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默雷摘编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  相似文献   

2.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当代西方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力图整合西方其它绿色政治思潮的理论主张,提出了以社会结构变革和环境道德价值观建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政治战略,形成了以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分析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生态政治哲学上的理论运思过程,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入地了解当代西方的生态政治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和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主要关心政治价值,为社会…  相似文献   

3.
欧阳镇 《管子学刊》2012,(1):127-12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伦理的研究明显升温.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开始在理论上走向深入,传统哲学与生态思想的结合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学术界关于道家道教和儒家生态思想研究已颇为深入系统,而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前尚未出版有分量的研究专著.陈红兵博士的新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目前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我国著名生态思想研究专家余谋昌先生评价说:"陈红兵的著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僧肇的人生观分属传统道家哲学和大乘佛教哲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庄子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自由,僧肇则继承了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度化众生的理想。两者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处世观、理想境界、理想人格等方面均有相应的体现。由于大乘佛教本身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特征,加上僧肇有意识地吸收融合老庄玄学的思想内容,因此,僧肇人生观中的共同点也是多方面的。僧肇哲学站在般若中观学说的立场上,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思维意向,并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两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奠基于缘起论的立场,佛教将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整体论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佛教的生态实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生命的保护,二是对环境的保护。前者包含不杀生、素食、放生、和平运动等行为,后者集中体现为佛化自然、生活环保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观念。佛家为此提出了“不杀生”的戒律…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智慧。儒家仁爱为本的生态思想,以成人成己、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为追求的目标,"天地人一体同仁"充分体现出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相融的人文精神。道家道教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提倡"因天地之自然",以实现"人与天合","神与道合"。"天地人一体同道"表达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与儒家从人伦推及人与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与生态文化特色。中国佛教圆融慈悲的生态精神,以缘起论阐发了心与物、理与事、天地与人之间的圆融互具、相即相融的整体关系,提倡对万物众生的慈爱和悲悯,丰富发展了佛教的生态思想和哲学智慧。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儒佛道分别从人的本性、道法自然、缘起净心出发,异辙同归地指向了天地人的同体与和谐共存。三家相异互补的生态思想,既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5,37(2):44-48
在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中,道教相对来说是一位晚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国外的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有的学者认为道教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观念性资源,能修正、调整和丰富深生态学理论;也有学者提醒深生态学在借鉴道教时,应把它与整体的中国文化结合,并应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深入到对道教思想的挖掘;也有学者出于对文化移植作用的思考、对东方文化影响的担忧、对中国环境现状的不乐观等因素而对道教的可能贡献持谨慎态度.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对上述西方学者对道教生态思想的观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雷 《法音》1998,(11)
由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其论文集由前者在1996年1月结集出版。我们曾以《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为题,摘编了其中《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心...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1,(4)
正随着西方生态哲学的深入发展,转而向东方文化寻找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禅宗作为一种宗教模式和思想范式,受到广泛的关注,罗尔斯顿在其《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么?》中提出:"中国人已在中华大地上休养生息了数千年,而科罗拉多州有人(至少是欧洲人)居住的历史还不到200年。西方人也许应该到东方去寻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1]生态哲学对佛教的缘起、佛性等理论和放生、戒杀等实践方式越来越推崇,但是,"传统社会并没有面临今天意义上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近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从1917年12月起为北京大学学生讲授印度哲学,1919年底在讲义基础上著成《印度哲学概论》一书,此后,他对佛教多有论述。与对待儒学的态度一样,他认为欲明晰佛教思想的内容就必须对佛教正本清源,并形成解脱个人痛苦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全新理论。本文以《印度哲学概论》为中心,探讨梁漱溟对佛教的哲学化阐释。  相似文献   

11.
佛教哲学传入西藏是当时吐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自觉抉择,而且又是由佛教哲学本身的价值所决定。佛教哲学是在吐蕃时期传入吐蕃社会的,这种时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传入的进程、方式、内容和接受等方面的自身特点。它的传入虽然没有在当时催生出具有本土特性的藏传佛教哲学,但对后弘期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具有定向开路的重要功用,并且为此后藏传佛教各派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西方新兴学科深层生态学的学科内涵、发展概况 ,论述了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关系。认为深层生态学更侧重对自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态系统等进行深层的哲学追问 ,因而可以说深层生态学就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则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制订自然道德原则 ,为评判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与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
佛教的历史哲学因在经典中缺乏明确表述,所以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佛传等文本的分析,系统梳理了佛教教义本身所包含的历史哲学和思想,批评了认为佛教缺乏历史观念的见解,指出历史观作为一条隐含的线索,对佛教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对佛陀本质的探讨、大小乘涅槃学说的转变、大乘佛教入世精神的提倡等,都有历史哲学及其思想在其背后发挥作用。本文还通过佛教历史哲学与基督宗教历史哲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佛教历史哲学的特色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生态哲学的德性论研究是当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重要趋势,其本身包含多方面内容。心性论是佛教生态德性论的人性论基础,佛教心性染净说对于克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的现代自然主义人性论具有借鉴意义,佛教心性智慧说则能为生态智慧提供人性论基础;佛教"净佛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建立在主体净化身心、度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基础上的;佛教德性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德体系,佛教美德具有丰富的生态环保意蕴。  相似文献   

15.
生态与政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伊举  李涛 《学海》2002,(3):54-60
当代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促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绿色运动和政治反应 ,从而为生态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在介绍这些前提条件后 ,着重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特点以及生态思想对一般政治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中具有深邃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具有资源保护与再生思想,而且还将其付诸实践,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机构和官职,采取了"禁发必有时"、"罔罟必有正"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难能可贵的是还就生态环境进行了立法保护。这些思想和实践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学相合,因而对今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些国外的生态哲学家,包括部分"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多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思想是否相容的问题。笔者认为,环境(生态)危机无疑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问题与挑战,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等文献表明,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将其具体贯彻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中。因此,发挥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学思  相似文献   

18.
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伦·奈斯开创了当代环境哲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他不仅为深层生态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而且也为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智慧T)。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不系统地认识奈斯的思想就无法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态学是系统地探讨社会生态论的哲学,其提出是对社会本质深层次思考的要求,是生态学发展的要求,是对人有目的的活动与世界的自然发展关系的哲学观的反思。 ●社会生态学的范畴体系是以“社会生态”范畴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其研究方法是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绿色思潮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关于"自然的极限"和对"技术运用与经济增长限制"为基础,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否定"自然的极限"、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生产主义",进而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生态学对立起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自然的极限、生产力发展理论、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以及与生态思维方式的关系等问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质展开了系统辩护,并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一致性。这些辩护无论是对于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还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