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文学经典化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网络文学能否走向经典,学者众说纷纭。网络文学的特征使其拥有成为当代经典的可能,其实现的内在途径是作家努力提升作品质量,强化"经典化"意识;外在途径是政府引导、"作协"扶持、精英学者研究批评。  相似文献   

2.
黄薇 《学海》2003,(2):190-194
程小青是20世纪初期一位具有现代水准的中国侦探小说作家。他率先译介外国侦探文学,在吸收异域文学营养的同时,探索和开拓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路径,为我国现代侦探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一位具有开放意识的作家,一位具有科学态度的作家,一位努力追求现代人精神的作家,是沟通中西侦探小说的桥梁式人物。  相似文献   

3.
正一、天主教文学的存在状态天主教在法国有着坚实的基础,现代法国仍然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主体的国家,直到20世纪仍有部分作家坚持他们的天主教信仰。本文所选的四位作家都信仰天主教,他们用宗教热忱来看待20世纪发生的纷繁复杂的变化,希望从回归宗教的角度为现代人提供一剂治愈精神空虚的良药。本文选取的四位作家在天主教文学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如查理·贝玑(CHARLES PEGUY,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新的汉语文学存在。这些华文作家身处异国他乡,笔下描写的也是他国的风光,但其中的价值观、文学手法、文本语言等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传统,带有深深的中华意味。许多华文作家们像陈九一样,用"第三只眼"的文学叙述,将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也把世界文化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内外转换,把佛教文化中的要义提炼为对当下时代具有积极效用的观念,以文学阐释的手段将佛教具体化、外在化和现实化,以回应时代的精神呼唤与现实关切,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幽静与深邃并存的作品。佛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变革赋予了新的文学形式与宗教内涵。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在创作上深刻地受到佛教文化的陶染,如鲁迅、许地山、周作人、废名、老舍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产生了呼应。  相似文献   

6.
陈赞一,1962年生于香港,是一位学者、作家,也是一位牧师.1991年创办加略山房,1992年开始发表本色化探索作品,即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把握其精神来诠释基督教思想,并力求二者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章妮 《福建宗教》2002,(6):27-29
“惟有在爱里.我才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惊喜地发现自身的存在”的作家张晓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集作家与基督徒双重身份于一身,是20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绝少的现象。张晓风作为台湾第三化散文创作群体的杰出代表,借助自己的基督教思想.用“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的诗性和神性阐释着生命与生存本体,她用如明矾入井的爱心,“令浊物沉淀,水质复归澄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学者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对当时个别艺术天才的研究,而是力图通过一大批艺术家的境遇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这是一幅个人追求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交织的画卷。苏立文的著作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内容涵盖大陆、港台、海外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关涉的艺术类型除了绘画还有雕塑、戏剧、文学等,既像一本文学作品,又像他的个人笔记。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之初,就走上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清真寺的汉语楹联文学是非常具有典范性的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文学样式。清真寺楹联是以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表达伊斯兰教的内涵。本文将清真寺楹联文学分为三种类型,并结合具体文本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周艳秋 《美与时代》2008,(1):129-131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小说一版再版,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11.
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进行美学理论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美学精神的外在显现,并且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实践结合、地位丧失和观念回归三个阶段。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也希望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6,(3):189-195
20世纪初,在纽约和华沙的犹太作家们尝试着把意第绪语文学转变成一种世界级的文学,这种尝试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即外在于犹太文化圈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可以促成这一转变。汉语文本和中华文化被当时的意第绪语作家视为终极的"他者",故而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化之中。本文通过彼时介绍中国的两个例子,即意第绪语《中国》(Khine)一书的封面和史迪克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研究中国如何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学和文化之中,并且从文化迁移角度探讨这种译介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之林中,林语堂是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那渊深广博的学识、独具风格的文学创作、矛盾复杂的精神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增添了多彩的一笔。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探析。本文则想对林语堂宗教思想的形成历程及内涵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人们理解其复杂深阔的文化思想及独特多姿的作品提供一个小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文华 《美与时代》2006,11(11):91-9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作家们往往一身二任,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兼及学术研究。他们的学术研究又和当时的大学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国现代作家参与大学文学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双重身份、深厚的中西学养、突出的人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童年的烙印--从童年经验看鲁迅、胡适文化性格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 《美与时代》2005,16(6):67-69
鲁迅、胡适同为20世纪现代中国的文化巨擘,他们同时扛起了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大旗,然而他们最后却因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复杂而迷人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人们从各个方面比较着二者的不同及其形成的原因和丰硕的成果,可是其童年经验却有意无意地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  相似文献   

16.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作家以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小说中的婚姻问题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婚恋问题的态度。尽管受当时社会的限制,奥斯汀无法将父权社会套在女性群体思想上的枷锁打破,但她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的尊严与独立人格对于唤醒女性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后期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带有显著特征的创作潮流,具有变革性的意义。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来观照,新写实小说的出现表明了主体性由畸形高扬到退隐的转变。这是对此前文学潮流弊病的反拨,但也表现出其内在的缺陷。作家应该如何面对新写实小说主体性退隐导致的批判精神缺失等问题,是此后的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14年4月18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87岁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去世。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而享誉世界文坛,《百年孤独》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翻译成中文的《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包括莫言、贾平凹和韩少功等都从中获益,并助推寻根文学和故乡书写热。  相似文献   

19.
观点集缀     
1、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方法杨剑龙在《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中从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出发,对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文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五四时期,基督教文化也是新文学先驱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崇尚耶稣的伟大人格,推崇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成为许多作家的虔心追求。这些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作家可分为四类:1、清醒的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者,2、基督教的皈依者,3、对教会现状不满者,4、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者。在理清基督教文化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具体影响的基础上,还…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