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天主教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在内蒙古建立的归绥公教医院为个案,从医院的建立、规模、管理、医疗活动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医疗活动,重新评价了传教士的医疗活动对内蒙古近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肯定了传教士对内蒙古医疗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传教士与近代新疆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近代新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历史,分析了他们的西学传播活动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与贡献,并对传教士与新疆社会民族矛盾进行了剖析。传教士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传教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近代新疆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华夏,在传天主福音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在中国传天主福音的奠基者,也是最早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人的.他交给中国的士大夫,“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入乡随俗”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应的传教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弛禁之后,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遣大量传教士入川,四川天主教教务大幅发展。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侵略的加深,民众的排外情绪日益高涨,且天主教作为一种外来事物,其教义教规又同中国社会传统习俗有许多相违背的地方,这些因素导致清末四川教案不断。本文着重描写法国传教士在成都教案、大足教案及义和团运动中的处境。处理教案过程中法国传教士与四川官员频繁互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变尤其令人瞩目。此外,传教士眼中的四川官员形象以及传教士如何处理与四川官员的关系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1644年天主教在川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成都教案,是为明清天主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宗教道教唯一的一次正面冲突。这场教案并未留下太多的中文记载,但在传教士记录的西文文献中可以觅得踪迹。该文从早期入华传教士对道教的态度出发,并立足西文原始材料,详细阐述成都教案产生的过程、特点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分析道耶是如何在中国文化框架内进行宗教对话的。  相似文献   

6.
近世在日传教士锐意宣传天主教,却留下"侵略先锋"的形象。虽然客观上传教士与西、葡国家事业确有联系,但从具体活动来看,传教士尚不足当侵略先锋之名。传教士这一负面形象,源自天主教与日本本土宗教、文化冲突中产生的"邪宗"形象,又在执政者和官方学者笔下与"侵略"发生联系。侵略先锋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日本近世统一政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晚明西方天主教的进入,不仅引入了一种新的宗教,而且还对本土宗教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神"与"鬼"为例,通过梳理景教以来的汉语天主教文献,分析西方天主教的进入对传统宗教术语的改变及其影响。传教士一方面反对宋明理学对神鬼的物质主义解释,另一方面又反对佛道及民间宗教对神鬼的理解。通过引入天主教的"天使论"资源,传教士将其"嫁接"在传统的神鬼概念之上,但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即将"神"理解为"天神",而"鬼"则理解为"魔鬼"。传教士的重新诠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宣扬西方天主教思想,但也丰富了晚明以来中国的鬼神思想。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在华活动的研究,学人一般把目光投向学术层面,研究的对象多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传教士。事实上,传教士作为一个群体来到中国,其最终目的是传播基督福音,他们不仅在中国的京城及重要城市建立了传教会,还把影响扩展到偏远的乡村,因而当中国政府用武力实行禁教的时候,乡村教会成为传教士和基督徒的避难所。明清全国乡村天主教的发展以鄂北的磨盘山最为典型,本文将此作为特殊的个案进行讨论,希望从中找出中国乡村天主教发展的若干特点。通过调查研究,作者发现,乡村天主教在清朝禁教期间并没有绝迹,而是一直延续到近代社会。因而,基督教来华历史的四个时期的划分对于天主教来说似乎不太客观。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围绕中国礼仪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内部分裂产生了两个派别。一派追随利玛窦的观点。利玛窦,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玛窦来华传教,为了能够在中国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探讨犹耶在中国语境中圣号命名的差异性并分析成因。文章从比较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的路径,分析犹太儒生与天主教传教士圣号汉译的异同,同时以《希伯来圣经》为对读文本,从犹太人对圣经传统承继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圣号汉译承继了《希伯来圣经》中数量多样、形式繁杂的特点,并以多种儒家概念对译圣号,而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圣号命名时则受《希伯来圣经》传统影响较少,他们固定“天主”为主要译名。犹耶圣号命名不同来自犹耶的宗教差异:犹太教是兼容“一神信仰”,而天主教为排异的“一神主义”;犹太教不是外传宗教,天主教有外传使命;犹太儒生在华认同于儒家文化,天主教传教士没有这种认同。  相似文献   

11.
吴涛 《中国宗教》2020,(4):70-7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天主教开始绘画中国化运动。其中,以陈缘督为代表的辅仁大学美术系的画家团体堪称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他们尝试运用中国化的表现形式,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天主教绘画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之根本目的是以天主教归化并改变中国,但儒学的强大力量及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不仅未能使传教士们达到其目的,相反,“理性的狡狯”却使中西文化皆受益于以传教士为媒体的文化交流。为了在中国立稳阵脚,传教士们不得不与儒学进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带着西学典籍进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中国会通中西学术思潮的产生和中西学者大量独撰、或合作的著、译作品的产生。汉语天主教文献的激增促使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目的工作产生,直至今天,这些工作都还未停止。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目录编纂史的梳理和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宗教文化史的研究。本文以纵向的自晚明至今、横向的综合目录和专题目录两种类型的书目为立体纲目,考察了这些书目对天主教文献的著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编纂汉语天主教文献总目录面临的一些困难及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墨西哥的政教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特征,它随着政治和宗教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墨西哥政教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政教双方博弈的过程中,国家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国家的宗教政策对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于国家统治边缘的天主教会则通过社会运动,积极进行形象重塑,努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其独立性与现代性不断被激发,进而推动了墨西哥社会进步及民主转型。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限制、相互影响是墨西哥政教关系的常态。  相似文献   

15.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朝廷禁传天主教,天主教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外籍传教士先是被逐,后是被杀,传教任务逐渐落到华籍神职人员身上。本文分析了此一时期内华籍神职人员的身份构成、活动地区分布,以及其传教方式和特点等,借以说明华籍神职人员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较前期更大的作用,推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新中国成立后,小寺山天主教堂成为了中国天主教爱国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为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小寺山天主教堂坐落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省级森林公园中,1901年由法国传教士建成。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教堂成为中国天主教爱国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为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2008年,四  相似文献   

17.
明末天主教杭州开教与活动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杭州开教,来杭传教士人数,教徒发展状况,天主教堂、墓地的建造,天主教教育机构的创办,以及翻刻西方学术、宗教书籍,中国儒家经典翻译等方面作了考述。并对明末在浙江发生的天主教与儒士佛徒的辩论作了分析。认为杭州在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角度看,也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马相伯与英敛之是近代中国天主教著名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教会为西方传教士所掌控。针对教会中盛行的读中国书无用等论点,他们推崇学术传教路线,劝勉信徒研习中国文化,为此校勘出版了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的著述、创建了天主教辅仁大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马相伯和英敛之成为了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5)
<正>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的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的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异教的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的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在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赋予了原本属于古希腊  相似文献   

20.
试论菲华社会的宗教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班牙和美国分别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华侨在信仰佛、道二教的同时,也逐渐接受天主教和基督教,为日后菲华社会的宗教融合提供了历史依据。当今菲华社会的宗教融合,表现为华人家庭内部各种宗教信仰的并存与交融,以及社会上各种宗教信仰相互渗透与融合。这种宗教融合的思想基础,一是功利主义的信教动机,一是对各种宗教均教人行善这一共同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