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始于情 ,情出于性。”此处之“道”即儒家所说的“礼” ,文献中儒家常常将礼乐制度称为“道”。《管子·心术》亦云 :“礼者 ,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道”亦同于“易” ,《礼记·中庸》云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即《周易·系辞》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易、变同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 :“变谓之情。”此与简文云 :“道始于情”相应。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四术。”此即《冠子·博选》中的“道凡四稽。”亦即《老子》中的“四大” ,相似议论还见于《管子·山权数》。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上海博物馆购自香港的楚简《性自命出》篇为参照 ,深入探讨了学界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编连与分篇的种种意见 ,肯定《郭店楚墓竹简》原释文的编连是正确的 ,简文应该是一篇完整的著作而非两篇 ,而整个《性自命出》篇可分为上中下 3篇 :从郭店简的简 1至简 35可为上篇 ,从简 36至简 4 9可为中篇 ,从简 50至简 67可为下篇。 相似文献
3.
论郭店楚简"情"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的“情”义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其中的“情”仍然是“真实”,而不是“情感”之义。“情”在不同语境中虽有多种分析的涵义,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皆根源于性情论之“情”。这为我们重构性情论的真实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未发”和“已发”而言。“性”与“情”二者在郭店楚简中并不具备相互对应的特性,这与宋儒的性情论并不相同。从先秦到宋明的性情论,朱熹等人利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作了创造性的转化;而Chad Hansen和A.C.Graham对中国早期文献中的“情”字义的某些观点,是值得批评的。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强调性与心的差别,认为性是天赋予人的自然情感,而心则是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指导情感的"志"。《荀子》同样强调性与心的区别,性是本源性的情感和欲望,而心则是能动的、进行主动价值选择的主体,心中的"义"通过外在教育的输入而获得道德的知识,从而具有了指导"性"中情感和欲望的力量。郭店楚简和《荀子》的心性论思想是其礼乐教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郭店儒简《性自命出》作者聚讼纷纭,但若悬置对具体作者的执求,以篇为单位予以观照,将其视作《礼记》类文献中的一篇,则可发现其义理脉络是对孔子“性近习远”说的逻辑展演,其思想史定位当在孔、荀之间。其以气言性的性情观、心术为主的心性论、人道可道的礼乐论,构成一条层层递进、彼此联动的工夫论进路。此进路与荀子“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的“化性起伪”说基本一致,实开荀子天生人成的工夫论之端绪。不同于孟子德性论、本质论的论性范式,《性自命出》和荀子的此种气性论、过程论的自然人性论传统应当是先秦思想史之主流。即便在孟子性善论崛起后,此一脉络仍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延续于后世思想史中。 相似文献
6.
7.
8.
本竹书并见于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分别被命名为《性自命出》和《性情论》,是一部失传两千余年的重要先秦文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郭店、上博二本,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义并参之以上博本的墨节,将全篇分为上篇十一章、下篇七章,进而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的校订、注释与译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礼记》中子游述及"以故兴物"与"微情"代表两种不同的制礼之法,然礼家对"以故兴物"的解释素有分歧。郭店战国楚简出土,研究者判断子游论述与《性自命出》篇密切相关,这为重新解读"以故兴物"提供了可能。"以故兴物"意指因某种特定的教化目的,利用基于人情且精心设计"外物"以兴发释放行礼者与礼仪相匹配的情感。"以故兴物"的对象包括两类:一为情感充分者,一为情感不足者,前者需借助外物将"情"兴发、释放、宣泄出来,再在仪式的引导之下,调节情感浓烈之程度,后者则在外物的影响之下,调动原本不足的情感,以达到反躬修身的目的。"以故兴物"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仪式之中,辨明其义对于厘清"兴"与"礼","兴"、"情"与"物"等多组概念的关系,深入儒家礼学思想演进的肌理有着重要的解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性自命出》是郭店楚简中的一篇重要出土文献 ,对于它的创作时代与学派归属问题 ,学者们有多种看法 ,大多把它定为战国早期的思孟学派的作品。针对学者们的立论与意见 ,本文在结合世传文献的基础上 ,着力从思想分析的角度对《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认为《性自命出》的可能性作者颇多 ,而在思孟学派中以子思思想与《性自命出》篇最相接近 ,因而子思颇有可能是该篇简书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管子》中多次论述了"谨慎",告诫人们:"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其思想对现代有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语词之一,也是重要的思想与哲学的概念和观念之一。《周易》哲学中的"穷变通久"观念,庄子哲学中的"道通为一"的观念,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对"通"所作出的智慧性的哲学思考。就学术史而言,章学诚《释通》一文则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通"的观念,以及"通"与"专"的辩证关系。本文则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性"的哲学思考,希望能以"通"为核心观念建立当代中国哲学的"通"论。 相似文献
13.
David E. Soles 《亚洲哲学》1999,9(2):123-133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Xunzi, as to whether human nature is intrinsically good or evil, represents not so much a disagreement as to the empirical facts of human nature as a disagreement over the nature of morality. Specifically, it argues that Mencius holds a virtue‐theoretic conception of morality while Xunzi subscribes to a rule‐based conception of morality.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ir conceptions of morality lead the two philosophers to radically different evaluations of human nature although they are in substantial agreement as to the empirical facts of human nature. 相似文献
14.
15.
Matti Eklund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3,91(4):752-754
16.
17.
《管子》一书,自来号称难读。本文将银雀山汉墓竹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及《春秋事语》等相关出土文献用于校释《管子》文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揭示出出土文献对《管子》校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格兰启蒙运动研究和"中国正义论"研究的兴起为我们比较研究休谟和荀子的正义思想提供了可能与基础。休谟和荀子两人在"性恶"理论、正义产生的初始情境、正义产生的逻辑结构及以"分"为核心的正义规则特质方面有着相似的认识。不过,由于对"人为"的含义以及"分"的内容方面理解的差异,使得两者的正义思想最终呈现出对立的特质。荀子和休谟的正义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沟通与理解中西方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20.
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在"玄冥"之中独化而来,万物既不是由它之前的无产生出来,也不是由另一个有产生出来,万物的产生不依赖于任何它者,它是自身在产生的那一刹那,自身与自身冥合的结果.这一思想对理解宇宙生成论以及宇宙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