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柏拉图的美之间到底问什么,是一个值得弄清的问题.这其中,"美"的词性是非常重要的."美"作为名词,其本质问题是不可证实的,这也是几千年来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以及各种答非所问式的错位回答产生的根本原因:"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能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因其实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情感沟通.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美之问"到底是问"美的本质",还是问"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此问题也导致其后的历代美学家对美本质问题的似是而非的解答.通过对西方的柏拉图.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中国的蔡仪、朱光潜等美学家有关美的本质的解答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回答与结论,大都是错位的."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贯穿了整个美学发展史。但美的概念是模糊的,导致我们对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直争论不休。也许"美是什么"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探讨它,相反,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探讨"美的本质"。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美,发现美,找出美的最可能性的本质。从美的形成规律来看,必须先接触审美对象,对其习惯乃至接受,然后才能形成标准,进而产生美。但是这个标准是相对意义上的标准,是灵活的,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也随着审美者审美能力的高低而变化,会因固定群体的接受习惯的不同而变化。可见,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美是个体意念中的事物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与鲁迅一样,都是永远的智者,他的终身美育、全民美育的思想,对我们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民族思想情操的升华,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在蔡元培的心目中,中国人应该具有的民族素质,一是"宁静而强毅的精神";二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三是"美与高"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践已使我们理解到美育的重要作用,但对于美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仍未很好的开展。为此,本文就美育心理学的某些基本观点进行粗浅的探索。 (一)美学、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美学的历史非常悠久,资料浩繁,学派纷立,美学中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一致意见。这是由于美学迄今为止还脱离不了思辨的美的哲学之故。美是艺术的本质,非美的艺术是没有的。艺术常常是美的同义词。但给两者加以区别还是必要  相似文献   

8.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 美是什么?很难下定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下了很多定义,但都难令人满意,这可以说是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感觉很美,就称之为"美".他们所说的这"美",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比如,人的身体皮肤感到痒,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要用概念、理论说明它的性质、状况是很难的,只能描述其大概,很难给它下定义.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内容是情感,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是精神领域的东西,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高尚起来、和谐起来.我们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实现情感教育与美育的交融,从而达到移风易俗,塑造完美和谐的人,开启人们智慧、升华人们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2.
"文"的古义是"纹理"、"花纹","美"的初文描摹的是一歌人头戴羽饰、手舞足蹈的形象。"文"与"美"在"形美以感目"的意义上存在着悠久的渊源。"文化"和"美育"在使人的生命朝着自由境界的生成过程中和充分对象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质上是一回事,没有"文化"就没有促使人类进化的"美育",没有"美育"有就没有超越功利的"文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内容是人化的话(所谓"文而化之"),那么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美化(所谓"美而育之")。用"文""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美""育"我们的现实生命,我们一旦抓住了阿里阿德涅的彩线,人类便登上了希望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3.
康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过去,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教育我们做人要做诚实的人,不要滑头滑脑。可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却发现,很多时候诚实的人并没得到什么好处,甚至由于诚实而招惹一些麻烦,相反,那些不够诚实,或者说比较圆滑的人倒是能够左右逢源,不仅得到了不少好处,而且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学校教育,"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最重要!"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是能不能真正或者尽量让学生做主;对于教师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放手。  相似文献   

15.
晚上好 !感谢您们今晚能给我一些时间来和你们讨论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人胚胎获取干细胞进行研究的问题 ,越来越成为全国辩论的焦点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是实验室中每天都要面对的 ,因为科学家必需要考虑他们研究工作的伦理学后果。同样 ,这个问题也折磨着病孩的父母和那些不能生育的年轻夫妇。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够生孩子 ,盼望着有病的孩子能够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许多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 ,甚至那些有相同信仰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也都在辩论着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感到 ,他们对人胚胎…  相似文献   

16.
信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慧云  丛杭青  朱葆伟 《哲学研究》2012,(6):3-12,111,127
<正>在任何形式的社会合作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代文明将 "诚"和 "信"作为重要的德目,乃至作为做人和进入社会以及为政和构建社会秩序的根本准则来看待。在欧洲,自罗马帝国始,"遵守承诺和信守契约"被看作是公正的基础 ( 西塞罗,第 13 页) ,成为普遍的商业乃至司法原则,并形成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代性制度在本质上与信任相关。20 世纪下半叶,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化特别是 "风险社会"的出现,使信任问题极大地凸显出来,成为全球性问题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孟振华 《学海》2008,6(3):37-44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做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曾国藩说:"做人要收敛。"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语。苦而不言不是要你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少抱怨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听你的抱怨。面对苦难时,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辛弃疾,20岁便出入行伍,曾在万军  相似文献   

19.
你们来看     
陈鼎亮 《天风》2005,(2):31-31
耶稣最早一批门徒是由施洗约翰介绍的,约翰看见耶稣后对他的门徒说:"看哪,神的羔羊。"向门徒指明耶稣的真正身份与使命。于是他们就开始想与耶稣接近,想对耶稣多一些了解。耶稣看见他们就问"你们需要什么?"这个发问包含了你们离开约翰来跟从我,究竟需要什么?是不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想谈论人最大的需要?门徒的回答:"夫子在哪里住?"这是门徒对耶稣问话的肯定,我们愿意和你谈这个问题,我们愿意有多一些的时间和你住在一起有更多的了解。耶稣发出大胆的邀请:"你们来看",我愿意被你们了解,我愿意和你们在一起被你们考查。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全国美育学术研讨会上,我曾呼吁美育应为德、智、体、美四育之首.这不仅仅因为美育是德、智、体各类教育的精髓,美育的精神体现于各类教育之中,而且,美育的目标是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缩短人的"人化"进程,造就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人,其重要性当在各类教育之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