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宋代以来即已流行道教闾山派。该教派道坛于民间春秋社祭及寺庙打醮仪式中,不但科演本教派的科仪,同时还于科仪中穿插演出一种似仪似戏、仪戏混合的戏乐性表演形态,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师公戏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元明间已很盛行,清乾隆三年(1739)版《龙岩州志》即载该地区民俗“信鬼神,好戏剧”,其中应包含这种师公戏。该戏名称,因民间称闾山派道师为师公,故含师公演的戏之意思。所谓师公戏,从教法形态上分析,它依然是一种法事科仪,以第一人称妆扮演出,其功能依然是道教祈福禳灾、驱邪逐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祈财信仰史和赵公明神格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财神赵公明的产生过程及原因。认为赵公明自出现之始,就兼具惩恶、扬善两种神格。自其进入道教经典直至南宋,道教宣扬的是瘟神赵公明的惩恶职能。到了元代,其善神神格始得强调。有明中晚期,为满足日益广泛的祈财信仰需要,已成为职业宗教者并活动在民间的道教徒,继承前人对瘟神赵公明的改造,完成了财神赵公明的建构。而元代大黑天神信仰的盛行和骑虎形象则对赵公明成为财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宋代道教咒语的语言范式、语言特征与功能机制,阐释其反映出的特定道教观念与思想理论转向,探讨道教咒语与宋代大历史之间的互动交融。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宋代道教咒语发生了承前启后的历史转向。为了满足信众降福消灾的世俗需求,宋代出现了大量带有巫术色彩、凸显道士权威的道教咒语;道教法术与内丹理论的融合使得道教咒语往内修、炼炁、天人合一的方向靠拢,体现出强烈的内炼外法的倾向。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朝廷的权威,道教咒语不仅规避与当朝政治辞令相重合的内容,且分化为两种话语风格,以使得在上层社会与民间社会中传播。宋代道教咒语不断应对变化中的时势,积极采取不同的语言策略适应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话语变化中突破困局,构建道教咒语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潘荣阳 《中国道教》2006,38(2):37-39
雷海青,俗称田都元帅、田公元帅、相公爷等,天宝年间,唐明皇“命天下梨园祀之”①,其信仰现象出现较早。但是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明清时期雷海青成为闽台等地信仰广泛的特殊神灵,其信仰状况相当兴盛:一方面被闽台戏业艺人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另一方面随着闽戏的传播和闽人的外移,  相似文献   

5.
<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的迫切需要推动下形成的.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通过人的神化和神的道德化两个方面的造神运动实现了对民间神格塑造的影响。在鬼神信仰上的宗教伦理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儒学对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国家机器的神道设教和知识分子推动是这一影响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广成仪制》是现存最完整的道教科仪丛书,《祭享神吏夫丁集》是其中的一册。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天官庙的田野调查为例,结合文献材料,考察分析广成科仪之"祭享神吏夫丁",揭示其道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色彩。道教会选择一部分符合道教神学理念、贴合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民间信仰,对其进行规范和改造,最终纳入正统道教的体系之中。这一做法有助于完善道教的神学体系,也有利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教创始人的张陵,从一出世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可以说张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籍记载却少之又少。正史中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野史也是零星记载,众说纷纭。尽管有道教仙话对张陵倍加推崇,有统治者对其追封尊号,但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关于张陵创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却鲜有被人们充分、认真、负责地正视过和重视过。以他为原型的道教形象、民间传说形象、艺术形象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至今不衰。但无论道教史还是文化史,对张陵的描写特别是关于创教历史的叙述是缺失的,似乎无意于对其文化意义上的构建进行探索。那么张陵创教及神格化内涵如何,冠之以"张天师"的漫长的神话传说谱系意义如何?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一,神格化构建认识论的起点与逻辑;二,神格化的内涵及功能;三,历史担当:巴蜀仙道与"正一之气";四,初创神真系列的自足体系;五,民间传说中的宗教化虚构与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0.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1.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相似文献   

14.
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祭祀蝗皇时行赛所用的神祇排位册子,《祭文簿》是祭祀文本的集合,二者能较全面地反映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朝《排神簿》及民国《祭文簿》的分析,当地道教、民间信仰的一些特点得以呈现:这一时段的信仰体系是比较稳定的;道教、民间神信仰的广泛性远超佛教;它是以道教为中心的多神灵、多派别、多区域中心的信仰体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及民间神成为信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张五郎是梅山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神灵,其翻坛倒立的独特造型,有着丰富的梅山教土俗神内涵。古梅山地区的盘瓠、蚩尤和鬼巫崇拜,成为张五郎形象重要的底层传统;开梅山以来,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大规模影响梅山地区,从而让张五郎的形象更为多元。随着民族融合与国家力量的统合,以梅山本土信仰为主的底层传统与儒释道等代表国家意志的上层传统在张五郎身上交织重叠,但仍清晰可辨,呈现出"多层一统"文化的样态。探寻两种传统对张五郎多元混融神格特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民间宗教的视角窥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颇有影响的城市保护神。本文根据史藉文集、笔记小说、道教经典的有关记载,对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城隍神的职掌、城隍神信仰与民俗,城隍神信仰与道教诸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还对城隍神信仰的变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韩国道教研究拾零北辰中国道教于唐代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古代朝鲜的檀君信仰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朝鲜道教,即攘灾祈福的科仪道教(祭把仪礼)、体内有不死灵药的道教(内丹)和俗信杂术的道教(民间信信仰)。道教对古代朝鲜的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可从流传下...  相似文献   

18.
《佛说安宅神咒经》是一部重要的汉传佛教早期文献,经文中的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均源于汉代本土信仰,该经当是后汉时期创制的一部伪经。《佛说安宅神咒经》在创制过程中,接纳、吸收、改造了本土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从而将普通民众的风水信仰纳入到其宗教仪式中,这是佛教融入民众生活、获得信众的重要途径。《佛说安宅神咒经》对道教的安宅科仪及风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为我们考察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宋代民间道士徐守信,经过从师受道、道士和民间俗士附会、文人士大夫品题、帝王召见赐号等环节,神化为具有神异功能且被世人广泛信仰的“徐神翁”。徐神翁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他写字、作诗占卜的崇信和对其画像的崇拜。徐神翁信仰在泰州本地及东南沿海一带影响颇大,圣迹崇拜较为兴盛。宋代诗文、笔记对其神异事迹的载录以及道教、民间信仰对徐神翁的吸纳,使其成为八仙早期成员之一,广泛出现于元明“八仙戏”中。  相似文献   

20.
民间二郎神信仰中包含水神、火神、雷神、马神、战神、酒神、戏神等诸多因素,聚合为内涵丰富的川主崇拜文化。该信仰产生于具有袄教文化背景的川蜀地区,二郎神的种种神性又与袄教雨神(得悉神,又作蒂什塔尔)特征相吻合,由此推测,二郎信仰源头应为袄教雨神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