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在装饰材料方面的一大情结是恋木情结。自古以来,木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文化、宗教、技术、审美的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恋木情结的生成。恋木情结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木材装饰的特质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自然而然形成了独到又富有魅力的建筑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2.
冯化宇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69-72,148
在英国现代派小说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母亲莫雷尔夫人对儿子保罗表现出了超越正常母爱的情感是一种典型的“恋子情结”。本文将在分析作品内外人物关系、情感纠葛和情感投射的基础上,着重对“恋子情结”这种畸形之爱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表现、造成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初恋,产生恋姐情结 1996年,没考上大学,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我还年轻,什么都可以重新选择。退一万步讲,所有机会之门都关闭了,我还可以回家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抬头望山,低头看水,过恬静的田园生活。来这家工厂上班,我的劫难才真正开始。或许是对都市节奏不适应,导致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留恋,才引发让我烦愁让我忧的“恋姐情结”,于是便有了此后一系列的事情。情感纠葛,剪  相似文献   

4.
恋乳情结又称“恋乳癖”,尤指男性因为幼儿时期对母亲乳房的强烈依恋,以至于断奶后仍然不断寻找其他女性的乳房替代儿时啜饮母亲乳汁时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丰乳肥臀》和《乳房与月亮》这两部作品,虽一是小说一是电影,但强调艺术意象时,都通过一个小男孩对乳房的偷窥与大量“独白”及幻想进行展现.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盛行的文化语境下,两部作品都大胆地选取“乳房”这一符号,在描述和揭示女性身体之谜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正视并尊重女性的乳房,它不仅储存着人类婴儿时期的食粮,更因为被遮盖的神秘性引导着男性的成长.文艺领域对于女性身体特征的正视,就是对于女性群体的正视,这是值得欣喜的.  相似文献   

5.
“君临天下”后的秦始皇帝,对东方齐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齐文化的狂热和对齐人的复杂心理凝结成了始皇帝心中的特殊情结。这一情结是由秦文化自身的主观原因和齐文化的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两种异质文化矛盾、融合所致。在这一情结作用下齐文化的精髓成为秦代文化的新鲜血液.也完成了自身由区域文化向一统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前,我国偏僻乡村的孩子大都起着土得掉渣的名字:铁柱、二牛、三丑、狗娃、傻蛋……80年代后则变成:婷婷、莉莉、东东、露露……虽然还是土,但毕竟是朝气蓬勃的“土”,不至于土得那样“没文化”.但是奇怪得很,我们有知识有文化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恋爱过程是高级情感的培养过程,一般说来,从初次接触到结婚,完整的爱情发展大都经历“谈、恋、爱”这样3个阶段,这3个阶段虽从具体时间上难予明确的划分,但我们可以说“谈”是“恋”的前提,“恋”是“爱”的基础。而这3个不同阶段,青年男女的心理特征是不相同的。一、谈所谓“谈”,也称之为初恋,在时间上大体指恋爱的双方从进入角色到热恋前的这段  相似文献   

8.
史跃军 《美与时代》2006,(10):51-52
我国汉晋文化和艺术早已在敦煌地区积淀下了丰厚的土壤,包括墓室文化在内的多种异质文化形态均呈现出“汉文化”情结,有意无意地引导着敦煌文化的发展趋向,共同构成敦煌艺术丰富多彩而又血脉贯通的艺术生成脉络。  相似文献   

9.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实存的文化体系,都必然有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儒家思想核心和精髓的中庸之道的文化生态根源,一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它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顺天应时的“时中”观念及人和观念;二是血缘宗法关系,它形成了儒家的“三得”政治观及“忠恕之道”;三是春秋战国时期追求秩序重整的“中和情结”,它形成了儒家以“致中和”为宗旨的修齐治平观念。  相似文献   

11.
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随着文化讨论的深入和拓展,随着传统与现实,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的凸现,人们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主张,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返本开新”既是现代新儒家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又是其解决古今,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接融汇问题的理念和方法,因而为其信守不渝并努力实践。而要解开现代新儒家何以要“返本开新”的文化情结,便须把握其文化精神价值论,进而透视其文化重构观。而这样,又须从其  相似文献   

12.
荣格的情结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神分析学界,对情结的研究以荣格的贡献为最。荣格通过自己的研究独立地发现了情结,并据此建构了他的情结理论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荣格不袒从情结中发现了导致神经机能病的病理性原因,甚至进一步阐释了“集体潜意识原型”和“精神救赎”等更为深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表现意味的,它和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时尚插画的发展是随着时尚产业发展起来的原本为时尚产业服务的一种插画类型,物化风格则是在时尚插画中一定的恋物情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金秋时节,“2013中国·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美丽的塞上明珠——银川市举行。此次展演活动是“中国.土耳其文化年”和“中阿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展演活动的主题为“传承历史、共创未来”,主要有中土伊斯兰文化展、中土书法艺术展演、《古兰经》诵读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着眼点精神分析学祖师、泛性论者弗洛伊德认为男孩自幼便有“恋母情结”或称“俄狄浦斯情结”。这是所谓的幼儿情欲的表现。在通常的情况下,由于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存在,他会迫使儿子把这种情欲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强制儿子作出正确的对象选择,以保证情欲朝着符合社会文化,更多的是道德伦理规范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撒哈拉以南非洲日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想地,这里的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宗教极端主义“恶之花”的怒放,同样也根植于这片特殊的“沃土”.伊斯兰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以温和为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中发生、发展,与该地区内部与外部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恶之果”,则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难以下咽之苦果,其负面影响远超宗教之外.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铭记刻画了人所身处之境况、时势的脉动以及历史中的个人的种种表现,绝非只是对自然事件的机械式载录而已。在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中,以永恒典律(如“道”、“理”)或不朽范型(如尧、舜、三代)为标竿,而尝试去存留、体现的实践过程,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领悟历史上存在过的典范,并将这些典范接引、召唤至人们所生存的时代,也因此中国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寓涵了某种的“超时间”特质:中国人对过往历史的学习,其实只是掌握“超时间”的基点,其究极目的在于将典律范型落实于当代时空之中。中国人所认知的“时间”概念与人文关怀紧密相系;历史上的“时代”就是“时间”的会串、整合与界分;所谓“超时间”乃是从各时代中提炼出的典律范型;而经由人们的描摹叙述,“时间”会经由口语及交书而被转化成“历史”。抽象的“超时间”概念实取自“时间”,俯瞰着“时间”的流转,并且贯穿了整部“历史”的发展。本文先论述中国人文主义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特质,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政治取向,一切思想都落实到当下即是的人生与现实。人与自然、超自然的关系在传统中国仍被统纳入“人事”的范畴。本文第一节论证中国史学体现:中国历史意识中,“时间”与“超时间”有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间”将确切发生的一桩桩事件织结成全幅的网络,而“超时间”是从网络中凝塑出来的中心意义。第二节论证“时间”如何汇淬成“超时间”,而第三节分析“超时间”必须以“时间”为基础始可形成,最后一节则对中国历史思维的特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评张东荪的文化主义逻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逻辑在文化中具有双重身份:对人类文化的总体而言,它属于文化;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而言,它是超文化的。与逻辑具有超文化身份的观点相反,张东荪的文化主义逻辑观的基本主张是文化决定逻辑,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逻辑。它包括三个错误理论:1.“四种不同的逻辑”论:把逻辑泛化为思维方式。2.语言决定逻辑论:把逻辑的载体当作逻辑的本体。3.逻辑“跟着文化走”论:从主观主义走到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称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易·乾封》说 :“飞龙在天” ,或“跃在渊” ,“见龙在田”。龙掌管雨水 ,龙会给人带来祥瑞 ,龙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具有神性的龙 ,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悠长久远的意念 ,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华夏文明中 ,无处没有龙的身影 ,无处没有龙的精魂。因而 ,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龙文化。但是 ,将龙文化作为一种类型文化的专门研究不多 ,将龙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形象中精心建设的地方更属少见。龙岗人独…  相似文献   

20.
道教“洞天福地”思想对韩国汉文小说影响至深,无论是韩国汉文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还是“洞天”意象的蕴含,或是“桃源”情结的展现,都折射着这一思想。其中,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不仅将中国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山看作是“三神山”,还把朝鲜舆图上的金刚、汉挐、智异三山附会此说;小说中的“洞天”意象包含避乱功能、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和修仙之所三方面内涵;而小说中的“桃源”情结,一方面与“洞天”意象融合,阐释战乱中的人们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与隐逸思想结合,表现文人出世、肥遁山林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