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发现的赣南闽西罗祖教抄本宝卷为中心,指出抄本宝卷对研究民间宗教的教派历史、仪式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活态的仪式活动中,刊本宝卷衍生出了新的抄本宝卷。从宗教本质来看,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烧香、拜佛、吃斋、念经为表现形式的民间宗教活动是宗教多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维持宗教生态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中国宗教实践中家户宗教服务供给者这种形态及其在中国宗教实践中的角色.文本首先介绍了中国大陆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叫法:"迷信专业户",并将之放入改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脉络中进行分析.这一称呼显示了现在中国政府怎样将仪式专家概念化的,譬如灵媒、阴阳先生、算命先生及其他依靠民间宗教挣钱的人,包括在寺庙节日表演的民间乐师和戏剧演员、寺庙看管人、家户型的佛教仪式专家和道教法师、迷信用品制造商等等,此种轻蔑和非难的称呼却把这些人归类为备受赞美的个体户并使之显得合法化.然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在陕北做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中的两个场景,以说明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是如何运作的,场景之一关于灵媒,之二关于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和灵媒是依照不同的原理经营的,阴阳师依靠秘传的知识和仪式作法,灵媒依靠神的威力与灵验.二者都是充分利用"家户形态"的宗教生意人,跟附属于制度性的寺庙或者行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介绍了笔者称为"法事互助"的实践,指家户型宗教供给者通过临时聚集的办法以作更大的法事来满足一些客户更复杂的仪式需要.笔者也透视了家户型宗教供给者这一形态,并考察其与宗教团体形态在基层的法事服务提供相比所体现的优势,以及它是怎样平安通过政治压迫的.最后,笔者就中国宗教文化的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4.
丧葬仪式是少数民族宗教伦理和社会建构的重要行为,将血缘、亲缘和地域社会网络关系联结起来,成为解读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和变迁的重要文化模式。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实践,通过族群关系的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的整合和调适,最终形成哈尼族内部治丧活动的社会系统。论文从勐宋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生态的"场域"出发,详细记叙了其丧葬仪式的过程,尝试分析勐宋哈尼族丧葬仪式的宗教隐喻与社会建构,反思丧葬仪式的功能性价值。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强调的是建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象征隐喻、社会整合和习俗惯制的调适,使"脱域"机制的形成仍具有调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亻革)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亻革)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在族群共同体原生性社会认同的表达与维系方面,土族的萨满信仰遗俗"孛"通过界定和限制特定群体或个人的仪式性行为,构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边界来确保宗教内部合法性传统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民间宗教践行的社会功能之一。此外,"孛"作为特定群体的民俗事项与族群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也是族群历史记忆与民间宗教信仰体系有效传承的场域。  相似文献   

7.
在緬甸的国家政治结构中,缅甸华人处于边缘从属地位,诸多政策及法律的规定,致使华人"无权"登上国家政治的舞台。但是,缅甸华人的政治实践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在更为微观的层面上呈现出多元、活跃的景象,其社团建设、民间信仰活动、华文教育等实践过程中都体现着缅甸华人对政治的理解及权力运作。笔者对缅甸曼德勒地区华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后,发现其宗教建构过程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政治含义。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在宗教舞台上展演的权力"游戏"如何影响其身份认同,以及微观的权力"游戏"又是如何隐喻着宏观政治,这将会为理解缅甸华人的生活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松芳 《宗教学研究》2023,(1):146-152
苟象“玛果”是川西北若尔盖苟象寺“垛顺节”(gto srung)法会中,由出家僧人、在家俗人和民间宗教祭司共同参与展演,再现古代战争场景的一种军舞。在地方性内部知识体系中,“玛果”被视为阻止妖魔侵扰禳解仪轨“垛”(gto)顺利进行而举行的显示军威的仪式。其生成植根于本土向下压邪的传统观念和巫术思维,突显了民间苯教“上供天神,下镇妖魔”的结构性对应特点。文章通过长时段参与式观察,深入描述苟象“玛果”仪式俱身性实践过程的同时,尝试以神圣与世俗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仪式生成背景、展演形式、功能及意义,以期对日趋民俗化的苯教仪式获得一种内在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唐代社会,女子参与佛教活动极为活跃.从禅宗语录,不仅可以窥见唐代女子在宗教活动中的生动人文面相,而且也能从历史的语境中获取唐代女子具有的时代精神."婆子说禅"这一宗教文化现象不仅说明女性能够超越性别差异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宗教实践,而且也表明女子亦能"成佛作祖"具有阐扬禅宗妙理的宗教身份,更深一层则反映出唐代女性佛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有跃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宗教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国宗教与优秀文化传承研究,道教的宗派历史、文化传承与教义思想新探,佛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及经典研究,儒道释耶四教会通与传统文化关系考论,少数民族宗教文献、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研究,区域道教的历史、仪式与传播研究等七个议题进行阐发。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和专家发言提纲33篇,来自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和象征(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自然物象征)三大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  相似文献   

12.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3.
川西藏区的民间宗教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川西藏区 ,在藏传佛教信仰之外 ,还普遍存在另一种民间宗教形式 ;即以一些民间个体宗教职业者在一定范围内走村串户为人禳灾驱鬼、请神祈神福而进行的宗教活动。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对川西藏区这种以个体宗教职业者为载体的民间宗教形式的特点、内涵及其与寺院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藏文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 ,对其历史源流及其性质等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西藏宗教中的"替罪羊"观念及侣贡杰布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林 《宗教学研究》2007,5(4):124-131
本文主要对于流行于西藏民间,而各宗教又都予以吸收的一种类似西方"替罪羊"概念的宗教观念进行系统的讨论,并对与这个观念密切相关的侣贡杰布仪式进行重新考察,认为其虽然生成的时间略晚,但很快就成为藏区的一种具有狂欢节倾向的仪式,显现民间信仰对于系统化宗教拥有较大程度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虽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但由于它不完全具备宗教的基本要素,因此,按正统说法它不属于宗教。尽管如此,民间信仰在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宗教。它不仅渗入到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民间信仰对宗教神灵信仰、仪式、组织、教义四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它对中国宗教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贺州大平瑶族乡仁喜坪盘瑶打醮仪式是道教醮仪民俗化与汉瑶文化交融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空间。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盘瑶打醮仪式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迁,与道教醮仪、西南地区其他族群打醮仪式等均有差异性,但仪式本身所体现的祖先崇拜、鬼神观念等传统民间宗教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盘瑶打醮个案说明民俗文化空间仍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7.
益西寺地狱法会称"涅瓦"(Dmyal-ba),系苯教伏藏师松安林巴的掘藏舞本所编排。法会以戏剧为艺术呈现形式,通过向信众展演三组亡灵在中阴阶段接受阎王审判的情境,使其获得死亡教育。仪式行为中,宗教知识的艺术呈现具有象征性。宗教权威与世俗诉求的和解引发了这一叙事逻辑,促成了仪式目的与艺术媒介的合作性关联。本文即以四川省新龙县雍仲苯教益西寺的地狱法会为例,就场景构建、戏剧角色和仪式功能三个方面,梳理"无常"和"羯磨"概念及其象征话语的书写机制,分析"中阴救度"这一宗教主题的世俗面向和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8.
在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区存在被称之为"苗老司"的"巴岱雄"和"客老师"的"巴岱扎"两类民间仪式专家,他们分别代表苗族和汉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巴岱信仰不仅在信仰空间上实现了互嵌,还在仪式实践中出现了仪式功能、仪式环节、仪式结构等不同的互嵌类型。这些现象表明汉文化进入了苗族"权力的文化网络"。巴岱信仰互嵌是民族互嵌的历史缩影,民族嵌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张力可以通过巴岱的逆转仪式及其他交融方式来释放。交融是一种过渡状态,它不仅能够释放嵌入的张力,还能为互嵌赢得时间和空间,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实现新的社会凝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认为,农村脆弱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巨变、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民间宗教复兴的社会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宗教出现了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争取合法地位、加快民间信仰化进程等动向.论文分析了当代民间宗教的主要职能,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并剖析了民间宗教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认为从"大宗教观"看,应该把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从多元信仰的角度看,民间信仰是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传统文化的构成看,民间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看,民间宗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