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圣凯 《佛学研究》2004,(1):218-227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交涉最为具体,并且影响到道教伦理。本文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着重探讨中国佛教如何理解作为在家佛教徒道德规范的五戒,尤其是各种佛教著述中五戒与五常的配对。认为五戒与五常等的配对,最早是昙靖在制作《提谓波利经》时提出的,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通说,同时道教也吸收了这种配对,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儒佛道三教在伦理上的交涉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佛道关系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佛道关系研讨会"纪要魏道儒,汪桂平,郭清1995年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和道教研究室联合举办"南北朝佛道关系研讨会"。道教室主任马西沙研究员主持会议,佛教室主任杨曾文研究员致开幕辞。道教室和佛教室的研究人员全部到会,北京...  相似文献   

3.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佛教"因缘"与道教"自然"是两者义理辩论的中心。甄鸾、道安、真观、智颉、吉藏等佛教思想家从自然命论与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道教"自然"说进行了批判。同时,由于佛道二教对"自然"的理解不同,所以两者存在着"不相极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5.
佛教和道教均有厨经.佛教有敦煌写经《佛说三厨经》《佛说停厨经》以及在敦煌写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高野山写经《佛说三停厨经》,道教有《老子说五厨经》.虽然天厨思想在中、印都可追溯各自的源头,但就这些厨经的内容和结构来看,道教的厨经逻辑顺畅,而佛教的厨经却问题颇多.本文通过比较佛道两教的厨经,研究天厨思想的内涵、佛道厨经的同异之处以及佛道厨经的具体方法,最后总结出厨会传统演化的社会学景象.  相似文献   

6.
幡是引路菩萨重要的图像学特征。将幡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本是中土的传统。东晋以来,幡成为佛道二教重要法器,道教灵宝派受佛教大乘思想之影响,将幡用于引度亡魂。唐代起,佛教引路菩萨始将幡用于引魂。因此,引魂幡是佛道交涉之产物。二教虽然使用共同名称的法器,但最终还是指向各自的最高追求——成仙或往生净土。换言之,二教交融的表象之下,双方本质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7.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8.
根据本文作者过去的研究,东晋末刘宋初出现的道教灵宝斋主要是以行道为核心的一种集体法会仪式,举行期间所有参与者须奉持类似于佛教戒律的系列戒条。灵宝斋是古灵宝经借鉴源出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汉传佛教斋法创立的,其中融摄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天师道和方士仪式成份。王承文在其近著《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中提出了与笔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方面,他竭力证明古灵宝经中的时节斋或灵宝斋源出中国本土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汉传佛教的时节斋乃仿效中国本土宗教斋法而制立。本文从三个方面反驳王说,期望通过深入的讨论推进中古佛道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10.
正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双栖的灵山圣境,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都创于此,素有"佛宗道源"之称,同时这里还有基督教,呈现出佛教道教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多年来,天台县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在政治建设、文化浸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强化引导,努力打造宗教中国化实践高地。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20,(4)
正佛教、道教音乐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门类,汉魏以来便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国人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与传统音乐其他种类相比,佛教、道教音乐不仅表现出发展的延续性,其传承亦显示出可贵的"活态"价值。但现代学人对此持续关注与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间,全国重点寺院、宫观便成为学界的关注点。三十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基本摸清了佛道音乐之现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向来是相互融摄、相互影响的。相对于儒家在封建时代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佛道则主要发挥着思想影响之辅助功能。而在佛道之间,虽教  相似文献   

12.
水陆画是中国佛教传统艺术独具风格的绘画种类,历来颇受佛教信众和画家们的重视。黄河先生的《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一文搜集整理了三代水陆画的史料及珍贵图像。概要的反映了水陆画的产生、演变与历史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水陆画在其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许多道教的神灵,从中我们亦可看到佛道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合共存的文化现象。本文中出现的道教神灵正是这种文化现象的生动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了佛教文化宽容博大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正> 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究竟能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讨论的问题。一般说来,儒家的伦理学说,在调谐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尤其在现代家庭生活中,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道教则在养生学、医学方面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儒家与道教的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至于佛教,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现代生活中它只对佛教信徒才有意义,以此它的价值不带有普遍意义。然而佛教是我国  相似文献   

14.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指出《大献经》倡导的中元节原非道家节日。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只有个别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佛教盂兰盆会模仿道教中元节。本文认为二说皆为片面之说。如果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5.
道儒二教都植根于传统宗教,汉初的“黄老”就是道教的开端,汉武“独尊儒术”是儒教的开端。黄老治国,吸收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儒教言天道,在汉以后也吸收了道教的天道自然。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先是依附道教,后来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心性理论。隋唐道教率先向佛教学习,发展了自己的心性论;到宋代,理学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方法和理论,使儒教理论臻于成熟,佛道二教此时不仅礼拜儒教天子,而且在理论上也向儒教学习了。  相似文献   

16.
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隋唐五代宗教政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初年 ,在思想领域已经形成儒、佛、道三家鼎立的格局 ,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文化政策 ,使其三家都尽力与皇权保持一致。这一政策由唐高祖确立 ,太宗、高宗遵循。但他们之间又有些差异。高祖站在道教的立场上 ,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从礼制礼仪上抬高道教的地位。太宗李世民虽在个人的思想情感上倾向于佛教 ,但最终个人情感还必须服从于政治 ;贞观年间 ,佛道之间已从“华夷之辨”和谩骂式的争辩转变为对宗教义理的探讨。高宗前期较多关注佛教 ,后期较多关注道教。总之 ,宗教教权必须依靠和服从俗世王权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周波 《宗教学研究》2007,19(2):161-165
作为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两座重要基石,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由于道、佛二教自身特点与状态的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在它们中的特征与走向都不尽相同。我们从对道、佛二教的思想对科学影响的对比分析中,能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从现存史料看,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至此峨眉山才成为国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声闻中外。峨眉山之所以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成为天下名山,并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是与道佛二教一千多年间的经营分不开的。它在历史上因是著名的“仙山”,“佛地”,  相似文献   

19.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借鉴佛学思想以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援佛入道主要表现在对佛教语言及佛教思维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上,也表现在其对重玄之道的论述与三论宗中道的相近上.但佛道立论根基并非一致,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道法自然"思维的差异,必然使成玄英思想充满张力.成玄英在探求人生意义的观照下包容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神话及道教题材在敦煌佛教壁画中的出现,是佛道思想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特殊形式。实际上,宗教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敦煌壁画以佛教题材著称,不过也并不缺少其他宗教的题材,这反映了敦煌作为不同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特点。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