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儒家天主教徒代表了儒学和天主教教理两种文化对话和融合的士人群体,天主教化儒学则是其耶儒互释和融合的以儒学为思想本位的思想体系。本文详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对传统天观的天主教化改造,这种改造后的天道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儒学本位的耶儒融合。  相似文献   

2.
田海华 《宗教学研究》2007,4(4):172-177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时表现在"文化植根"与"文化渗入"两方面,即中国本土文化对天主教来华的参与和贡献,同时,天主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以耶稣会士反对纳妾为例,呈现一些中国天主教徒如何因为委身于天主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于耶稣会士而言,纳妾直接违背了"十诫"之"毋行邪淫"的诫命,而作为耶稣会士主要传教对象的士大夫阶层,纳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它符合儒家注重孝悌的道德价值。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紧张,导致了诸多的论争,而且,象王徵这样的天主教徒,一生都在围绕纳妾的问题而历经痛苦的挣扎与考验,并以悲剧告终。这样的事例表明了天主教曾经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重要影响,就是促使人们采纳一夫一妻制,并对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实践构成改变。  相似文献   

3.
17、1 8世纪在欧洲的天主教文化和儒家学派的交往中 ,围绕着“礼仪之争”的问题 ,欧洲的文化视野逐渐形成了三个孔子形象 ,即天主教圣徒孔子、苏格拉底孔子和斯宾诺莎孔子。三个不同的孔子形象是欧洲文化在“以己度人”的视角下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形成。它们可以反映 1 7、1 8世纪欧洲思想从天主教神性走向启蒙理性的脉路。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较深层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出现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儒家天主教徒,还有其他入教或与天主教有一定联系的儒者,他们面对晚明思想转型,受到传教士“合儒、益儒、补儒和超儒”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会通的基础上以求“同”的意识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演变,批判道、佛和宋明理学,回归儒家早期传统,重建上帝信仰。他们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吸纳西方科学技术及宗教神学,试图用天主教教义和教理来会通、改造、补充甚至超越儒学,化解儒学面临的危机,以天主教精神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探索儒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信仰维度更新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棉湖镇玉石村的天主教会个案对宗教在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功能作了分析和探讨.一、玉石村天主教信仰的历史溯源,主要回溯了天主教自1910年传入玉石村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风雨历程.二、玉石村天主教信仰的现状考察,主要就玉石村目前常规的天主教的宗教活动、对玉石村天主教信徒的口述访谈、玉石村的天主教徒在年龄、文化程度与性别结构方面的差异来论述玉石村天主教信仰的现状.三、天主教信仰在玉石村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就天主教信仰对天主教徒及其家庭的影响、天主教信徒如何与当地具有浓郁潮汕地方特色信仰的乡民相处、天主教信仰在潮汕文化传统中的处境化、乡土化等方面看天主教信仰在当地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从而说明对于玉石村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天主教传承历史的山村而言,天主教早已不是外来的,而是“祖传天主教”,属于本土传统的信仰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严锡禹 《天风》2018,(1):29-29
台湾学者黄一农在其研究天主教的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称这些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儒家士大夫,大多陷入到深深的矛盾之中。'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信奉天主教的人士,由于他们先前均长期浸淫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生活礼俗当中,故在接受一个外来的新宗教之后,因无前例可循,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很有可能远较后人强烈。  相似文献   

7.
1999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迟。本该是雪花飘落的时节,却随处可见泛黄的柳叶缓缓地在枝头飞舞,似乎要把一个世纪的沧桑留住。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季节,走进了北京什刹海旁的柳荫街14号,走进了刘元仁主教的办公室。与无数个读者一样,我们也想知道,带领中国400万天主教徒迈向新世纪的代宗教领袖,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经历?想知道,在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中国的天主教走过了一条怎样艰辛的历程?想知道,在世纪之交的重大时刻,中国天主教将如何跨越世纪,创造未来?当刘主教探明我们的来意后,清一清嗓子,用略带南方方…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 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的稳定与和谐的 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 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每个社会成员都 有责任,天主教徒当然也不例外,并且,天主教徒甚至 能够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天主教 是一个讲爱的宗教,那么,天主教的爱,尤其是天主教 当中的爱父母、爱天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什么样的 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正16世纪,天主教自唐、元两代之后,再度传入中国。自明中叶起,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耶稣会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达北京,他主张要适应中国国情,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策略。利玛窦自称"西儒",秉持儒家作风,引用儒家经典论证、诠释天主教教义,将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释为儒家经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儒家中,徐复观不同于其他儒者之处在于,他对现实与历史的批判态度和对儒家理想的执着的卫道精神交织在一起。如何分析儒家心性之学和儒家批判精神的内在关联,关涉到现代儒家社会批判理论能否真正建立起来。本文以徐复观为例,对此作一点批判性的分析。一、现代性:儒家社会批判理论的提出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理论形态,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维度。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现代性及其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关注与批判的对象。现代性问题不是中国本土的社会肌体和文化脉络中的自然之物,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所必然遭遇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分析了明末清初罗马天主教对祭祖从宽容到禁止的过程;阐述了1939年罗马教廷取消禁令的复杂原因和政治背景,说明禁令之取消与日本军事政治压力密切相关;最后扼要说明今天中国天主教徒祭祖礼仪的变化是教会礼仪本地化的要素之一,有利于天主教在文化传统层面上与中国传统习俗的融合,有利于中国教徒与其他信仰的人们的交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正天主教在云南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教会史学家方豪在《云南天主教史考》中云:天主教何时入滇,盖不可考。《马可·波罗游记》第117章"哈刺章州"(即云南)谓,首府押赤(即昆明)有若干聂斯脱里派之基督徒,当可信也。方豪根据元典章、大理崇圣寺圣旨碑、昆明筇竹寺圣旨碑以及元代一些游记等考证,得出了天主教在元朝已经传入云南的结论。一、天主教初传云南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二次传入云南。1644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成都,一些天主教徒为了躲避战乱迁到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盐津县一带,以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在俄国传播的历史几乎和东正教在俄国的历史一样长。基辅罗斯时期就有西方天主教徒来到俄国,主要是商人,其数量极少。蒙古人入侵和统治时期,一些天主教修会的修士来到位于俄国领土上的金帐汗国传教,但收效不大。莫斯科时期,有外国商人和技术专家在俄国工作,其中有天主教徒。但俄国人禁止他们在莫斯科建造天主教堂,更禁止他们在俄罗斯人中间传教。这个“禁教”时期一直持续到彼得大帝时代。由于彼得大帝的开放政策,西方天主教徒开始涌入俄国,其中有耶稣会士,他们在这里建造教堂,甚至开始传教。不过,彼得大帝对天主教徒在俄国的活动还是…  相似文献   

14.
天主教在墨西哥社会的变迁显示其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关系。这一自反性关系表现为墨西哥社会的发展是在天主教驱动下对包括天主教在内的既有社会结构反叛的过程。天主教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关系分为两个阶段。作为殖民体系构成的天主教的传播促成了人道主义、平等等进步理念在墨西哥的普及,在推动墨西哥国家独立运动同时亦掀起了对作为殖民体系构成的天主教的反叛。独立后的墨西哥建立了以梅斯蒂索人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天主教成为统治秩序和族群利益的象征。随着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导致印第安人持久困境的出现,在解放神学思想鼓舞下的印第安人掀起了对作为统治秩序组成的天主教的反叛运动。墨西哥天主教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关系呈现了宗教与现代性之间多元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从17世纪起,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便开始印行汉文天主教书籍。其种类繁多,蔚为大观。在自17世纪以来中国同西方世界的文明交流史中,中国的天主教文献是极为有趣和重要的资料。虽然以天主教的宗教性内容为主,但同时也介绍欧洲文化。在译介成汉文的过程中,以中国人的视角予以再阐释。在朝鲜半岛的宗教人士也并非将汉文直接译介为朝鲜文,而是为了便于信徒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改动。本文选取将中国天主教文献译介为朝鲜文的最具代表性的《圣经直解》《圣教要理问答》《周年瞻礼广益》,介绍这三部教理书在朝鲜半岛的译介过程。由此发现朝鲜半岛的天主教在教理术语的译介等方面受到了中国天主教的较大影响,并且还以朝鲜半岛天主教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译。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社会中存在着以行业为基础而结成的各种天主教徒群体,既包括船户群体、商人群体、手工工场工匠以及剃头师等从事城市服务行业人群,也包括钦天监职业天文生及八旗军人.在相当多数的基层天主教团体中,天主教徒的行业联系成为构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天主教社群的一种关键性因素.职场扮演了联结基层天主教社群内外关系的重要角色.清代禁教时期,这些行业人际网络在联络各地教会群体,互通信息,推动天主教在华的自立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拉萨宗座代牧区的成立是近代西方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前承17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藏区早期传教事业之余晖,后启此后一百余年传教活动的新局面。它的成立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各方积极协调的一个结果,使得西藏教务的管理权完成了由卡普清修会到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转移,体现了新形势下天主教集团内部对西藏教务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经过宗教改革,英国天主教群体失去了原有的信仰空间。为了维持天主教信仰,天主教徒把与殉道者密切相关的监狱和刑场加以神圣化。神圣空间背后的宗教意义又借助于现场的观众和殉道者的圣物得到广泛传播。这样,各地的天主教徒可以在地方风景中融入这种殉道崇拜,形成了新的信仰空间。在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群体的神圣空间呈现出以下三种特征: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神圣空间的构建受到国家权力的深刻干预,神圣空间与地方政治权力保持脆弱的平衡。英国天主教群体就是在这种孤立性和变通性中促进了自我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2001年2月24日,在这一非常普通的夜晚,牵动了福建全省广大天主教徒和神职人员的心。在福州仓山海军礼堂里,灯火辉煌,如潮的掌声此起彼伏,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在进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天主教徒正用自己精心编排的舞蹈,用自己心中唱出的歌庆祝福建省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50周年。 当晚,省政协、福建省委统战部、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州市委、市政府,仓山区委、区政府领导闻讯赶来,观看了这场特殊的演出。 晚会开始前,福建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福州教区主教郑长诚代表主办单位福建省天主教“两会”和市爱国会致词,欢迎各…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八荣八耻”的内容与天主教的十诫内容基本相一致,作为天主教徒,应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为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化风尚而作出应有贡献。中国天主教界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更应该是实践“八荣八耻”的模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要做了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