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岩山寺古名灵岩寺,在繁峙县天岩村西隅。概况五台山跨越五台、繁峙、代县阜平四县。繁峙境内的岩山寺、吉祥寺、公主寺、宝藏寺、秘摩岩等,均属五台山佛刹之列。由台山北行必经此地。古时大同、浑源、京津、张家口及至朔漠地带佛徒居士朝山进香者,多要至岩山寺歇宿而后登台。也正由于如此,明代以前这里香火隆盛,寺院颇兴。入清以后,随着宗教的衰微,香客渐少,布施贫乏,寺院逐渐败落。处于台山脚下荒僻山村的岩山寺,几乎被人们所遗忘,殿宇拆卸,变卖财产,典当一空;  相似文献   

3.
侯慧明 《法音》2021,(8):47-51
岩山寺,古称灵岩院,位于繁峙县天岩村。金正隆三年(1158),建正殿(即水陆殿)五楹,并在殿内绘制水陆壁画,又建文殊殿(南殿),并于金大定七年(1167)绘制完毕南壁。南殿西壁壁画南侧上部题记曰:"首□□□□发诚心益舍净财愿画西壁□诸人名姓如后:□□、赵园、□□、母段氏、霍庙、韩氏、王政、高氏、博德、冯氏、□□、母王氏……大定七年(1167)前二十八日画了灵严院,普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并小起王辉、宋琼、福喜、润喜。"  相似文献   

4.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为北地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寺中现存石碑一通,碑尾有“(?)正隆三年戊寅岁十五日建讫”。则此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式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留存至今只有南殿(文殊殿)为金代原物(惟屋顶为元重筑),难能可贵的是四壁满布壁画,熠熠生辉。据文殊殿西壁南上方题记说明,壁画是六十八岁的宫殿画家王逵等用了十年时间(从正隆三年到大定七年)。  相似文献   

5.
佛教圣地五台山,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数以万计的民间艺术家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这块“佛光灵迹”的厚土上,创造出琳琅满目、灿若群星的大量艺术珍品。其内容的丰富、风格的独特、成就的巨大,不仅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岩山寺壁画作为五台山佛教艺术宝藏中璀灿夺目的一颗明珠,它展现出八百多年前艺术的光辉遗影,使我们感受到古人的伟力、活力、想象  相似文献   

6.
7.
8.
文殊殿     
文殊殿是菩萨顶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三进殿宇,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占地0.4亩,比第一进天王殿大,比第二进大佛殿还大。它所以有这样大的规模,传说是因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并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文殊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佛经说他久已成佛,只是为利益众生而甘居菩萨地位。五台山是他的演教之区,又是他的居住处。他在五台山上随缘显化,办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在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金代绘壁遗存中,山西繁峙岩山寺以其文殊殿内精彩的金代壁画而知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的世俗化倾向。其中,无论宫廷还是市井、城市还是郊野、神仙还是平民,都以日常惯于理解的方式来描绘,将宗教性、世俗性、贵族性、平民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从理想到现实、从神话到真实的一个杰出的立体图景。从画家的个人经历与绘画风格、宋金文化融合对金代绘画的影响、佛教图像的汉化与世俗化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使其壁画世俗化转型的原因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岩山寺小考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内。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二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曾在寺内工作数月,现就几个具体问题略谈粗见。一村名与寺名岩山寺内,保存有许多碑、幢、钟、磬。从铭文看,天岩村曾称为天延、天焰;岩山寺曾称为灵岩院、灵岩寺。兹列表说明于后。  相似文献   

11.
正~~  相似文献   

12.
阮丽 《法音》2012,(8):63-69,81,85
本文根据《究竟瑜伽鬘》第二十章"文殊金刚四十三尊曼荼罗",考证了瞿昙寺瞿昙殿、宝光殿东西两壁的十身多面多臂像的壁画内容,对于这些尊像身份的确认,有助于我们了解《幻化网怛特罗》、文殊金刚四十三尊曼荼罗在十五世纪流传的史实。瞿昙寺位于青海乐都县城城南21公里处,由西藏三罗喇嘛开创。全寺由前、中、后三进院落构成,主要建筑有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据瞿昙殿内正栋枋底面"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岁在辛未季秋乙酉朔越六日庚寅"[2]的墨书题记,可知瞿昙寺建于明洪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13.
在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梵宇林立,僧尼云集,大德高僧辈出,自古就是海内外佛教信徒崇拜倾仰和竞相朝礼的灵山净土。尤其是地处五峰怀抱中的台怀镇,山环水绕,钟磐林幽,紫瑞呈祥,清凉宜人。因《华严经疏》说文殊菩萨及其万眷家属于此居住弘法,教化众生,从唐代起,便被佛门释子公认为文殊师利显灵说法的道场。难怪唐太宗也穿凿附会地说:“五台山者,文殊闷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当建寺度僧,切宜祗畏。”位于这个秀丽山镇的南侧,即花木繁茂的梵仙山  相似文献   

14.
15.
《佛教文化》2007,(5):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时期佛寺壁画里的文殊形象,常和普贤相对而出,也常见于对“维摩示疾文殊来问”这一情形的描绘中,在寺绘里文殊菩萨常坐骑于狮子之上;同时,文殊形象也有五髻文殊、千钵文殊、五台山文殊变相等形式.通过比观典籍文字的记载和今存的文物壁画,可以发现二者是相互印证、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研究》2012,(3):F0003-F0003
  相似文献   

18.
相关文献可证,唐五代时期,京兆府、河南府、汝州、汴州、代州、潞州、润州、安西都护府、成都府等9个州(府)境内的宝应寺、慈恩寺、千福寺、广爱寺、龙兴寺、相国寺、佛光寺、仙岩院、甘露寺、悲田寺、宝历寺、大慈寺、圣寿寺、四天王寺、中兴寺等15个非石窟性佛寺之内,存有戴逵、吴道子、韩干、尉迟乙僧等多位著名画家以及不具名作者,分别创作的千钵文殊、菩萨骑狮子、维摩示疾文殊来问、五髻文殊、五台山文殊菩萨变相等诸多文殊题材的壁画。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研究》2012,(3):F0003-F000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