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层义理上呈现出超越形式层面的真正会通。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遭遇了被视为代表人类文明最高程度的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的梁漱溟也不能回避东西方文化间的对话问题,不得已将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进  相似文献   

3.
唯识学的真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所谓唯识义者,就是阐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存在观;所谓法相义者,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在理论上,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反之亦然。唯识学认为,唯识学是内明的“无上无容”的法门,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优越性,那就是它所阐释的道理十分圆满,令人生起净信,并且具有可实践性。在唯识学看来,一切世间学没有了达真实,所以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存在论;同时一切世间学既然没有对真实…  相似文献   

4.
袁经文 《宗教学研究》2004,31(4):144-147
以唯识学思想为主线,结合西方笛卡儿、洛克、康德等人的哲学学说,对庄子思想内在逻辑中所具备的色境唯识思想、主体意识思想、现象界和本体界沟通的二重世界思想,进行揭显;确立庄子思想在认识论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相似文献   

6.
唯识学中有着以"第八识"为本的本体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1(无垢识)是第八识从凡夫到大小乘圣贤不同阶段的异名。众生的第八识衍化出生住异灭物质与精神世界,这个衍化过程只有逻辑的起点,而无时间的起点,在世界的衍化过程中第八识仍然保持其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体性。通过将第八识的阿赖耶性、异熟性修除,以完成本体的纯化,逐步离开阿赖耶识、异熟识之名,成为佛地的阿摩罗识(无垢识),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识本质上是同一个识。第八识与世间一切法的关系如水现波,体与现象和合不二、非一非异。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对哲学的超越胡晓光“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由于历史时代不同人们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一般来讲,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变,在古代,西方哲学是以哲学本体论为核心。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则是以哲学认识论为核心,在当代西方哲学是以分析逻辑为核心。不论是古代还...  相似文献   

8.
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作为方法的汉传唯识学"的理念。认为汉传唯识学有不同于天台、华严、禅宗等的独特的中国化方式,本文称之为"内发创新模式"。所谓"内发",是指其基本框架,甚至基本问题都来源于印度佛教;所谓"创新",是指在印度佛教的基本框架下,对那些印度佛教的基本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的回应和新的开展。最能表明汉传唯识学"创新"特质的是,它是有相唯识学体系的最终完成。通过对汉传唯识学独特的中国化方式的考察,可以丰富乃至重构佛教中国化的多元图景。  相似文献   

10.
大乘有宗是由法相学和唯识学两方面理论所构成,法相学与唯识学的学术问题密切相关但不相同。近世佛学泰斗欧阳竟无先生认为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内容,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内容。唯识学与法相学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方法论和认知思维上也是有区别的,然而...  相似文献   

11.
唯识学在对真如的阐释上有其独特意趣,它特别与真常学的真如现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理论上,唯识学与真常学隶属不同的逻辑体系。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界一般又多把两者混为一谈。即使是历代名师,也不免武断,用真常理论来揣测唯识奥义,这是有其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根源的。真如是佛教哲学的指向所在,因而对真如如何理解就决定了其是否是佛法和是否是究竟法。唯识学是印度三时圆教,为《解深密经》所印证,所以玄类法师西行大意,就是为了澄明真如的本义,他坚信唯识学为佛法之极谈,这是有其逻辑理由和事实根据的。本文所谈的问题有两…  相似文献   

12.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岁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要》、《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学有所窥,陋儒或讳其书不传,未可知耳。”(《新唯识论·心书》)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说:“尤可注意者,遗书目录中有《相宗络索》及《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二书。在彼时以儒者而知治唯识学,可不谓豪杰之士耶!”船山对法相唯识学如何理解?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有何关系?船山于佛学研究为何独着意于法相唯识学?本文试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近十年来,学术界有关唯识学的研究展现出新的气象。其主要在唯识史学的研究、唯识理论与思想研究、唯识经典的研究与诠释、唯识学与现代科学的比较研究、近代唯识学复兴研究。这五个方向都有力作问世,构成了唯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在研究方法上,多从文献学、哲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适时地转变研究思路,必将使唯识学的研究开创出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这类回顾的惯例是提供一种带注释的文献目录,基本以编年史为序,并夹有重要评论,提出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或疑难作为结论,以展望未来走向的鼓励性话语总括全文。在这里,我将颠倒这一顺序,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随后是文献概述。这些问题会使我们迅速把握学者们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和尚未完成的工作。反过来,它也为我们的概述提供了必需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17.
18.
袁宏禹 《法音》2020,(1):8-14
<正>法相唯识学,源于4世纪左右印度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瑜伽行派。南北朝时期,唯识学传入中土并形成了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唐代玄奘以护法系唯识学为中心开创了唯识宗。然而传承不久,因为印度纯粹唯识学高度的思辨性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唯识宗很快就衰微了。会昌法难中,唯识学典籍多有散佚。因论疏失传、法脉中断,宋以后提倡法相唯识渐少。至晚明,唯识学又重新得以复苏,因未见唐疏,明末研习唯识实非正统玄奘唯识宗学,乃是一种"性相融通"的佛教思潮。清末,散失的唯识学典籍由杨文会托友人从日本寻回,才为唯识学中兴创造了必备条件,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热潮。20世纪的法相唯识学复兴的一大特色,尤指上半叶,是以精细的哲学思维体系和注重思辨的逻辑方法回应强劲的西方科学理性精神,并以佛教最拿手的治心之术,契合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9.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的并且切合现代文化思维方式的佛学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研究与解释是对"文本"的不断切近的理解与体悟。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关系到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是否合理更关系到阐释结果是否正确。佛教史上两千多年来的研究与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