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鹘宗教史上的萨满巫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满教在回鹘中流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以万物有灵论为思想基础,内容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方面。在 763 年摩尼教传入回鹘之前,该教一直享有国教的地位,巫师颇受回鹘统治者宠信。当萨满教的国教地位被摩尼教取代后,其影响并未消失,而是以改变了形式——巫术继续存在于回鹘社会中,以致影响到今日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社会文化与习俗。  相似文献   

2.
正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11月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由摩尼在波斯创立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死后,摩尼教传入中国,并在公元8—9世纪因受回鹘崇奉而得到广泛传播。唐武宗会昌灭法后,摩尼教在国内受到沉重打击,在呼禄法师带领下逃往福建,此后逐渐吸收中国的本土宗教,在民间继续存在,因其后续缺乏清晰的记载而使人们对其的理解受限,并认为摩尼教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3.
世纪初在福建霞浦等地发现大批摩尼教科仪文献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业内多称其为敦煌摩尼教之延伸。然文献内容驳杂,世俗化色彩较浓,故或以为其宗教属性尚难明。余以为不然,径将《摩尼光佛》等早期霞浦文书列为直承敦煌《下部赞》的"呼禄真典",余者多称"林瞪文典",乃瞪所传道化文书。无论早典近典,多以佛道之皮裹摩尼之灵。每彰"五佛崇拜",实非法师强拼多教,而本为摩尼教元典固有之意,在回鹘中流行较广。霞浦摩尼教崇拜耶稣等五佛或五教主,却不尊崇上帝或阿胡拉而只奉明尊,故知其断为摩尼;霞浦摩尼教的多元与世俗化乃顺承中华三教合流之大势,实非别立一宗。  相似文献   

4.
在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夷数(耶稣)极受崇拜,被称作"夷数如来""夷数和佛"或"夷数王"。《摩尼光佛》所见"末尸诃"应为弥赛亚汉译中的一种,用以指耶稣的救世主属性。有的文献把夷数描绘为第三使或光明少女的化身,曾化作裸形美女诱惑雄魔射出吞食的光明分子,有些文献对夷数似乎更为推崇,甚至有凌于摩尼之上的倾向。摩尼教的"五佛"后来演变为"三佛",但夷数一直赫然在列,其地位仅次于摩尼光佛和电光王佛。  相似文献   

5.
摩尼教作为一种已湮灭的古代宗教,今天已难见其面貌。但摩尼教在古代曾广泛传播,是影响很大的世界性宗教,所以在现存的文化与艺术遗迹中仍有踪影可寻。这种源于波斯的二元论宗教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达于欧、亚、非三洲,虽屡遭禁断,在中国与欧洲中世纪都久有流传。摩尼教在中国的流行与回鹘即维吾尔族先民有很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据信史记载,此教唐高宗时已流行中国,延载元年(649)时,因其教使拂多诞的杰出表现更得武则天的赏识。但摩尼教的真正发展是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因平定叛乱之需,唐军请回鹘铁骑入助,因而收复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6.
本文自汉文典籍《马氏南唐书》、《夷坚志》、《太平广记》中钩沉出三则唐宋时代江淮摩尼教、胡神信仰材料。其中五代时蕲州摩尼教信仰上承唐代长江下游的摩尼教传布,下启北宋蕲州摩尼教信仰和元末蕲州起义;金下邳县摩尼教信仰上承五代中原摩尼教起义,下接元末红巾军在下邳的起义活动;唐代楚州、泗州之间的胡神信仰,则连接了西北内地和东南沿海的胡神信仰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尼教在公元 3世纪由南巴比伦人摩尼创立 ,后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公元 6、7世纪传入中国 ,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摩尼教的教义在古代曾经对下层人民起到了鼓舞作用 ,但因遭到上层统治者的诋毁 ,在世界上已经湮没。在我国尚存的福建罗山草庵摩尼教遗迹 ,引起了世界宗教史研究者的浓烈兴趣。笔者多次造访罗山草庵 ,研讨有关资料 ,认为其所存文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教遗物,接着,在福州、屏南等地相继发现摩尼教遗存,既有文献、文物,也有摩尼教庙宇,尤其是屏南降龙村,家家户户供摩尼光佛和林瞪。2013年7月、2016年3月,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两度赴福建考察摩尼教遗迹,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摩尼教是一种活态宗教,在福建省霞浦、福安、屏南、福州、晋江乃至浙江省南部都有存在,均可归入霞浦摩尼教系统。与原始摩尼教不同,霞浦摩尼教在流播过程中,因应形势的不同而逐步佛道化甚至民间化,这大概是霞浦摩尼教能够在福建、浙江一带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福建霞浦摩尼教科仪典籍重大发现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世纪初我国敦煌和吐鲁番出土摩尼教汉文经典唐写本之后,而今又在福建霞浦再次发现数量可观的摩尼教斋醮科仪典籍,引起国内外摩尼学界的普遍关注。霞浦新发现的科仪文书中包含不少佛、道教的术语、概念和佛神名号,不免令人产生其是否为摩尼教文献的疑惑。今将已现世的唐写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摩尼教残经》和《下部赞》,与新发现的科仪典籍《摩尼光佛》、《兴福祖庆诞科》等,进行全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发现无论从形式上对帕拉维语"音译文字"和偈颂赞呗的运用,还是在内容上对佛、法、僧"三宝"的推崇以及对"五佛颂"、"天王赞"的宣扬,两者皆一脉相承,具有完全相同的宗教属性。换言之,即两者在摩尼教固有的传统神灵信仰、基本教义、教法和教理等方面,虽因产生年代不同,受佛、道两教的影响有别,而显出某些差异,但本质上合若符契,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回鹘摩尼教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回鹘,由于其简单的义理比较适合于草昧初开的回鹘游牧社会,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加上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故而发展迅猛,很快取代萨满教而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势力渗透到回鹘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摩尼教势力随之受损,但仍为西迁后的回鹘统治者所尊奉。至11世纪中叶以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2.
福州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祇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批摩尼教文献,计有经典《摩尼光佛》和多种科仪书,此外还有不少其他历史文物与遗迹。从中不难看出,摩尼教流播霞浦,千年不绝,其间因应形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拘泥于原始经典的窠臼,而是朝着人生化、现实化和世俗化的方向转变。霞浦新发现的摩尼教文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非常重要,是研究宋元以后中国摩尼教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关摩尼教的两个问题刘铭恕一、摩尼教白衣白冠习俗之由来库尔班·外力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写本汉文回鹘文辞书残页初释》略谓残页1959年出土于吐鲁番火焰山胜金口佛寺遗址中。残页共十一片,墨书,汉字辞下,是回鹘文译注,似属辞书。其中有一“缟”字。缟字汉字意...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地区在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新疆地区中西佛教艺术的最早交汇就在此处,而现在已湮灭的摩尼教,其珍贵史料与艺术遗址亦多发现于此。摩尼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源起在波斯,由教主摩尼(MANI)创于3世纪中叶。3—15世纪曾在亚非欧三大洲很多地区流行,吸收了不少东西方宗教思想,形成二宗三际的独特教义后,又影响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一些教派,甚至与佛教也有交互影响,但是摩尼教(东方教区)佛教化的程度远过于佛教中吸纳摩尼教的成份。新疆的古代遗迹与文书中有不少摩尼教的踪迹。考古工作成果可分为两次大的发现,即20世纪初德国人的发现及80…  相似文献   

16.
正《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作者杨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本书是回鹘文研究专家杨富学教授关于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各篇专论的合集,收入了其对回鹘文佛教写卷的个案研究29篇。回鹘是今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前伊斯兰时代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流行时间长,影响大,留下了丰富的回鹘文佛教文献。杨富学教授近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敦煌、吐鲁番、哈密、酒泉诸地出土回  相似文献   

17.
一摩尼教(Manicheism)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约于6至7世纪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据宋代文献《佛祖统纪》记载,摩尼教正式传入中原地区则是在武周延载元年(694)。  相似文献   

18.
温州曾是华化摩尼教民间教派明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但对其何时何地何以传入温州问题的研究尚为欠缺。本文通过分析相关历史资料,特别是温州姓氏史志和谱牒资料,以及温州方言状况,认为摩尼教传入温州,可上溯至唐季五代大量闽东移民入温时。  相似文献   

19.
摩尼教的“光耀柱”和“卢舍那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粟特文、回鹘文、汉文摩尼教忏悔文的比较,重点讨论了摩尼教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名词的翻译问题,认为汉文摩尼教经典借用佛教的神名,主要是因为其“受难耶稣”这个理念出自诺斯替教,在东方颇难表达清楚。借用“佛种”、特别是借用光明遍照、无处不在的卢舍那佛的形象来表述,显然比较容易为当地信徒所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