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道德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但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某种道德的普适性,也不表明当今社会毋须对普适伦理的寻求.康德的道德既是德性又是规范性;既是道德主体之自觉,又含有道德本体之意味,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然而,西方社会因历来政治、法律重于伦理道德,更多的表现为外在的规范伦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之不同,是以内在规范和道德自觉之统一为其特征.传统的规范性道德理论,面临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和道德无序的局面,已无能为力.德性伦理的复兴,并不排斥伦理规范,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外在规范为内在规范,使德性和规范在更高的层面得到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3.
4.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5.
大千世界,规范呈现出自然律、道德律和法律之三维图景。从自然律的"他律"经过法律的"自律与他律的交织"到道德律的"自律"的过程是人类对外在的规范不断超越、对内在的自由不断接近的过程。随着这种由外向内的不断深入,走向德性就会作为一种崇高的使命被提了出来。而走向德性其实就是实现伦理学的回归与还原。  相似文献   

6.
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的一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一,批评退溪的"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一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的。霞谷很推崇儒家经典中的《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一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一体境界的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规范·德性·德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在道德规范何以内化为内在德性?内在德性在怎样的条件影响下表现出与德性一致的道德行为?这构成了我们对伦理道德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静态走向动态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的基本原则下,将伦理道德践履的可能性推向可实证的具体道德行为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德性伦理学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传统.但自近代以来,德性伦理学先后发生了两次规范化运动.一次是以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取代了德性伦理学的主导地位;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德性伦理学复归运动中,德性伦理学内部阵营中出现的规范化的理论动向.德性伦理学的两次规范化运动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论上的批评.德性伦理规范化引致的理论思考是:在现代社会中,德性伦理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9.
贝尔对本文作者的德性可靠主义提出了批评,指责它忽略了责任主义的、能动的理智德性。作者将证明:1.德性可靠主义一直关注责任主义的、能动的理智德性;2.贝尔所主张的责任主义的、品质本位的理智德性是不完全的和不充分的;3.我们应该提倡积极的、自愿的理智德性,它是可靠能力的理智德性的一个特例;4.责任主义者强调的责任主义的、品质本位的理智德性,是可靠的能力的理智德性的一个特例,因此,责任主义是德性可靠主义的辅助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体诠释学”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创立的哲学理论.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色在于:在哲学内容上,它要整合西方传统的知识哲学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哲学,从而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哲学方法上,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之圆融与统贯,又要吸纳西方哲学“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其理想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本体诠释学的提出,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拟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视角,对本体诠释学作一评析.限于篇幅,再加之国内学界对本体诠释学已有相当了解,本文将不对本体诠释学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梳理,而只是在论述中随文点出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伦理领域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都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德性伦理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重新厘定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初步探究在生命伦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生命伦理领域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都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德性伦理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重新厘定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初步探究在生命伦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于德性论的研究,在中西伦理学研究中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一流派的主旨意趣、根本特征、逻辑框架、呈现形态如何,对之却仍然缺少一个全局的把握,德性伦理的类型学(taxonomy)与方法论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试图为此做一点准备工作,分析了当代西方德性论主要是在21世纪的新进展,提出这一流派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研究局面,在研究主题上不断深化,范围不断向政治哲学与应用伦理学拓展,形成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斯多亚主义、情感主义、尼采主义等理论模式,围绕德性自足性、德性与规范、德性与知识、德性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充分讨论。当代德性论所呈现的多元局面,根本上植根于人性以及人类生活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正1基本涵义规范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规范伦理是与元伦理学相对应的探讨道德领域的实质性内容的伦理体系,包含德性伦理。本文只讨论狭义上的规范伦理,即把研究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研究道德的基础、本质及规律,试图形成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从而约束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规范伦理重在"规范"、"准则"。德性伦理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聚焦于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当今德性伦理对规范伦理批判的背景下,人权作为规范伦理学的重要观点也遭到了质疑。以往那种从规范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人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德性伦理视角则从人的关系性的本质以及生存境遇等方面对重新理解人权有所启发。人权既需要普遍性和规范性的道德建构,同时也需要从情景本身出发考察人的道德能力以及对人权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14世纪中期,以彼特拉克为首的人文主义者开启了德性政治观念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倡导的德性不仅包括古希腊的四主德与中世纪的宗教德性,还涉及个人能力、专业知识等现代性的概念范畴.他们主张真正的高贵只能源于德性,希冀通过提升统治阶层的德性以实现政治改革.在德性政治的统摄下,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提出在德性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秉持精英式德性教育理念,默认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等级制.就本质而言,人文主义的德性政治仍然散发着强烈的精英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7.
德性论与规范论比较研究——目的与手段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论和规范论是思想史中两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类型,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两条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它们之间存在分歧,但是也存在融合.人类生活中既需要德性,又需要规范,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落实到教育层面,道德教育始于规范,成于德性.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名肿瘤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听了《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教授关于"医学伦理的现实课题:困境与超越"的报告,深有感触。由于肿瘤病人的特殊性,在临床治疗与研究中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极具特殊意义,对于临床医生/研究者来说是一项具有责任感而又极富挑战的实践性工作。1肿瘤的治疗需要将德性伦理渗透到医疗实践规范中肿瘤分为早期、晚期,但无论发现时是早期还是晚期,对患者来说,首先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而晚期患者表现的更为明显,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恶性肿瘤,心里都会充满恐惧、无助与绝望。在刚刚过去的第12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
"培养"一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的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的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的德性之端或种子受之于天或上帝,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的天命或终极目的。对二人来说,乐于为善行德,才是德性的真谛。尽管二人在人性、德性以及德性的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与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的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中的成功与失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德性与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根本上说,德性不仅是完成人们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格,同时也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格。德性作为一种品格,它在成就人的至善行为中能稳定和促进人的向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