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显通寺铜塔内发现的万历年间手书金字《华严经》(见《五台山研究》第二期《金宇华严经的问世》一文),是一件较为重要的文物。从《华严经》这部经来说,并非是新发现,需要提及的一点是首函第一册《大方广佛华严经纶贯》亦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  相似文献   

2.
中藏S21·002号西夏文佛经残卷,刻本卷轴装,原未定题,经考证其内容应该属于《华严忏仪》卷十三。该西夏文残卷与现存的汉文《华严忏仪》并不能完全勘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华严忏仪》的创作和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相似文献   

4.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1],这是华严四祖澄观对《华严经》做出的高度评价。《华严经》历来被称作"经中之海"、"经中之王"。华严大本有三种,即晋译《六十华严》,唐译《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除三种华严集成本外各支品经也极多,最早可推至东汉的《兜沙经》,"仅翻译一事,即绵延了约八百年。因此,不论哪个学派和宗派,不涉及《华严》者几乎没有"[2]。《华严经》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西狭颂》和《郙阁颂》就产生于这个时期。两块石刻内容相似,风格相近,但是现存状态却有极大差别。通过将《西狭颂》与《郙阁颂》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剖析与研究其创作背景与现存状态,并结合创作心得对笔法与章法进行品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7.
李通玄对日本华严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日本镰仓时代华严思想家明惠的思想中。在《解脱门义》中,明惠基于李通玄的三圣圆融观、佛光观等,对华严宗的理论和实践做了重新阐释。明惠在继承李通玄思想的同时,结合日本佛教的特色,对李通玄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吸收了弥勒上生信仰和密教信仰的要素。明惠的华严思想最重要的特色是建立佛光观等观想的仪轨,将在中国展开的义理华严改造为仪轨华严。  相似文献   

8.
本文联系朝鲜后期佛教教学及译经出版情况,探讨韩国近代禅僧翻译、诠释华严学的特点。朝鲜时代佛教教学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华严教学。18世纪《华严经疏钞》的刊行使华严学一度复兴,华严大家辈出。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后期华严教学一直处于"禅教两宗"体制下的禅宗影响中。华严大讲伯都是禅师出身,正是他们主导了朝鲜后期的华严教学。到了近代日本强占时期,华严教学沉滞,佛经的翻译出版无形中延续了华严教学,而此时译经的主体大部分仍是禅僧。实际上,禅师们的修行实践经验对他们理解教学理论是有着很大影响的。禅师们是以禅宗的修行观为基础理解华严学的,具有"以禅释教"倾向。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以禅宗为主的"禅教两宗"体制下,"以禅释教"是朝鲜后期至近代诠释华严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田茂雄  圣凯 《法音》2000,(2):25-29
■田茂雄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以来专门研究中国佛教史及华严思想,是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权威学者。■田茂雄先生著作极丰,有《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宗密教学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通史》(全八卷)、《朝鲜佛教史》等 70余部。 1999年 11月 11日,■田茂雄先生在中国佛学院作了题为《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日本学术界有关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情况,特将全文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日本,自朝而野地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缺乏教理体系的日本原始神道教受到了佛教"本地垂迹"说的全面冲击。14世纪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度会常昌创立伊势神道,托名撰写《神道五部书》,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神话与中国道家哲学中援引观点,试图构建可以对抗"本地垂迹"说的理论体系。其中,脱胎于道家哲学的"混沌"观便是伊势神道进行教义延展的支点。本文即是对伊势神道的"混沌"观进行解构,以阐释其理论来源、构成以及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別。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华严经传记》,又名《华严传》,五卷。唐京兆崇福寺沙门法藏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华严经传记》撰时阙载。考本书卷一实叉难陀传中,有唐景云元年(710)十月十二日实叉难陀卒于大荐福寺,“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国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遂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的记载(第155页中)。而法藏本人又卒于先天元年(712)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通愿法师圆寂一周年。回忆愿公上人的一生。以广弘华严为先导,以严净毗尼为根本,以培育尼伦为己任,以专修净土为指归。嘉惠后学,鞠躬尽悴! 愿公上人未出家前,在北京净莲寺听慈舟老和尚讲《华严经》两年,出家后禀受三藏教旨,苦修精研,深入《华严》,广演妙法于五台达三十余年之久。其常随弟子以受持读诵《华严经》为常课,从不间断。以戒为师,严净毗尼,是愿公上人弘扬戒律的根本精神。愿公上人一生,慈悲为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心行清苦,语默动静,皆演妙法;修持严谨,一举一动,不失律仪;高风劲节,一言一行,为人师表。其功行懿德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启教,令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能令一切信众皆蒙受莫大之利益。这是一切见到和亲近愿公上人的信众共同的感受。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正法久住,重振  相似文献   

15.
一华严宗以闡揚《华严經》而得名。《华严經》譯于东晋义熙年中(約五世纪初年),当时由佛陀跋陀罗譯出60卷本。早在80卷本之前东汉末年三国以来已先后譯出过《华严经》的有关部分佛教經典。60卷本譯出后,曾有許多僧人講述傳播《华严經》,但沒有华严宗。《华严經》是后期印度佛教中“有宗”这一派的重要經典之一。佛教各种大部头的經典都是先有短篇的宗教故事或长詩(偈頌),經过佛教徒多年的講授和补充最后才編成为一部大書的?痘辖洝肪褪且徊孔芗啤T凇痘暇分熬陀性S多短篇,或卷数较少的零星譯本。  相似文献   

16.
语录,是禅宗僧人创造的一种文体,用来记叙禅师们在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所说的种种法语,包括上堂示众、室中垂语、勘辨对机、偈颂、歌赞、拈古、颂古、短文、行状、塔铭、序跋等。禅宗之有语录,始自《六祖坛经》,自此以下,源源不断。不仅稍有名望的禅师都有门人弟子为其编集语录,而且还出现了综合单个禅师的语录而成的总集,这便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八年(1138年)之间,赜藏主编集的《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和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鼓山晦室师明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二年是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诞生八百五十周年。为此,日本净土宗的朋友与我会合作,雕塑了善导大师、法然上人“二祖对面”像,并决定在陕西长安香积寺共同举行奉安开光法会。八百年前,日本法然上人根据我国唐代高僧善导大师所撰《观无量寿经疏》阐释的理论,创立了日本净土宗。法然生前对善导大师极其崇敬,十  相似文献   

18.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9.
宁武《万历藏》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于山西省宁武县延庆寺,2015年10月至11月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与登记。宁武《万历藏》为《永乐南藏》的覆刻本,其性质为民间私雕,雕造时间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宁武《万历藏》印造于南京,最初供奉于广西全州金山寺,其后百多年里辗转流离了般若庵、普沛庵、山西介休华严寺等多个地点,1937年后最终流落至山西宁武延庆寺。  相似文献   

20.
《禅林宝训音义》为现存第一种《禅林宝训》古注本。以后出现的《禅林宝训合注》、《禅林宝训拈颂》、《禅林宝训顺硃》、《禅林宝训笔说》四种古注本,基本上遵照了《禅林宝训音义》,但是因注解内容详略不同、注解诠释方式有所差异而各具自身的特点。在上述五种古注本中,《禅林宝训笔说》综合了前四种古注本的优点而成为流传今天丛林的最佳古注本。《禅林宝训音义》等五种古注本的出现且流传至今,这与《禅林宝训》所具的思想价值和对禅林的重要指导意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