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戏曲各个剧种的起源及发展基本上都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戏曲唱腔在各地的流传发展而演变为地方剧种继而形成各个流派,这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地方语言,即地方话、土话.许多流派的继承人在发展唱腔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当地的方言习惯和爱好.语言特点从很大程度上区分开了各个剧种的唱腔.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目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作曲家的劳动,就是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情绪外化成听觉形象,转化成一种与文学语言相对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3.
河南作为戏曲大省,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之外,还有31个稀有剧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这些稀有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现状危机和机遇并存分析,可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为地方文化基因的稀有剧种,紧跟时代脉搏,通过不同的具体路径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必能走出眼前的困境,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尹艺蓓 《美与时代》2014,(2):120-120
地方剧种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需求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地方剧种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遭遇了不同程度地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地方剧种在面临即将消亡的危险中艰难的生存着,以大弦戏为例对家乡流传已久并面临同种尴尬的地方剧种存续至今的合理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敖雪 《美与时代》2004,(5):60-61
"武宁采茶戏"简称"武宁茶戏",是赣北民间一个独具风格的剧种,为江西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武宁、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铜鼓、靖安、奉新发及湖北的阳新、大冶、黄梅、文济武穴等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赣北地处幕阜山西南,境内丘陵起伏,绵亘数百余里.人民勤劳,以产茶叶为主要农事之一.唐宋年间,"宁红茶"就己名驰海外,清康熙之际,种茶采茶,蔚为风尚."清明时节雨麻麻,又插秧来又摘茶",这两句民歌便是当时赣北人民劳动情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隆尧秧歌戏     
正隆尧秧歌戏是一种河北省的戏曲剧种,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石家庄的部分县、市以及邻近冀南地区的山西省和顺、山东省的聊城、夏津等地。  相似文献   

8.
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历史上的一个瑰宝,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川剧有自己很多的特色,为别的剧种所无.单说"变脸",适应民俗娱乐审美需要而产生,经历代艺人创造,结合川剧不同剧目剧情、塑造人物的需要,就有丰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王彦蘅 《美与时代》2005,(11):42-44
美国音乐剧特别是百老汇音乐剧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同时又有很强生命力的戏剧,甚至可以说音乐剧是当今世界舞台中最成功的剧种.  相似文献   

10.
赵旭峰 《美与时代》2014,(3):140-140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戏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营造情感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了的音乐,同时也是区别一个剧种与另一剧种的重要的标志。这种戏曲音乐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申桂红 《美与时代》2014,(7):101-102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和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风靡全国的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河南为数众多的剧种大多产生于清代,它们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2.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怀梆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多称之为"老梆子".怀梆在表演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具有粗犷、奔放的特点;唱腔念白均按方言口语吐字,男女皆用大本腔演唱,唱腔慷慨激昂,念白以怀庆话为主.  相似文献   

14.
河北梆子     
正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采茶戏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地方剧种,蕴含着较深的艺术内涵.采茶戏来源于生活,表现出民风淳朴、种类繁多等特点,其中歌唱与舞蹈所占的比重较大,舞蹈动作细腻而生动,而大部分动作又与现今的舞蹈动作有相似、相通之处.研究采茶戏中采茶舞的地位与风格特征,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传统舞蹈的过去,也可以大胆地设想它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汲取民族历史文化精髓,博大精深且古老厚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地方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山东地区“民间小戏”剧种丰富,民间小戏”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多样性、层次性和延伸性,在“民间小戏”中可以追寻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迹。“民间小戏”与大剧种戏曲历经风雨、传承百年,众多传统经典剧目脍炙人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了一方百姓之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走近锡剧     
一.设计意图 锡剧艺术始创于清末民初,是民间艺人根据民间小调加工改编而成,是我们苏、锡、常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它曲调清新俏丽、动作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杨虹 《美与时代》2014,(6):94-94
美国音乐剧是一个具有特殊魅力且生命力强大的剧种,是一种大众娱乐艺术。美国音乐剧发展演变经过几个阶段,其中不乏一些共性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其发展的基本特点,即娱乐化、喜剧化、大众化、商业化。  相似文献   

19.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要素于一身,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小型戏曲剧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道情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地方民俗音乐文化风貌,记录了过去和现在的人民大众生活的样态和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20.
齐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比较苗晶山东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如从该省东西部、南北部比较而言,在曲种、剧种、歌种及其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甚至有着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当然有诸多因素,但追根求源,我认为其中关键的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