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本书阐述了作为辩证逻辑理解的科学认识辩证法的迫切问题。辩证逻辑——这是理性认识辩证法的理论。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它既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相对立,也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相对立)否定客观联系和思想(逻辑)联系的等同,它是建立在意识对发展着的物质无限的反映过程这一原则基础上的。辩证逻辑首先是关于科学理  相似文献   

2.
运动与矛盾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作为杂多的统一,形成了自己运动的多种多样的联系。那么,决定各物质自身运动的基本动力,它的动因、源泉和根据是什么呢?唯心主义在超自然的神的存在中寻求万物运动的终极原因,而唯物辩证法则认为运动着的物质、过程的内在矛盾是规定其运动的基本动力和运动的源泉。因为自己运动是独立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即在其、自身内部包含着根据的运动,其根据不可能是单纯的抽象的同一,相反,必须是统一物的、统一物内部的分化以及(分化了的事物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规定物质运  相似文献   

3.
还原方法与还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科学研究中,是否应该和可以应用还原的方法?还原方法与还原论是否就是同一个概念,还是应该加以区别?明确这两个问题对生物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知道,生命运动形式是包括了物理、化学运动形式在内的高级运动形式。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包括了物理、化学过程在内的复杂的活动过程。高级的运动形式要以低  相似文献   

4.
论坛荟萃     
刘福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等于本体论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前者以世界整体为对象,后者以局部世界为对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直接回答外部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而哲学则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反映世界.旧唯物主义把精神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把物质统一于精神;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承认第一种统一,但也不否定在实践中改造物质世界,即承认物质向精神、自然向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人们习惯上一向将马克思哲学同德国唯心主义联系起来。列宁关于德国唯心主义是马克思社会理论——作为其哲学的来源——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三大来源之一的论断,已被普遍接受。在本讲中,我将在德国唯心主义中探寻马克思哲学中自由观的各种源头,以表明德国唯心主义关注的种种自由问题能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剥削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辩证法过程中,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重要发现对空间现象做出了哲学概括,在反对唯心主义空间观念的同时,批判了空间理论的形而上学。对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进而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出了实践唯物论的辩证分析,认为空间作为物质运动形式依循物质存在样态而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则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被再生。因此宏观的宇宙空间和微观的人类生存空间,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内含抽象与具体、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理解和掌握恩格斯空间理念的辩证法,对于科学认识日益深入的宇宙学发现,正确掌握人类生产对社会空间日益复杂的建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主体性概念的理解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反对把主体性归结为精神、意识的特性,而把主体性看作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并且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物质实践的特性,也即实践作为对象性的和对象化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性质。所谓主体性和客观性的二元对立,是由不正确的理解方式造成的虚假的对立。只有反对唯心主义的愿望而不理解实践的本质,就无力于回答时代性课题,也不可能有力地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М.Ф.奥符相尼科夫和З.В.斯米尔诺娃的著作中,考察了二千五百年来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了许多种思想进行尖锐斗争的历史。在这种斗争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唯心主义美学的局限性。过去的唯心主义美学也有某些功绩(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提出审美和伦理的统一问题,到黑格尔试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去考察艺术)。可是,这本书想使读者相信,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唯心主义所捍卫的思想是没有发展道路的。只有在唯物主义美学中,这些思想才能得到全面的深入研究。如果作者们认为可以对现代资产阶级美学的基本特征和流派或多或少作些说明,那么这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听起来会更有力一些。我们认为应  相似文献   

9.
人的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论在全部哲学史上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个公认的看法。对于一般哲学说来,作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唯物主义形式和唯心主义形式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得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一致观点是可能的和必要的,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实现。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几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其中某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现实在人的头脑中的任何反映。结果,认识同意识绝对等同起  相似文献   

10.
(一) 辯証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的一元論原則出發,在哲学思想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給于了心理的起源及其本質以唯一科学的說明,指出了心理是高度組織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現实的反映。唯心主义由于把心理同大脑割裂开来,因此不仅不能比較正确地解决这个問題,甚至还不能提出这个問题。唯心主义在原則上不能站在自然科学和人类实践的立场上,于是从根本上否認心理同大脑有任何联系,否認心理是大脑的产物。換句話说,对哲学基本問題的唯心主义解决,完全排斥科学地提出关于心理和邏輯思維的起源問題,从而堵塞住了科学地解决这个問題的道路。唯心主义剩下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把意識加以神化,加以歪曲。这样一来,唯心主义就向僧侣主义和反动派伸出手来,为那些关于心理、意識、思維的本質的謬論作辯护,说什么心理、意識、思維能够从自身中創造出世界来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三、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同某些说法相反,弗洛伊德始终是一位唯物主义者,而并非是唯心主义者。他关于价值和观念的学说,同马克思的理论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他在《图腾与特怖》一书中表明,这些事实的根源必须到实际的物质关系中去寻找。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的学说就是一种文化价值起源于社会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主客体关系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史上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的。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把客体理解为客观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把主体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东西;相反,唯心主义则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从主体的活动中,也就是从他们所理解的“神”或“观念”的活动中,导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解释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可见,他们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阐述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提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究竟是指的唯心主义的原理,还是指的唯物主义的原理的问题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其实,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一个早已确定了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来都足唯心主义的原理,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而且从来都是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也是一个早已彻底解决了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只是反映论,它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有着原则的区别,绝不能加以混淆。  相似文献   

14.
康德图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的图式说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感性与知性、个别与一般、直观与概念的联结需要一个“中介”,主客体的统一需要一个结构和途径的问题。康德通过这一理论,说明了直观如何被包摄于概念之下的问题。康德找到了人类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的联结方式,把主客体的统一置于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内在机制的必然联系之中,呈现出主体对客体的建构具有一种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和方式,并力图说明和解决认识过程中的能动飞跃和主体价值实现方式等问题。尽管它包裹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之下,但由于它的重要性,才不…  相似文献   

15.
许多世纪以来,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场所。到二十世纪初,这个斗争特别地尖锐化起来了。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合理的有科学根据的回答,似乎这个问题已陷入绝境了。直到十九世纪末,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自然发生说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几乎占着完全的统治地位。这种说法认为有机体是从无机界的材料中突然产生出来的。全部的争论只是归结于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是那种力量决定生命的这样的产生的呢?按照唯心主义的观念,特别是按照宗教的观念,一切的生物,也包括人在内,当它们产生的时候,就具有了完善的组织和形态结构(大致像我们现  相似文献   

16.
摩尔根在科学上第一次将人本身生产方面的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指婚姻形式及其产生的亲属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指亲属制度,是婚姻形式及其产生的亲属关系的确切反映。人本身生产上的生产关系与物质资料生产上的生产关系是统一的社会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一般说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濒死体验研究中,有两条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导致科学医学,唯心主义导致灵学医学。前者研究其组成和机制,分析其文化、生物学特点及心理动力学。后者则陷入对人死复生的证明,美其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价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这个问题早在1957年就开展过争论,最近,哲学史工作者,在一些学术讨论会和报刊上,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现将讨论情况简介于后。哲学党性原则在唯心主义评价上的适用性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党性原则与哲学史上每一个具体的哲学体系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按照哲学党性原则的要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主要是对立斗争、水火不容的关系,但哲学史的实际却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斑驳杂陈的体系,没有清一色的唯心主义,也没有清一色的唯物主义。仅就唯心主义而言,就有几种情况。一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同时结合在同一哲学体系中。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前后否定,但共存于同一哲学家的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三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历来是同哲学上的路线斗争紧密相联的。哲学家们的哲学路线不同,真理标准也就不同,各自的真理标准同哲学路线是一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思维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人的思想和真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主观自生的,它的真理标准也求助思想本身。唯心主  相似文献   

20.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耳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苟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