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醒时分     
二十年风雨经历,多少次险坠危机。若不是永恒的信仰,怎能不为尘世所迷。谁使我获得解救,不再忧虑?主的牺牲、主爱的伟力!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跟随基督走完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2.
认识神     
杨友文 《天风》2008,(8):36-37
有时我们向朋友传福音,他们的反应是:神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我们凭肉眼看不到,有的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却能够接受.为什么信仰却需要凭肉眼去看?另一方面,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3.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人都在追问 ,生的眷恋 ,死的恐惧 ,时刻萦绕心间。生与死 ,是人生的首要问题 ,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 ,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 ,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 ,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 ,儒道释三足鼎立 ,而儒者慎言生死 ,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二者虽经千余年冲突交融、异中求同 ,但差别仍是很大 ,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社会基础。我省民间信仰历史悠久。仅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总数当数以十万计,在群众中的影响也超过现有的五大宗教。其宫庙及信众之多,覆盖面之广,为各省所仅见。我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主要分布在闽南的农村、集镇和沿海的山区。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社会现象,它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人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认识人生的真相?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怎样看待人生的苦乐?怎样让人生过得有意义?怎样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这些既是世间法的问题,同样也是佛法的内容。它关系到一生的大事因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靳云鹏 《天风》2001,(12):20-21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河北教会的方向在哪里?加强农村教会神学思想建设是今后如何办好教会的关键。 神学是基督徒对神、对教会的正确认识。“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这是我们的基本信仰,基本信仰不能改变。神对人的启示是渐进的,我们对神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基督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变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和转变,共同价值信仰的弱化就是这一转变的表现之一。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人认为:现代化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信仰变为纯粹的私人事务,共同的价值信仰正在失去其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后信仰时代”或“无信仰时代”,因此,无需为共同信仰的弱化而忧心。实际上,在我看来近代以来信仰的私人化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适应个人独立和个性化的需要(锋芒直指教会和专制统治),突显了信仰的内在超越性,但另一方面它也大开了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的闸门,个人的感性任性在个性自由的烟幕下,肆无忌惮地颠覆着合理而崇高的信仰。这也是现代性的重大悖谬之一。信仰是人安身立命之精神根基;共同价值信仰的存在之所以是必要的,其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寄托,它还关涉社会成员间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约束和超越个人利益、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源泉。也就是说,它还是个人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因此,正在稳步推进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面对信仰失落的挑战,不仅要讲信仰,而且要讲社会主义信仰,要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包括道德信仰在内的种种具体信仰...  相似文献   

9.
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在哪里?韦伯提供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路径,通过对幸福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批判尤其是正面对新教伦理之理想主义的申述,其确立起如下基本观点:道德不是技术、技艺或物质利益,它不能像任何技术性手段一样有助于达到人们眼前的利益,在某种意义上它本身就是目的——它同人的高贵、尊严和终极价值等关联在一起,因而是人生和世界意义之体现,同时构成了人之永恒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晓燕 《天风》2001,(6):41
听说某些肢体的信仰中有许多“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不自由”的规条(西2:21),这造成欲加入教会的人,因种种的“不可”只能在教堂外徘徊,这种规条岂不是拦阻基督福音的传扬吗?岂不是违背圣经的教训: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 主的这段教训是针对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3)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近期出版的《幸福在敲门》一书是一本谈论"如何践行生命之道"的书,展现了信仰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它告诉我们,信仰不仅在讲台上,不仅在教会里,也在黑暗的光景中,更在世相百态里。天国的伦理如何践行于世间?这是每个基督徒必须要面对、要思考的问题,否则耶稣道成肉身岂不枉然?"幸福在敲门",书名中运用了现在进行时的语态,这正是为了告诉那些寻找幸福的人们:天国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层面的重大理论,一定是为国家根本长远利益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也不例外,它的出发点是国家根本长远利益,也就是包括不信仰宗教和信仰宗教的全体人民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换言之,它的目的是什么?检验它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1月的《天风》上刊登了刘凌维老师的文章《那九个在哪里呢?》,经历了恩典的基督徒,却容易把一切当成理所应当,读完全文,回想信仰的经历,我感到我们对信仰的态度应该值得反思. 虽然我们起初经历了认信归主时那种生命被触碰的巨大感动,但是在人生道路上,基督徒常常也会对神抱有不太真切的感受.正如文章分享的两个事例,林玉...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信”,在巴利文中叫saddha,在梵文中叫sraddha。“信”并非通常所诠释的信仰,而是由正确的认识证实了的信任和信赖。根据佛教哲学,它是意识中纯精神因素,比单纯的信仰具有更深的哲理。首先,它是由知见而产生的,是对“四圣谛”的信服。其次,它是信徒奉献给某一人或法的敬仰之情。第三,它意味着诚实希望的实现,它是认识个人内在道德发展的伦理准则。公元四世纪,佛教哲学家无著指出了信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信仰的起源     
一、信仰与终极问题相联系提起信仰,人们总觉得它是很遥远的东西。信仰离生活太远。另一方面,信仰问题好像随时会钻出来,折磨着每一个不仅沉于生活而且思考生活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一旦“我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与人照面,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道教的教义不仅关系到对道教本身的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 众所周知,“长生不死”是道教的追求目标。然而,为什么说它是道教的基本信仰?这一信仰是否可以确证和证实,抑或不可证实和可以否证?这一信仰是否关乎道教的命运?以下,试简略地分析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幸福,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幸福?  相似文献   

18.
袁蓉 《天风》2001,(5):21-23
超越——宗教里永恒的概念。“提起宗教,有些人会想到超越,以及宗教就是超越出人间的苦难。”(1)它在这,在那,在一个人们永远无法“求证”也无法“证伪”的地方,人们一旦触及到它,它就不在那里了。它在空气中,在人们的心里,它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还是它早已经就时间之先而存在于这世间?处在历史惯性中的人们不断地在发问、在探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同人,进而同人性的善恶有关。笔者试图就这一特定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性善恶的对于超越(特指宗教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按照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看法, 当代物理学几个重大问题的焦点都在真空。占宇宙质量 90%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哪儿? ———真空。宇宙从大爆炸到 200亿万年之后的今天,为什么不减速和收缩, 相反, 还在加速膨胀, 推动它继续膨胀的巨大能量哪里来? ———真空。宇宙中约有 100万个类星体, 每个的能量是太阳的 1015倍, 可又不是核能, 那么它们的能量从哪里来? ———真空。“夸克禁闭”, 没有单独存在的夸克, 是什么在禁闭着夸克? ———真空。宇宙进化为什么不断发生“对称性自发破缺”, 失去的对称性哪里去了? ———真空…  相似文献   

20.
李兰成 《天风》2004,(2):14-15
上帝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藉此也问我们:“你的兄弟在哪里?你的家人在哪里?你的邻舍在哪 里?你的同胞在哪里?”基督徒不应当独善其身只求自己的平安和好处,还要在社会上尽本分、尽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