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数数量表征已成为当前数学认知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基于该领域近10年来的研究发现, 总结了分数数量表征研究的新进展。首先概述分数数量表征的发展, 然后着重介绍分数数量的不同表征方式并系统分析制约数量表征的任务及背景因素。此外, 还深入探究了分数数量表征与整数、小数数量表征的区别与联系。未来研究者应注意在分数数量表征的个体差异、跨文化以及干预等方面加强考察。  相似文献   

2.
几种时间表征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概述时间表征外显与内隐的分类,对动力心理表征及表征动量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视觉化表征是代数应用题表征的一大类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视觉化表征的理论主要有视觉-逻辑二维模型、理解-转换模型、表象表征理论和图式-图像表征论, 四种理论模型各有其特殊的方法学意义。代数应用题的视觉化表征主要受到题目视觉化程度和认知负载等刺激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最后, 本文指出了在代数应用题视觉化表征理论、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探索中的进步以及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5.
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6名3~5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儿童空间表征实验任务,在语言表征、模型表征和图画表征三种空间表征形式上,考察了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3~5岁儿童理解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2)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3)从不同的空间表证形式来看,3岁儿童理解语言表征的能力与理解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差异显著,4岁儿童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其余形式的空间表征理解之间的差异或空间表征使用之间的差异在各年龄段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繁昌  张妍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63-1268
自我-他人表征是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为深入研究自我和他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自我-他人表征有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两种主要观点。前者认为主体将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共享着某些激活脑区。后者则认为主体对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是相对独立的, 两者都有各自特定的表征方式和结构。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加工的脑区是特定的。此外, 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在自我-他人表征的作用和关系类型与程度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国儿童数字估计的表征模式与发展趋势。包括两个实验,均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一以92名幼儿园、一年级及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在0~100范围的数字估计,结果显示,幼儿园儿童在数字估计更多地采用对数表征,而一二年级的儿童在数字估计中更多地采用线性表征;实验二以86名一、三、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其在0~1000范围的数字估计,结果显示,一年级儿童有一半采用对数表征,另一半采用线性表征,而三五年级儿童大多采用线性表征。中国儿童的数字估计表现出与美国儿童相同的发展模式,都是由不精确的对数表征逐步向精确的线性表征发展;人的数表征有多种形式,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也会因任务难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征模式。中国儿童精确数字估计能力的出现要早于美国儿童。  相似文献   

8.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使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通过变化启动刺激(英文单词)与目标刺激(汉字)采用4个实验研究了中-英非熟练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63名。结果发现,当启动刺激(英文单词)的中文对译词与目标刺激之间的关系是翻译关系时,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两者之间是语义联想关系时,前者对后者没有显著的影响(实验二);当两者之间是形似关系时,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验三):当两者之间是同音关系时,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第二语言只能借助其汉语对译词的词汇表征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Mroll(1994)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9.
毛伙敏  刘琴  吕建相  牟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161-2171
个体学习符号分数的一个关键是能对其数值形成准确表征。现有研究假设符号分数表征的认知基础是人类自婴幼儿期就具有的非符号数量表征(如表征两个集合各自的数量, 或两个数量的比例)。其证据包括表征非符号数量(尤其是非符号数量比例关系)和表征符号分数在行为和大脑神经活动层面上都表现出相关性。然而要说明非符号数量表征是符号分数表征的认知基础, 还需更多研究表明两者在数量概念上的独特相关和因果联系, 并阐明符号分数表征形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0.
熟练维-汉双语者汉语语义的通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跨语言非掩蔽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实验范式,通过变换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关系,研究了熟练维-汉双语者两种语言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无论是维语作为启动刺激,还是汉语作为启动刺激,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无论是翻译关系,还是联想关系,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识别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两种方向的启动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熟练掌握维、汉两种语言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而言,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表征上,还是在概念表征上都建立了很强的联系,两种语言间词汇通达的不对称性已接近消失,支持了Kroll等人提出的整合的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11.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罗雪莹 《心理学报》2006,38(5):672-680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大一本科生共140名。实验自变量是语言条件(同语言和跨语言)和学习状况(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实验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都完成概念任务,结果表明获得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2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3中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4中在学习阶段的概念任务中呈现汉语单字词,在测验阶段的词汇任务中呈现英语翻译对等词,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内隐记忆的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支持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需要经由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英语单词的概念表征,支持了词汇连接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探讨阅读文章难易程度与文章字词和内容在小学生篇章阅读迁移中的作用。被试分为阅读水平高、低两组。采用个别方式施测,以阅读时间和阅读准确性为阅读迁移的指标。结果表明,低水平组被试的篇章阅读迁移主要依赖词汇表征;高水平组被试的篇章阅读迁移主要依赖内容表征,换言之,容易文章主要以内容表征进行迁移;困难文章主要以词汇表征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13.
大脑腹侧视觉通路知觉表征的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本文系统介绍了该问题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归纳分析了模型之间的分歧与各自的局限。文章分析指出大脑自上而下的调控机制是腹侧视觉通路神经表征机制问题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如何有效整合知觉表征模型与大脑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知觉表征神经机制问题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卢静  胡清芬 《心理学报》2015,47(2):234-242
使用地图定向任务, 探讨了不同任务模式下, 4~6岁幼儿自我位置与自我朝向表征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 位置表征能力的获得先于朝向表征能力, 幼儿从4岁起即开始使用地图表征自我位置, 但到5岁才表现出对自我朝向的表征能力。此外,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相比于空间–地图的任务模式, 地图–空间的任务模式更有利于完成任务。上述结果第一次从个体发展层面证明了位置与朝向表征的分离现象, 说明位置与朝向的表征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15.
16.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spatial dimension fit (tight versus loose) has been based on a tacit but untested assumption that the dimension fit is symmetrical, with tight- and loose-fitting relations highlighting the dimension fit with equal force. We propose a reformulation, documenting that adult speakers of English (Experiment 1) and Korean (Experiment 2) are sensitive to the dimension fit, but that their representation is asymmetric, with tight-fitting events highlighting fit with greater force than loose-fitting events. We propose that sensitivity to the dimension fit is more resilient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suggested, and that the asymmetry documented here provides a foundation upon which to pursue nuanced ques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our 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相似文献   

17.
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两个实验五种作业,探讨内隐时间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在表征动量中,(1)无论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向左还是向右,测试图形与识记图形之间位置偏移的错误率在与诱导图形内隐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下比不一致的条件下大;(2)诱导图形内隐运动的一致性时间顺序消失之后,表征动量不存在;(3)在100ms的时间范围内,识记图形、测试图形之间的保持时距与记忆位置偏移呈线性相关;(4)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客体的概念和背景知识对表征动量无影响,研究结果肯定了表征动量中内隐时间表征的存在并具有方向性、顺序性、连续性和认知不可渗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龚少英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5,28(5):1108-1111
本研究采用翻译识别任务探查了不同熟练程度的汉英双语儿童的词汇和概念表征的特点。被试为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三、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儿童共50名,结果发现.各组被试在进行翻译识别时.反应错误率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降低,且各组被试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字法干扰效应和语义干扰效应。这一结果表明,不熟练的汉英双语儿童可以通过词汇联系和概念联系加工第二语言中的词。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shows that while judging accumulations of quantities over time (e.g., money in a bank account or CO2 in Earth's atmosphere), people assume that the shape of the accumulation is similar to the shape of the inflow (i.e., people rely on a correlation heuristic). Relying on the correlation heuristic is particularly worrisome for Earth's climate, as judging the CO2 accumulation according to its emissions (inflow) would underestimate the actual (nonlinear) increase. This misperception undermines the seriousness of climate problem and results in wait‐and‐see behavior. We report two experiments wher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is compared with graphical and text representations in reducing people's underestimation of nonlinear accumulation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problems. A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presents an accumulation using a picture that works as a metaphor.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drew the shape of an accumulation over time relying on physical or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in one of two contexts: carbon dioxide and marbles. Although the participants underestimated the accumulation in both contexts, underestimations were reduced in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we extended the evaluation of physical representations against both text and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in two different climate problems (with linear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inflow). Again, underestimations of the accumulation were reduced in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representations,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We discuss implications of using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for improving people's estimates of nonlinear CO2 accumula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初中和高中生英语语义通达机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启动刺激为英文,目标刺激为中文),采用两个实验,通过变化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考察了初、高中生英语的词汇表征是如何通达其概念表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两组被试来说,他们的英语都只能借助其汉语对译词的词汇表征通达其语义概念表征,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Kroll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