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宗教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宗教学学科,在中国始于20世纪初。在此之前,宗教典籍的翻译、注解,宗教文献的整理、评断,宗教历史的梳理、描述,宗教教义的探究、阐释等,基本上为各教教内学者的研究范围和职责,尚不具独立的人文学科之意义。随着1873年西方学者麦克斯·缪勒发表《宗教学导论》,正式使用“宗教学”这一表述,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西方学界开始发展。西方宗教学的理论、体系、思路、方法于20世纪初始传中国,受到中国宗教界和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借鉴,从而亦开始了中国宗教研究作为宗教学体系的百年历程。因…  相似文献   

2.
孔汉思和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世界主要宗教分成三大河系:其一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其二是印度宗教,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其三是远东宗教,源于中国,其中心形象是圣贤,是哲人宗教。该书对三大宗教河系特点的概括尚需商榷,但将源自中国的宗教列为三大河系之一,是颇有见识的。美国学者保罗·尼特在《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中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在历史上就是宗教多元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宗教的混血儿”,而欧洲人和美国人,是“在惟一宗教模式中成长”,他看到了东方与西方在宗教信仰上有“多元”和“一元”的差别。尽管欧美国家有大量移民,带来各种宗教,但宗教之间不能交叉信仰,个人不可能是宗教的混血儿。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译自黑格尔1827年的《宗教哲学讲演》中的“特定的宗教”。在该讲演中,黑格尔纵观世界历史,研究了人类史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宗教的本质特点,阐述了宗教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关于中国人的“天”和“道”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黑格尔时代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了解到黑格尔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大宗教在世俗社会的影响下,缓慢地发生了变化。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中国的宗教越来越强调它们的教义应该关心在人世间建立公正、平等、美好的生活,将它们的根本信仰同改善现实社会的状况、改善群众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宗教界因此而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及建立“人间佛教”、“生活道教”等主张。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宗教与世俗经济的关系密切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现实生活,但也不放弃信仰追求。由于社…  相似文献   

6.
“对话”是本世纪最响亮的政治口号之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思想界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开始了各种思想领域的对话。在宗教认识上,西方基督宗教随着宗教学的发展而认识到许多东方宗教观念,尤其是佛教、印度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形成了“与东方对话”的高潮。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首先,基督宗教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从而在其内部形成基督宗教“普世”和“合一”运动。在基督宗教的合一运动影响下,著名新教神学家蒂利希极力主张未来的教会乃是具有“新教特性的天主教会”,即力主新教与…  相似文献   

7.
多元宗教的中国文化58  正如我们经常观察到的那样,“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这样典型的西方问题可能会让本土中国人无法回答。他们觉得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主要因为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在宗教间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多宗教的印度,其中的一种宗教——印度教已经明显地支配着其他的宗教。)在百家争鸣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形成的战国时期,儒家(教)和道家(教)一开始就在同一时期形成,几个世纪之后,也就是西汉末年,佛教也加入。在这些宗教共同体中,虽然有很多的不一致,并且经常有正面的冲突和未遂的…  相似文献   

8.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尽管对于宗教的负面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 ,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 ,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学也随之衰落。在新的时代 ,以什么样的精神 ,通过什么途径 ,来凝聚人心 ,重塑民族魂魄 ,建构心灵家园 ,成为思想界仁人志士思考的重要问题。当时 ,有人把西方社会的发展归之于宗教的影响 ,而把中国的种种弊端归之于宗教的缺失。有的“遂欲以基督教导国人” ,有的“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 ,遂欲组织孔教”。 (《蔡元培教育文选》 ,第 2 8页 )对此 ,蔡元培坚决反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倾注毕生的心血为美育的实施而努力 ,甚至在弥留之际 ,仍念念不忘“美…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宗教     
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宗教起着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7世纪前,日本的宗教和西方一样发挥着整合社会生活的作用。但是,在最近三个世纪以来,日本宗教的世俗化趋势变得十分明显,就是说,宗教似乎不再是十分神圣神秘的东西了,它已完全进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维度,论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的独特学术价值。在研究对象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以无神论心理的培育为根本,以有神论心理的引导为主线,以反邪教心理的对策为补充,这样就和为有神论心理辩护的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划清了界限,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在研究内容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以横纵结合的视角,揭示宗教心理的起源、本质与功能,以及个体宗教心理的发展趋势、年龄特征和影响因素,这样就与西方宗教心理学中形形色色的有神论主张划清了界限,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心理学高举守正创新的旗帜,强调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在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同时鼓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集成式创新,这样就和西方宗教心理学中片面追求“实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划清了界限,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覃俊 《中国宗教》2023,(7):42-43
<正>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高质量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一、以“三个深化”为抓手,着力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政治引导一是深化“四进+”活动。指导宗教活动场所持续开展“四进”活动,首创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设置“新时代新经典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图书专栏”。  相似文献   

15.
覃俊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42-43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高质量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一、以“三个深化”为抓手,着力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政治引导一是深化“四进+”活动。指导宗教活动场所持续开展“四进”活动,首创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设置“新时代新经典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图书专栏”。  相似文献   

16.
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议,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在北京召开。到会的有来自五大洲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十三种宗教的一百二十多名代表,其中伊斯兰教的代表十一人,中国伊斯兰教有四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通过活动和祈祷来争取世界和平”,三个副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宗教是冲突的根源还是解决冲突的手段”、“宗教为和平与正义教育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宗教文化与中藏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于宗教而言 ,在其发展早期 ,深受宗教的影响。如果我们忽视了宗教这一层面的意义 ,就不能真正了解医学文化的所有精髓 ,尤其对于中国传统医学而言更是如此。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 ,惟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 ,人们又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惟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研究与之产生、发展紧密相关的宗教文化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在传统医学知识上的有用见解。1 宗教文化与中医中国三种主要宗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三教”是道教、儒教和佛教。中医常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督宗教以基督“非以役人 ,乃役于人 ,为人赎价”的精神而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事业。中国教会曾有过基督徒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究竟应为“先知”还是应为“仆人”的讨论。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教会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中国基督徒所达到的基本共识是 :在信徒仍作为少数“信仰群体”的中国现代社会中 ,其使命首先并不是以“先知”之姿去君临、而应以“仆人”身份去服务于社会 ,即以服务精神来发挥光和盐的作用 ,体现基督徒的人生质量和意义。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其社会结构及体制正在改组、重构 ,作为这一社会细胞的人也因此而…  相似文献   

19.
全国首届“西方宗教哲学研讨会”于1999年7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行。这次研讨会是山东大学哲学系会同全国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山东省哲学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联合发起并举办的。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学者,围绕“西方宗教哲学”的主题展开了坦诚而认真的讨论。在大会发言中,讨论热烈并形成争鸣之势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宗教哲学的涵义问题,二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三是哲学反思与宗教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一、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考量因素(一)教职人员中国化。由中国人担任宗教教职人员,并由其主持宗教仪式和活动是考量宗教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首要因素。以天主教为例,自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至20世纪50年代初,一直为外国传教士所控制,我国的神长教友长期处于无权地位。1948年,在我国境内的137个天主教教区中,只有2名中国籍主教,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