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俱舍学论师称友(Ya'somitra)的梵文注疏《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Sphut·ārthā Abhidharmakos'a-vyākhyā)与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的对勘研究反映了俱舍学概念从梵文原本到注疏的演变历程。两种"冥""法界全""心不相应行"、五蕴界别次第的例证反映出梵文《阿毗达磨俱舍论明了义疏》中有可与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和玄奘法嗣的《俱舍论》注疏互相映证的内容,揭示了玄奘所传的学理与称友所传俱舍注释学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大毗婆沙论》记载律藏有三种不犯,即苦痛、心狂乱、最初犯罪者不犯。但是现存律藏中却为四种不犯,即狂者、乱心、苦痛者、最初犯罪者不犯,与《大毗婆沙论》引用的律藏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首先考察《大毗婆沙论》中与心狂乱相关的梵语,并调查这些梵语词在《阿含经》、律藏、阿毗达摩论书中对应的译语,及在注释书中的解释,发现这一矛盾可能是由于k?iptacitta译语的变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曲世宇 《法音》2003,(5):34-37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所著。世亲菩萨最初是从一切有部出家,学习《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学,因此常以小乘驳难大乘。后来吸收了一些经部的知见,对小乘就略觉不甚满意,从其所著小乘佛学代表作《俱舍论》中即可略窥端倪。适逢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示以《十地经》和《无尽意菩萨所说经》,遂回小向大,转弘大乘。世亲菩萨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小乘论五百部、大乘论五百部,人称千部论主。本论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识的宝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8,(3)
藏要(线装本)全称《大藏辑要》,为近代佛学家杨仁山居士等从大藏经中选出的《般若经》、《法华经》、《摄大乘论》等70种重要经论编印而成,分为三辑,69册,为教内外读者掌握佛教要义提供了方便。(定价:三百三十七元八角八分)摄阿毗达摩义论[斯]阿耨楼陀著叶均译略述上座部佛教各种重要的法相及介绍全部论藏的哲学理论,文简义丰,为研究南传佛教的一本指导手册。(定价:二元)  相似文献   

6.
释法上,梵名达摩郁多罗,为北朝高僧,西魏、北齐僧统。他撰有多种著作,所纂佛教经录即《达摩郁多罗录》,简称《达摩录》,由杂藏录、修多罗录、毗尼录等8个部分组成,著录佛教文献凡700余部,总计2000余卷。惜其亡于《长房录》后,只能通过古人引述稍见其著录内容。兹据隋唐五家现存经录,裒辑《达摩录》所见汉译佛经及其疑伪凡81种。抑又基于文献辑佚和考证分析,得见该书著录文献虽存在着某种不足,然因其佛典分类和体系构架,位处《僧祐录》和《长房录》之间,曾对《法经录》产生重要启发,不仅在晋唐佛教经录中有承前启后之功,还在佛教文献学及学术史中呈现出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讯一束     
《法音》1988,(9)
陕西乾县铁佛寺自1985年9月正文法师住进后,扩大重建,现已修复一新。今年农历四月初一启建佛七法会,初八日启建常年净土道场。四川乐山市佛协首届僧伽班学员通过两年的学习,学完了《百法明门论》、《佛教三字经》、《阿毗达摩俱舍颂》等佛学基础理论课,以及历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后一部刻本大藏经《毗陵藏》直至21世纪初才引起学术界关注。《毗陵藏》的刊印涉及到晚清宣统时期到民国初期,常州以及湖北一带的佛教出家僧众、在家居士、文化人物以及相关刻工问题。《毗陵藏》刊刻有其独特的版式风貌,包括封面目录签、内页千字文编号、书口文字特征、封面和封底的独特版画图式等,也有其独特的纪年方式。民国最重要的刻书家之一陶子麟及其家族参与了《毗陵藏》的刊刻,综此可逐渐建构起对于《毗陵藏》之发起与刊刻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因明之喻     
一、喻的涵义、组成和作用 先从喻的涵义说起。喻,梵语“达利瑟致案多”(Drstānta),本义是“见边”,意思就是以喻这个所见之边,去推断宗这个未见之边。故无著(Asanga,约公元四世纪)《阿毗达摩集论》卷七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达摩禅法二入四行之行入的分析,阐明其间蕴涵的如来藏思想,并以此说明达摩禅法之本质为如来藏法门这一基本主题.文章重点为对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的分析,并从中指出其如来藏思想的深刻含义,同时亦就称法行对达摩禅法中般若思想与如来藏之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赵桐 《法音》2012,(3):50-51
译者前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共有7部论:1、法集论(Dhammasangani)2、分别论(Vibhannga-ppakararna)3、界论(Dhātukathā)4、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5、论事(Kathāvatthu)6、双论(Yamaka)7、发趣论(Patthāqnappakarana)。这7部论在中国大陆地区尚无源于巴利文的完整译本,因而学修阿毗达摩十分不易。为方便大家修习,译者选  相似文献   

12.
《知津》在解题方面的特色一、经藏和律藏各部之首均有“述曰”,概述收录经典的主旨及范围。经藏中方等部的“述曰”内容较为充实:“述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居)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盖一代时教,统以二藏收之:一声闻藏,二菩萨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昙,属声闻藏;大乘、方等,属菩萨藏。是则始自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  相似文献   

13.
上座部巴利文律藏注释书Samantapasadika是巴利语佛教注释家觉音所著,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汉译律论《善见律毗婆沙》与巴利Samantapasadika有很深渊源关系。由于《善见律毗婆沙》在汉译过程中插入了《四分律》的内容,因此在古代汉传佛教中一直被误认为是法藏部《四分律》的注释。这一误解出自唐代律宗相部律师定宾,后唐和宋代的景霄、允堪、元照均沿袭了定宾的误解,进而影响到日僧凝然对《善见律毗婆沙》与《四分律》关系的判定。1896年,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通过对勘研究巴利Samantapasadika和《善见律毗婆沙》,才澄清这一误解。  相似文献   

14.
阿毗达磨藏,以《发智》一论为其宗主,而《大毗婆沙论》所释,尤,为集其大成。至于料简《婆沙》,平亭众说,独出机抒,自为一书,不废有宗而多依经部,且隐为大乘诸师平治道路者,实以世亲《俱舍》一论,尤为具眼。然自唐译而后,陈真谛旧译几废。加以真师之《疏》失传,治此学者,惟奘师弟子普光、法宝等《疏》、《记》是赖,不无奴主出入之见。对于真师译文,时多弹射。如《光记》所谓现法非得先哲同疑,常非果  相似文献   

15.
五代之际,政权割据,社会动荡。佛教义理不兴,但通过对相关僧传及典籍的考察,这一时期依然有研习《俱舍论》者。《宗镜录》、《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这样的重要典籍,对《俱舍论》也有征引及研究。因而,《俱舍论》在五代时期的流传并未中断。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3)
1月13日,香港显密佛学会会长郭兆明居士来访赵朴初会长,就弘扬佛法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会谈。郭居士发愿筹组力量翻译巴利文大藏经,希望中国佛教协会支持合作,赵会长赞叹说:“你出的是一个好题目,一个大题目。过去陶希泉、黄幼希、夏丐尊居士、芝峰法师和我曾经组织一些作家翻译了巴利大藏的一部分经籍。建国后,我会叶均居士翻译了《清净道论》、《摄阿毗达摩义论》和《法句经》,合计译出的经论约占全部巴利大藏经的十分之一。”赵会长最后说:“我们共同发愿,圆满成就此一功德。”  相似文献   

17.
“藏”古文作匨,《说文》:“匿也”,故藏字一般都指储放东西的地方而言。但佛教中的藏除同样含此意义外,还有佛籍经典亦称藏,《善见律毗婆沙》云:“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盖佛经最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道家经典也同此称做道藏,如《宋史·王钦若传》说:“明年为景灵使,阅道藏”例。本录所说之佛藏,则专指佛教寺院堂塔中的仓房言,一般计有药藏、经藏和轮藏之分,试溯其源。  相似文献   

18.
佛诞节     
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其生卒年代,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论”,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约与中国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7)
《传法宝纪》,一卷。唐京兆(长安)杜(月出)(字方明)撰。有敦煌写本三种,现藏于法国国民图书馆。第一种保存了杜(月出)为《传法宝纪》作的序言、目录及菩提达摩(亦作“磨”)章的部分,其余的并皆亡佚。此为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本子;第二种仅存道信章的后部分至法如章的前部分,凡二十五行,余并亡佚;第三种为全本。由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在1936年发现,1943年在《续禅宗编年史》上作“附录”发表,后由柳田圣山校订、注释,编入《初期禅宗史  相似文献   

20.
陈兵 《法音》2006,(9):20-25
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