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和"人的世界"是系统的存在与演化过程,人和"人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流变。人,是人和"人的世界"的本体,文化是人和"人的世界"的内核及其展开。医学世界也是系统的存在与演化过程,是医学文化的展开与流变。医学人是医学世界的本体,医学文化内核及其展开形成医学世界,医学世界是医学文化流变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9,(4):83-8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与"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是其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是,第二届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一、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之维及其根据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都内在地包含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追求,但是只有马克思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主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使命。而且,这个"改变世界"之维不是在一般认识论意义上讨论"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云飞 《哲学研究》2012,(6):58-64,127
<正>作为胡塞尔后期思想的核心,"生活世界"问题已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胡塞尔本人对 "生活世界"概念表述的歧义性: "前科学的直观的周围世界"、"具体的生活世界"和 "原初的生活世界"等诸种含义彼此错综交织,构成难以释解的谜团。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以下简称 "《危机》") 中,"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照为出发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2)
<正>"世界"是一个多义的语词。比如,我们说"世界是无限的","世界"指的是宇宙;我们说"2014年世界上有72亿人口","世界"指的是地球;我们说"他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世界"指的是某个特定的经验范围。"世界"这个词的多义性源自我们对"世界"本身的理解和表达是多环节、多层次的——虽然"世界"本身具有整全的统一性。基于其对世界整体的理解,每个人会形成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返祖现象"是艺术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这种艺术创作手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无论在艺术观念的形成,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段的选择上都带有明显的用早期人类或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和表现世界的特性。它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体现作者"童心"的重要性,因为早期人类和儿童眼中的世界比起"现代"或"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更接近艺术世界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行动构想"在世界中行动"可以更准确地概括为"在(我的)世界中行动"。通过行动的结果,黑格尔的主体走向超个体的"物象"(Sache),即"在世界中行动"中的"世界",但通过行动(Handlung)本身,"物象-世界"又内化于主体。马克思的旨趣在解释"在世界中我的行动"的现实根据。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吸纳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行动思想,但他更关心行动的"条件"(Bedingung)。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从"实践"(Praxis)的"条件"出发,解释了"物象世界"本身的形成。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价值形式论"与"交换过程论"的关系,马克思解释了"物象世界"中"我的行动"何以是拜物教性的"起初是行动"(Im Anfang war die That)。  相似文献   

8.
夏福英 《现代哲学》2017,(3):148-154
"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9.
普兰丁格的偶态存在论致力于从可能世界出发谈论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仅是诸多可能世界的其中一种,是"获得"的世界。这样,一个个体可以存在于很多可能世界,故可以有很多本质,如个体性本质、世界索引的本质和微不足道的本质。本文致力于考察这种"本质观"针对的问题、具体的内容和产生背景,并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本质"概念的发展脉络,旨在"抛砖引玉",让学界对"偶态存在论"投以更多的哲学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1.
燕燕 《现代哲学》2012,(3):84-91
梅洛-庞蒂后期以早期"我能"的身体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肉身的概念。"我能"的身体使身体与外在空间构成了一个实践体系,把世界的结构同化为身体内含的实存结构,使世界成为具身的存在。身体之所以能够包含世界,是因为身体与世界是同质的,都是由"肉身"做成。梅洛-庞蒂以一体的肉身意欲解释此之在如何而在。然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存在论的肉身哲学却无法回答在此之在如何而在,以及由肉身何以可以说明"我"之"世界之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认为除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组成的"世界3"。图书馆实验、对数案例以及因果作用的类比论证共同保证了"世界3"存在的客观性、实在性、自主性以及进化生成特性。据此来看,"世界3"与人工物世界在成员构成上有重合。但是二者都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正是在这一点上,波普尔的"世界3"和柏拉图-弗雷格的"第三域"有重大不同。基于以上的比较考查,波普尔"世界3"理论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将会被详细地阐释出来:概念分析不清晰,先验论证不充分,调节平衡方案不成功。  相似文献   

13.
伦理道德的本性是"精神","精神"是伦理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的共同话语,由此可以建立起文明对话的话语平台。"‘精’—‘神’"的二元构造使其概念地内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民族性相矛盾,于是建立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寻找其"中国气派"便必须而必然。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是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与法哲学的统一。黑格尔所建立的"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伦理道德的"精神现象学",揭示了伦理道德的形上真理,然而它只是西方精神史的历史哲学表达,并在法哲学层面"头足倒置"。伦理世界中的中国话语是"国—家"伦理实体,"中国气派"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精神哲学规律所造就的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或"教化世界"的中国话语是"内圣外王"的权力伦理与"义利合一"的财富伦理,"中国气派"是对国家权力"为政以德"的道德诉求和对财富"为富不仁"的伦理批判,呈现为对生活世界的道德警惕和伦理紧张;道德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义利—理欲—公私","中国气派"是"求诸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超越。伦理世界的亲和、生活世界的警惕与紧张、道德世界的超越,三者构成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就是:伦理乐观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4.
道教对世界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神学视角。在世界的来源问题上,强调的是道生气化。对于世界中的存在者,一般认为有天、地、人、神(仙)、鬼等。从世界演化进程上看,道教主张复古之论,认为社会的进程是不断背离"道治之世"的,因而,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就是回到原初的"上古之世",以此应对现实的"无道"。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哲学说明与构建。世界的现实形态建基于人所作之"事",人自身也在参与多样之"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获得现实的规定,前者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的过程,后者则以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为内容。以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视域,中国哲学中具有综合意义的"事",较之单一的"物""心""言",呈现出更为本源的性质;以"事"观之,也意味着从更为本源的层面理解世界和成就世界,理解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较之狭义"实践"的认识论意蕴与"行"的伦理学内涵,"事"既展开于化本然世界为现实世界的过程,从而关乎本体论之域;又兼涉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从而渗入了认识论与伦理学意义。作为广义的人之所"作",中国特有的"事"哲学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强以华 《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若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基于哲学是第一哲学之哲学观的传统分析把这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世界形态不断主观化、非理性化并且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原始世界的过程,它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不断衰败。我们赞同康德、海德格尔本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所阐释的世界理论看成是面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且通过方法革命对于更真实的原始世界形态进行的探索,也是对新的哲学定位的探索。其实,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历程乃是世界逐步"去远"亦即逐步走向人生存中的生活世界的历程,从"发生"而非"存在"的标准看,它也越来越走向了真实而原始的世界本身,并为哲学如何定位以及哲学如何超越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命,其直接后果是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跨越。世界交往具有三大空间效应:一是世界交往的时空转换效应。世界交往成功地实现了"用时间换取空间"和"用空间集约时间",推动了资本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资本文明的奇迹。二是世界交往的"空间剥夺"效应。世界交往把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扩展到整个世界,成功地实现了对落后民族、国家的"空间剥夺"。"空间剥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重要视角和内容。三是世界交往的空间解放效应。资本空间解放虽然创造了文明奇迹,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进而颠覆资本空间、解放劳动空间。劳动空间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世界历史"是贯穿在马克思主要著作中的重要思想。资本无止境的增殖过程不断将整个世界卷入到资本的循环圈,由此产生了资本全球化过程,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历史"的"总体性"的形成看作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是"世界历史进程",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将这一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引导人类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历史规律,用新型世界秩序逐步取代当代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康德因为不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从而造成此岸现象世界和彼岸物自体世界的截然两分和不可通约,其追求的"道德律"也不得不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这"三大悬设"为依据,而这反过来却进一步使之沦为空虚。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人学意义的基础上,从"智的直觉"入手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证实由"本心仁体"发出的"智的直觉"具有贯通经验世界和道德本体世界的能动性和实在性,以建立实在的"践仁尽性"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