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日本宗教的包容性原理源于作为"绝对神"的"人格创造神"观念发育不足,以至不易出现类似于西方世界的一神教排斥异己的观念。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1)日本在远古乃使用一个统称为"物"的、泛指今人所说的"神、佛、鬼、魂"等的概念,"神"并不伟大;(2)此后日本引进中国的"神"、"灵"、"魂"等词汇,置换了"物"的概念,但因中国上古似乎和日本一样,也缺乏"绝对神"的观念,泛神现象严重,"神"、"灵"、"魂"等的概念边界模糊,故使日本仍未能明确自己的"绝对神"何在,反而和中国一样,继续在泛神的宗教道路上发展。日本(或中国)个别的"神"的伟大,是后期政治干预宗教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慎诺 《天风》2008,(3):34-36
"扫罗"的原义是求问(神)、借给(神)或(向)神求问之意.他是神为以色列人所膏立的第一个王.他的身材魁梧、高人一头、相貌堂堂、健壮俊美,具有一副理想君王的仪表和风度.在他为王的初期,尚能顺服神,颇有战功(撒上14∶47-48).但后来就与神离心离德,不能完全服在神的手下,没有完成神托付,是一个失败的王.  相似文献   

3.
李元雄 《天风》2008,(23):28-29
经文:赛7:14;太1:23耶稣基督的降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基督诞生为人,实现了人类"可以亲眼看见神"这一多年的梦想。人可以亲眼看见神,这就是"神与我们同在"。《马太福音》说:"人要称他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3)。神与人同在是圣经的中心。今天,我们欢庆圣诞,纪念救世主降生与我们同在。我要与弟兄姊妹分享的主题是"神与我们同在"。  相似文献   

4.
约翰 《天风》2004,(9):49-49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神爱世人"(约3:16),在原文中作"神爱世界"。神对这个世界的伟大爱意与善意让人感功。每个人都受惠于神,每一物都有赖神恩。神是每个人的朋友,虽然每个人未必把神当成朋友。主耶稣在这方面就是伟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非神学的"神"始终在场,并在"神与物"的不同关联中展现"人与物"的本质区分。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神以隐而不显的方式,于其宗教神学的经验性背景及"时间"视域中在场;在其思想转折阶段,其作品直接出现"诸神""神圣者"等名称及关涉神的直接论述,它们以"非神"的方式在与"非物"的关联中在场;当"此是"在其思想晚期返回到"终有一死者"之名时,"人"与"物"在"最后之神"的经过中同归于"是者",这为思想的另一种开端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6.
正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神祇信仰要介绍春秋战国时代的无神论思潮,首先要明白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信仰着哪些神以及如何信这些神。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普遍信仰着天神、地祇(地上的神)和人鬼(即人死后所成的神)三大类为数众多的神祇。天神最重要的是"帝"或称"上帝""天帝"。大约由于帝在天上,所以帝又往往被称为"天",就像当时把泰山神称为"泰山",把黄河神称为"河",后世把韩愈称为"昌黎"  相似文献   

7.
华耀增 《天风》2007,(24):18
神给人类的启示分为普通的启示(间接的启示)和特殊的启示(又称直接的启示)两种。所谓普通的启示也可称为"自然的启示",指神藉着他所创造的宇宙万物,启示人去认识神。大卫的诗曾颂赞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手段。"(诗19:1)使徒保罗在论证有关"神的事情"时指出,神通过他所创造的万物把他自己"显明在人心里"。保罗说:"自从造天  相似文献   

8.
在《文心雕龙》中,"神"字出现达63次,涉及篇章22篇,涵盖了总序、文体论、创作论和文学批评四大部分。刘勰兼容并举,将"神"范畴转化为文学创作论话语,结束了"神"在文学批评领域明而未融的状态,使"神"具具象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特征,将"神"降落在人间,与人的思想、情感相互融合,从而展现了人内心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这对后世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广义论证视域下,贵州丹寨"八寨苗"的祭祀仪式是人神之间在共享的交流空间中,借助象征性符号实施社会互动,开展说理活动的过程。本文遵循本土化研究原则,在田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广义论证"五步法"考察这一祭祀仪式中的"请神"环节,结果表明:(1)仪式场景构造了一个苗族社会人与神共享的交流空间;(2)在这个交流空间中,祭师和神分别通过"唱诵"表达方式和卦象等象征性符号进行交流;(3)为了说服神灵,在仪式中祭师和神遵循六条核心说理规则实施象征性符号互动;(4)"请神"环节中具有说理功能的象征性符号互动具有一个论证分层结构。由此揭示"请神"环节过程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2.
"存神过化"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孟子》和《荀子》,汉唐把孟荀"存神"之神多解为外在人格型的神明,而宋儒多解为抽象化了的神妙不测。汉唐时期,"存神"说成为道家修身的重要工夫,这种神多是心神义,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存神工夫论在道家养生修行理论中依然流行,这种"存神"说更多是来自《庄子》中丰富的养神、形神说,与《易传》、《孟子》、《荀子》似无直接关联。北宋张载《正蒙》继承发展了《易传》的神化理论,创造性地借题发挥了孟子的"存神过化"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又进一步彰显了丰富了张载的"存神过化"思想,把"存神"诠释为儒家的最高工夫和生命究竟之所在,这种"存神"工夫所存之神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神的同在     
张僡玲 《天风》2004,(6):41-41
我们每个走到神面前的人心中常常渴想有神的同在,在我们向弟兄姊妹发出的祝福中,也常常有"神同在"的话语。这无疑是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愿神的祝福多多地倾泻与我们。然而在我们渴想与祝福时,是否真正体会到"神同在"的含义呢?我们是不是更加重于物质的、世界的、看得见的祝福,而淡于看  相似文献   

15.
王以诺 《天风》2005,(3):32-32
圣经共有66卷,1189章,31102节,98万字左右,然而"桥"这个字在圣经中是没有的,但是,我们知道基督就是"桥",他在宇宙中能够起到"桥梁"的作用,基督带来和好。 起初,在伊甸园中始祖与神面对面,与神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始祖犯罪后,就被赶出伊旬园,神和人关系就"中断"了。基督在神和人之间所起的桥梁的作用包括关系的连接、生命的连接和能力的连接。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8)
正"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15:2)经文:诗15:1-5神是全然圣洁、公义、良善的,属神的人也要追求完全。在《诗篇》15篇的起始,诗人就连续设问,怎样的人才能来到神面前与神相交:"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接下去,1 5篇就具体讲到了敬拜神的子民当有的品行。思想15篇所强  相似文献   

17.
和合神考论     
和合神是民间信仰中一位影响较大的神祗,本文分和合神的起源、演化、信仰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和合神的起源与傩戏有关;和合神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和合二仙"是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和合神;和合神信仰多样,但主要集中于男女情事与财富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俄罗斯民间东正教的人类学中,能够发现一条具有诺斯替主义特征的思想线索。诺斯替主义人类学具有建立在灵肉二元论基础上的人神关系、以"同神"为目标的人的终极使命这两大特征。在作为俄罗斯民间东正教思想背景的官方东正教中,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人具有恢复"似神性"、成为"受造的神"的使命;而在民间东正教中,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在灵肉二元论的基础上,人的心智拥有"非受造"的上帝形象,人的使命是恢复"同神性"、成为"非受造的神"。这种愈发鲜明的诺斯替主义特征反映出俄罗斯民间思想对于人的神性本质及其自我拯救能力的不断强调与强化。  相似文献   

19.
罗以 《天风》2004,(12):26-27
自古以来,教会视荣耀上帝为事奉的主要目的,信徒聚会的目的是为了敬拜赞美上帝。 在旧约和新约中,"敬拜"是全人的(包括心思、意志、情感和身体),以无比敬虔的心以及行动,与神面对面相会,表达我们个人对神的尊崇、敬畏、尊荣与爱慕;同时,让神的圣洁、荣光与真理来使我们洁净,好让我们能更具有神的形象(参林后3:18)。  相似文献   

20.
陈金镛先生是金陵神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教员,在金陵神学院工作超过10年,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字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方面,陈先生主要教授"讲道法"和"中国的宗教观"两类课程;文字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创办并主编《神学志》(后更名为《金陵神学志》)。本文主要简述陈金镛先生神学教育的背景,与金陵神学院的关系,创办并主编《神学志》的基本情形,并进而探讨了金陵神学院早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