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潘知水同志在本刊1985年第3期上发表了《“技术美学”评介》一文,从技术美学的内容出发,提出了技术美学能否成立的问题。同时,联系社会上出现的“恋爱美学”、“旅游美学”等等,指出美学分支学科的设置存在“泛化”倾向。本人感到作者在关于技术美学能否成立的立论中,有些提法似欠酌斟。此外,作者在指出存在某些缺乏科学严肃性的“泛化”时,忽视了美学学科内部也存在“分化”的趋势。作者立论中提到:“只有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才具有美的这种品格……现实的美不过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艺术形式而已”。这涉及美和美感的根源和本质以及艺术美与现实美两者  相似文献   

3.
论《太平经》的伦理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作为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其宗教美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化趋向。它赞“道”之美为“神”,体现了早期道教超越现实的美学要求;它将类美感的“喜乐”,当做通向“道德”的起点和门户;它将心灵的“清静”状态,作为符合“天地之至情”的趣味。这说明,它的美学思想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应有其特定地位。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今人类和美学自身的双重困惑,本文首次提出了建构由人类生态学美学与人类人格学美学为主要内涵的大美学思想,并对这种大美学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进行了崭新而缜密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深描20世纪分析美学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美学”(analytic aesthetics)是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及欧洲诸国占主流地位的美学派别,也是该世纪历时最长的美学思潮之一。这种秉承了上世纪新哲学精神的美学思潮之“分析”视角,是同更具历史深度的“大陆”视角相对而言的;它倚重于对美学问题采取语言分析的方法,或者说,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作为具有语言学性质的问题来解决。一、分析美学的界定和分期就历史范围而言,对分析美学思潮可以作出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如果按照狭义的界定,分析美学是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5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并进而步入60年代这一阶段欧美美学所累积…  相似文献   

6.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降之中华美学的现代格局,以美学的守成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为其基本构成.这一点迄今大致依然如此.它们均因时代之需应运而生,可以构成21世纪及其未来中华美学的基本走向. 其间守成主义美学,尤为重视美学遗产、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五四”以来,以“儒”为宗要、以梁漱溟为代表之“现代新儒学”的美学精神,作为东渐之西土“德、赛二先生”的一种人文应答,主要对传统儒学之美学,充满“同情与敬意”.  相似文献   

9.
李颖 《现代哲学》2001,(4):148-150
“雅”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的艺术风格作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一直是美学家和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1.
云冈佛教石窟艺术,做为一种强化感性的宗教文化,绝不单单是对未来“粉本”和佛图仪轨的封闭摹仿。其艺术手法和美学品格是一个开放体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态,除了象征和夸张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美学品格——变形。  相似文献   

12.
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成仙。“仙”有不同的等级,如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等。不同等级的仙有不同的功能,最高等级的仙是天仙。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曾言“举形升虚”的天仙是“上士”所得,而“中士”、“下士”只能得地仙和尸解仙等。本文不打算探讨有关“仙”的等级和类别的学说,只是想将“仙”作为一种笼统的范畴,探讨一下道教成仙学说的流变及其原因。既然“仙”有不同的等级和性能,本文在展开以前就有必要对笼统的“仙”。范畴作一个定义性的说明。“仙”乃是经过修炼并获得神灵般(超凡人的)属性的人。“仙”是人转变而成的,不过仙人已“失人之本”(《抱朴子内篇·对俗》)、“变质同神”(《坐忘论》)了。那么,成仙的主体是原来的凡躯还是别的什么呢?道教对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14.
在后人的心目中 ,荀子是一个峻厉刻酷的思想家 ,不像孔孟那样富于人道情怀。这种印象并非没有根据。一个将理想的帝王描绘为“庶人隐窜 ,莫敢视望 ,居如大神 ,动如天帝”(《荀子·君道》)的思想家 ,很难给人特别是给现代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但荀子并非不重情 ,相反 ,他的美学思想中有关“礼”的诗化的阐释 ,便是在倡导从宗教情感向审美情感的转化 ,这一创发性见解至今仍值得关注。本文拟从新的视角全面探讨荀子的美学思想 ,并着力开掘其“礼”的诗化思想的现代意义。一、美感———人性之考察近代以来的美学已将研究重心由美的本质的本体论探…  相似文献   

15.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盛文沁 《学海》2014,(1):177-184
"品格"是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对当时英国社会转型的回应:在经济上,做一个品格良好的人就是拥有道德信用;在道德上,品格观念反映了善恶斗争,自由主义者担心商业会使人堕落。在政治上,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阶层之挥霍放纵的愤恨。他们在一种"品格"观念相互斗争的伪装下提出政治挑战。而提升工人阶级的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则是为了避免民主的暴政。约翰·密尔在诸多著作中深刻探讨了品格的形成、扭曲、重塑及其条件,将品格培养作为个人自由、政治发展、道德进步的目标。然而,这种品格理想源于自由主义者将资本主义市场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理想化,从而乐观地认为,个人自由所体现的人类能动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展。其观念内容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家、商人、店主和工匠的社会经验基础之上,但却日益与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不符。  相似文献   

17.
道教从先秦道家那里继承了“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形成了以“淡漠”、“怀虚”为特征的审美心态,一心“无气”、“无形”的审美态度,以及从内外世界的统一之中感受和得到“气顺”、“清静”的审美乐趣。因此,道教得道之“乐”,就成了无处不在的、超乎功利和物欲的审美之“乐”。这种向内追求的审美论,与中国佛教的美学观类似,对古代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19.
物象美学是20世纪美学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宣谕,标志着神本主义美学的最后消亡,并预示着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将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福柯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死”的哲学命题,既意味着人本主义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倾向而走向了尽头,也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提供了契机。物象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试图在对传统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双重还原中为当代美学确立新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