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谈及媒介与伦理的关系时,人们常局限于将伦理作为媒介实践的价值指导。媒介与伦理的关系还有另一重要旨趣,即媒介作用于伦理。以"信息方式"解读媒介,以"伦理方式"阐释伦理,"信息方式—伦理方式"的诠释框架突破媒介能够作用于伦理的传播学问题,从道德哲学高度复原出媒介影响伦理建构的道德哲学图景。信息方式通过具体的语言构型和交往行动,影响伦理方式的意义结构与时空因素,进而影响伦理方式"个体"与"伦理实体"两大概念元素的存在性状,最终在信息方式的文明生态中生成具有特殊立场、价值特征以及存在形态的伦理方式。伦理方式的变革将进一步深刻影响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状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造就整个文明世界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是伦理方式对文明的影响,更是伦理方式对其自身的文明诠释。信息方式与伦理方式的耦合,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邱杰 《道德与文明》2018,(1):122-126
在道德恐慌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作为事件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利益诉求者"的大众媒介起到关键作用。恐慌事件被媒介"生产"成"符号",为道德恐慌的形成提供了认同基础。在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中,恐慌事件最终被社会公众所"消费"。治理道德恐慌,需要厘清媒介与社会道德恐慌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社会和民众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暴发对网络舆论的公信力带来了巨大挑战,以实证调查和伦理思辨的方式探究并反思重大疫情中网络舆论的公信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流媒体、政府发布和自媒体是此次网络舆论传播的三类核心媒介,三类媒介在信用水平上呈现出集体性的信用焦虑,其根源在于"永远有待完成"的道德本性以及传播语境变革下诸媒介道德准则践行的不足,在信任度上则表现出差异性的信任困局,其症结在于诸媒介伦理信念在场状态的不同,"信用—信任"机制的生态失衡最终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公信力风险."理念—行动"方案路径的提出将有助于重大疫情中网络舆论公信力的伦理构建.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是人类对现实中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通过对中西乌托邦观念的比较研究,以此作为理论契机折射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补充与对话,在"历史的终结"乐观主义背后的现代性之隐忧中,尤为凸显其意义。在文化领域引入乌托邦,从中发现和吸取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使人类的现代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和安 《学海》2001,(3):165-170
本文首先对已有的"第四媒体"的广义定义提出了质疑,指出将因特网定义为"第四媒体"是不合适的,并对"第四媒体"的内涵作了图文说明.继而从技术和传播学的双重角度概述了"第四媒体"的主要特征,最后深入论述了"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流行但争议很大的术语,用来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活动,更具体地说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美国,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引起"美国化"这一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美国媒介对世界各地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解释全球"美国化"上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体作为将社会公器,不可避免的与公共事件和公共群体之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介公共性可谓是媒介传播的最本质属性之一。在传播学领域,媒介公共性问题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命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浅谈媒介公共性,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以"小苏打‘饿死’癌细胞"事件为切入点,从自媒体对大众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规范自媒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医学界对于规范自媒体的诉求。指出自媒体报道医学事件存在的失范现象,如谣言泛滥、客观性分析缺失、严谨性和专业性缺乏等,并分析了这些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自媒体自身的特点、发布和传播主体个体性与传播空间公共性的矛盾、科学传播具有专业性等内部原因,以及监管惩处力度不够,失范报道代价低、发布者和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等外部的原因。从医学界、政府和公众三方面对规范自媒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传播思想。基于对麦克卢汉个人成长经历的追溯,具体阐释其媒介传播思想所依赖的知识理论。他的思考始终糅合着文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属性,其媒介环境观建立在跨学科积累的基础上,传播学是他的研究对象,文学则带给他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艺术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时代背景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男性身体意象失调越来越普遍,大众媒体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证实了媒体对男性身体意象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身体意象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调控等方面。研究者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三重影响模型(Thompson,Heinberg,Altabe,Tantleff-Dunn,1999),用以解释媒体影响男性身体意象的作用机制。该模型假设社会文化因素,即家庭、同伴、媒体是身体意象失调的三个最初影响源;外貌比较和"瘦理想"或"肌肉理想"内化是社会文化和身体意象失调之间的中介变量。未来研究应关注被试群体的多样化,将实验室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并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作用,对三重影响模型进行丰富和拓展,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神经机制。此外,还应从干预的角度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让我们希望     
黄幸平 《天风》2011,(1):44-45
纸,是经过两千年历史考验而得到确认的方便的、可触摸和留存的信息载体。纸质媒体是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种媒介形态,在近代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纸质媒体在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受到网络媒体不小的挑战,不少读者的视线从纸质媒体转移到网络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22,(1)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补课",既包括中学也包括西学,分别对应文化自觉内外用力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其补西学的一面。费先生之所以在耄耋之年花费极大的精力从帕克入手补西学,是因为文明比较是文化自觉的内在维度。费先生回顾帕克一生学行,看到族群接触中有共生无共识的问题是美国移民社会面临的根本困难。在全球化时代,这个美国的特殊问题已经演变成了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在经济层面已经连接成一个共生体系,在文化价值层面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反倒有陷入"文明冲突"之虞。如何再造一个与全球共生体系相配的共识体系?这是费先生晚年文化自觉念兹在兹的核心问题。他看到西方的社会团结模式有其内在缺陷,无法提供再造共识的恰切方案,转而反求诸己,在儒家文明的根本理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经验中看到了希望,在全球化时代取中西之长,激活"克己复礼"的中国智慧,提出全球礼治秩序的"和而不同"原则,倡导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作为一种包含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其空间媒介化的性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到来时,不少学者对媒介和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城市空间媒介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媒介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微观层面探讨展开,即空间具有媒介性质,媒介也具有空间属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研究城市空间媒介化,是对未来城市传播和媒介城市进行思考与展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研究个案,通过公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与公民文化之间的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描述公民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与公民文化成长的关联.媒体是现代社会传播政治知识、培育现代公民文化的重要社会力量,提升公民对媒体的信任度是促进公民文化培育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6,(6):154-160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狂潮席卷了全球各大媒体,其广泛渗透进媒体的创作、生产和分销等各环节,对传统的新闻理念、运营模式、叙事机制造成巨大冲击。相较于诸多传统媒介,VR新闻具有"沉浸"与"临场"这两项无可比拟的叙事优势,其不仅可以轻松跨越时空边界,近乎完美地"再现"新闻现场,更可让受众主动"浸入"故事中,任由其探索与互动,并从中配合人的感官系统制造出虚拟的"临场"效应。然而,虽然VR拥有较为出色的新闻潜力,但其对媒介的深度介入也会引发欧陆批判学者让·鲍德里亚所述的"拟像"与"超真实"危机,它对客观真实的高度"仿真"往往会使受众陷入这种"虚幻的真实"中而不可自拔。故本文试以VR新闻为中心,着重从缘起、理念、实践等维度全面阐释这一概念,并结合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分析隐藏于其中的复杂媒介权力关系,以期客观而全面地理解与把握这一时兴的新闻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7.
数学本体论的提出从直接意义上说是巴迪欧反叛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尝试,后者一方面既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本原"和"在场"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抽象地讨论存在问题。巴迪欧认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既需要将"存在"从"一之规范性权能"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要对理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本身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数学本体论首先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存在的理解,即"一不存在"、"存在是多"。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代裹挟电子媒介而来的数码操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呈现出的统一性量化趋势,数学本体论还构成了对这一新的社会现实的历史映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技术的文化塑造与技术多样性的政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的文化塑造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的具体化."文化塑造"一词具有多种意义,在技术的社会形成过程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具体而言,技术的文化塑造涉及到技术发展中的文化意义和技术政策的意义,它反对长期流行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即技术统治论式的技术政策.本文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提出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循环"这一概念,即认为新技术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并构成了以后的系列问题.技术的这一循环特征包括了以多种方式相互交织的不确定性.而技术的不确定性循环,则必然要涉及到技术的多样性,以及技术创新体制和互动创新网络的构建,并最终关联到技术多样性的政治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4):115-121
本文以2003-2015年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媒体关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机制,着重考察媒体的事前监督效应。进一步,探索媒介环境发展程度及政治关联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媒体关注加重了舞弊声誉成本及处罚成本,有效地抑制了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布存在着地区化差异,地区媒介发展程度与财务报告舞弊呈负相关关系;但较强的政治关联会削弱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强调道德判断的情境性和道德情感的社会生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持有一种相对主义或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在斯密那里,跨文化的比较始终是可能的,因为自然合宜性构成了我们评判某一习俗的客观的、外在的尺度。文明与野蛮的差别在斯密那里并不是中性的,文明社会与野蛮民族在生活条件上的差别本身就具有重要的道德后果,而且文明的进程在道德上体现为人的同情能力的进步。斯密借助“文明”的概念表达了一种关于人性完满性的理想,这一理想使他得以对18世纪欧洲社会本身持有一种批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