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006年9月8日至9日,由山东省佛教协会主办,山东省东阿县佛教协会、鱼山梵呗寺承办的“首届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在东阿县梵呗寺隆重举行。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觉照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道坚法师,陕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宽昌法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笑天,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齐乃贵,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回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的成立,不能不首先谈到南岳的灵涛法师.灵涛法师是南岳兴办佛教学校的先驱,是个不为名,不为利,一生耿直的硬汉子.他不但在僧众中有威望,而且长于书法,求书写牌匾者极多,他有求必应,从不索取任何酬谢之物,因此工商各界对他也是十分尊敬的.由于他的积极推动和帮助,并在南岳佛学讲习所的影响下,上封寺宝生和尚也在福严寺开办了华严研究社,宝生和尚的法嗣住持了然、监院镇清,分别担任副社长和庶务主任,我任教 相似文献
11.
文章考察了白马寺的渊源,汉明帝夜感于梦的传说;分析了早期佛经翻译的模式、方法、对经书的选择、受众、翻译内容以及翻译术语等.认为初入中国的佛教不仅仅借用了道教的术语,更与道教在思想和教义上有诸多主动或被动的混同.正是后面这一点促成了早期佛教在中国立足. 相似文献
12.
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分别涉及雅斯贝斯、张光直及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理论,覆盖哲学、历史、宗教及文明类型、传统等诸多领域,且其中所延伸出的问题又极为丰富。本文可以视作是作者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或概括性思考。文章共六个部分,各部分标题依次为:一、雅斯贝斯:轴心说;二、张光直:连续与突破;三、马克斯·韦伯:传统与革命;四、偶然性与特殊性之于突破或革命的意义;五、静止与运动,关乎历史合法性;六、大传统与小传统。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本身及其延伸性的思考,能够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能够使相关思考更丰富也更具体。 相似文献
13.
幡是引路菩萨重要的图像学特征。将幡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本是中土的传统。东晋以来,幡成为佛道二教重要法器,道教灵宝派受佛教大乘思想之影响,将幡用于引度亡魂。唐代起,佛教引路菩萨始将幡用于引魂。因此,引魂幡是佛道交涉之产物。二教虽然使用共同名称的法器,但最终还是指向各自的最高追求——成仙或往生净土。换言之,二教交融的表象之下,双方本质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4.
自我的生成、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和发展规律,这在以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沙拉汉对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个人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境遇进行系统的勾勒与理性的审视,反思早已泛滥的"个人主义",对于建构当代人的价值系统,对于变化与大转型中的当代社会有一个恰当的理性定位,大有裨益。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沙拉汉既促进"个人"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又避免"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危机的观点,是我们审视个人主义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因北京大学王守常教授的引荐,近日我有机会参加了首都师大东方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儒佛道交融学术研讨会”’。这个会议很有特色,富有成果,赵朴老等社会贤达专门题词,以示祝贺。我亦从中获益不浅,但是.逮着机会,我还是忍耐不住.在与会的各路饱学之土面前大声疾呼:诸位,咱们老在这里侃“儒、佛、道”交融云云是远远不够的‘这三教之外,还有个政界、学界和教界,这“三界”的关系非常值得注意!宗教界之中又以大众层面的宗教尤其值得研究!在近年国内的“传统文化热”之中,”‘儒、佛、道”已经成了“传统丈化”的代福问。似我还未… 相似文献
16.
17.
释道安在具体场景喟然而发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千百年来传诵至今,成为"对整个中国政教关系的一种阐述"[1]。政教关系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为"皇权至上"和"以儒为尊"的特点,具体于佛教而言,毋宁说是"儒佛关系"的屈光折射。 相似文献
18.
19.
北宋时期的佛道关系实现了从激烈的对抗到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重大转折,而转折的实现与佛道两家实力的消长变化、统治者的政策导向以及佛道思想的发展演变有紧密联系。佛道关系转折代表了最基本的观念态度的转变:佛道一致的关系模式因其强调佛道两教的高低优劣,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差异而仍然坚持对抗的观念态度;而佛道合一的关系模式则强调佛道思想的融合,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共通处,因而突出了强调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观念态度。正是由于道教率先突破对抗的观念态度,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思想从而实现了理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以承"道统"为己任的文人,其绘画亦必与"道"有关系。陈师曾先生概括的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莫不与"道"有着紧密的关联。文人画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天道、人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审美情趣和绘画语言上,主要是标榜神似、中和、玄素、尚逸等。而这些也是文人画承道、悟道的物质表现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