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江苏省美学学会、《江苏画刊》编辑部、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17日至22日在无锡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山东、安徽、福建、甘肃、陕西、河北、辽宁等省市和江苏的美学工作者共80余人。这是国内第一次中国美学史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42篇。在大会、小会和个别交谈中,大家围绕着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方法,中国美学史的体系、范畴、概念,中西美学比较以及历代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现分三个方面摘要纪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召开第五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文艺美学既可作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作历史上的研究。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家,或就文艺某个门类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或干脆称美学应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把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王国维,也用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古典诗词和戏曲;朱光潜在这方面的力作是《诗论》。总结研究中西美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3.
牛宏宝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西方美学、中西比较美学、美学原理和艺术理论、跨文化语境阐释学、话语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以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的审美活动为基点对美学原理进行了原创性表述;(二)从主体曲变和不同话语模式的角度对现代西方美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三)以跨文化语境与中国现代知识的形成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比较美学;(四)开展了美学的"语言转向"与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建设主要问题的研究;(五)持续对康德美学以及整个西方启蒙美学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艺术批评。牛宏宝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参照西方美学思想体系的同时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创造性地解释了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构建了自己的学术范式,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章辉 《学海》2005,(3):169-172
一20世纪已成为历史。在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时候,西方美学研究可谓西学东渐的重要一支。80年代以来,在50-60年代朱光潜、汝信等先生的辉煌大著《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等的基础上,西方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开拓,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深入研究,除了美学史教材和论著外,柏拉图、康德、席勒、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的著作都在不断出版。原因很简单,古希腊罗马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开端和源头,它奠定了西方美学的逻辑起点,人们自然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德…  相似文献   

5.
1984年11月4日至8日,福建省美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和三明美学研究分会首届年会在三明市召开,会议中心议题为文艺美学问题。参加会议者近百人,除省内美学研究者、爱好者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美学学会、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客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美学问题展开了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并穿插了省外学者有关戏剧美学、艺术典型、中西美学比较和文艺鉴赏等等问题的报告。会议收到论文53篇,初步展示了福建省文艺美学研究的面貌,有些选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美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就像中国社会是在外力作用下开始现代化进程一样,一百多年的中国美学史也主要是在西方美学的影响下开启自己的历史进程的.在接受西方美学影响,开启中国现代美学的进程中,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宗白华等人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国党校系统哲学理论讨论会在苏州召开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苏省委党校、苏州市委党校联合发起的“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于5月6日至11日在苏州召开。全国党校系统及部分大学和研究单位的80多位从事哲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出席了...  相似文献   

9.
由全国伦理学会、湖北省伦理学会、山东省伦理学会和武汉市伦理学会联合发起的社社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建设理论讨论会,于1987年11月19日至24日在武汉召开。这次讨论会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建设在整 个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多数代表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中心和突破口。这不仅是因为社会道德中的原则、理想、规范总是要通过人们的职业道德从而转化为人们的行为,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因为人们大部分道德  相似文献   

10.
西方美学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是起步较晚、也较为落后的部门。尽管近代中国美学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下 ,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介绍也在 2 0世纪初叶至 30年代形成过一股热潮 ,但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却没有系统地展开  相似文献   

11.
张法教授以其恢宏的学术视野、对中西方文化的精到把握,把探究这些体系性著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其美学风貌结合起来,通过一本或几本古代美学著作体现不同朝代的美学及体系性著作的特色。《体系研究》从西方式体系和概念出发,又充分考虑到中国美学史的理论形态特点,有机地融合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学史通史中对专著体系性阐发不够明显的缺点。《体系研究》体现了如下几点特色:第一,借助单个著作的体系研究把握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第二,通过不同时代典型体系性著作呈现传统美学的文化脉络和理论体系。第三,以体系大线呈现从朝廷美学到士人美学演变的脉络。《体系研究》用西方的框架统合中国的材料,极好地突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性,做了一次富有创见的中西思想的汇通。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与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审美文化与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宏柏(扬州师院学报编辑部225002)审美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使此前沉寂的美学研究兴奋热烈起来。为将这一研究推向前进,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扬州大学师...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高■师范大学、《学术研究》编辑部、广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举■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7日至24日在广东东莞召开。参加市、自治区的哲学工作者10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会议■主义为指导,研究、分析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西方逻辑史研究会和湖北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笫五次形式逻辑讨论会和第六次西方逻辑史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6日至21日在武汉市湖北大学召开。共收到论文、资料70件。在开幕式上,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先生致  相似文献   

15.
第九次全国伦理学讨论会在郑州举行由中国伦理学会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河南伦理学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伦理学讨论会,1998年4月16日在河南省委党校召开,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问题。出席会议的全国各地伦理学者和道德建...  相似文献   

16.
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8月2日至7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广东省哲学学会等七个单位联合发起的。来自全国的一百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供论文66篇。讨论会的主题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问题;二是目前我国实  相似文献   

17.
许洪淦 《美与时代》2014,(4):116-116
一、西方美学史研究状况综述 我国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是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对西方美学史的介绍和研究,自20世纪初到30年代形成了一股较大的热潮,但此后多有沉寂;至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的问世,标志着对西方美学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到了80年代以后,以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为代表,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继出现了10余部有关西方美学思想史著作。综观20世纪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月15日至18日,云南省民族伦理学研究会首届年会暨理论讨论会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会议对学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作了总结。学会成立时承办了第三届西部地区伦理学学术讨论会,加入了中国伦理学会,进行了组织建设,并出版了内部通讯和《民族伦理研究》等两本书。此次年会还传达了中国伦理学会第五次讨论会的精神,讨论拟定了学会今后的工作计划。现将讨论会上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阎国忠,1935年生,河北省昌黎县人,北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留校,任朱光潜先生助教,长期从事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着重在西方美学史领域,90年代后较多地涉猎了中国当代美学及美学基本原理方面。主要著作有:《古希腊罗马美学》(1983)、《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1987)、《基督教与美学》(1989)《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1984)、《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中,汉代美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依据美学史的研究范式,其原因有二:汉代艺术与非艺术界线的模糊、知识系统内容区分的含混,以及思想家理论抽象思维的不足,与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界定之间存在错位;汉代美学发展的非同一性,与美学史书写的启蒙史观之间存在错位。基于此,《中国美学经典·汉代卷》通过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位移,和从中国美学自身特征出发对启蒙史观的调整,得以形成新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式并介入两汉历史,从而为还原汉代美学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可能。该书运用新美学史范式重新建构了汉代美学史料体系,展现了汉代美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敞开性,凸显了汉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