶稣会士的的诠释.文本诠释活动是建构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关注儒生天主教徒如何通过对"十诫"的诠释而建构他们的身份,从而呈现本土文化对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植根所作的回应与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