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代以来,不同的宗教、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在这里相遇相融,造就了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本文以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为例,透过色彩斑斓的佛教壁画,以窥那个遥远时代佛教中国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盛景。一敦煌莫高窟第61窟是五代时敦煌曹氏归义军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营造的功德窟。此窟又称"文殊堂",主要是为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洞窟  相似文献   

2.
蒙古人与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依据文献来分析,从元朝忽必烈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开始,之后明清至今,兴建有蒙古僧众为主的寺院,如菩萨顶、罗睺寺、镇海寺、瑞应寺等。着重对忽必烈和八思巴与五台山的关系;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与五台山的关系;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的关系;五台山瑞应寺与察汗殿齐呼图克图的殊胜关系,以及五台山其他蒙古僧众为主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帅 《法音》2022,(1):68-72
大威德金刚,梵文名"阎魔德迦"(Yamāntaka),藏文名"多吉久谢"(Dorje Jigje),蒙古文名"雅曼德迦"(Yamantaka),汉译为"大威德明王""敌治死王""大威德忿怒明王""圣阎曼德迦威怒王""大威德尊""降阎魔尊"等。在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化身,与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同为格鲁派主要的本尊。其实在密续经典中,大威德是怖畏金刚、红亚曼达嘎、黑亚曼达嘎的总称。这三尊的本续都属于无上密的父续,而且兼具母续修法要点。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着人于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十五日凿成,而其内的《五台山图》粉本,则是以敦煌画院的艺师为主,于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九月绘成。  相似文献   

6.
藏蒙对照本《圣文殊显胜地五台山赞颂、文殊欢喜供云诵》收藏于北京雍和宫,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于1767年在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镇海寺闭关期间,口述和赞颂了五台山的历史由来,由其弟子比丘格勒南凯撰写成藏文,后由嘎玲纳·嘎沙(Ga ling na gasa)译成蒙古文。今译为汉文,以便汉族佛教信众和研究佛学的人士学习参考,更多了解五台山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五台风光     
崔玉卿 《五台山研究》2012,(2):46-60,66
五台山,以是由五座如垒似台的山峰组成,故名。这五座山峰,微妙神奇,气象万千,钟灵毓秀,美不胜收。早在蒙宪宗七年(1257)时,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八思巴(1235--1280)就遵照忽必烈大王之命,前来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愿时就住在西天寺。他为解脱之法幢矗立并保佑众生,于是年7月20日写下了《赞颂文殊菩萨——珍宝之鬟》的诗歌。其日:  相似文献   

8.
五台风光SSCI     
五台山,以是由五座如垒似台的山峰组成,故名。这五座山峰,微妙神奇,气象万千,钟灵毓秀,美不胜收。早在蒙宪宗七年(1257)时,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八思巴(1235--1280)就遵照忽必烈大王之命,前来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愿时就住在西天寺。他为解脱之法幢矗立并保佑众生,于是年7月20日写下了《赞颂文殊菩萨——珍宝之鬟》的诗歌。其日:  相似文献   

9.
敦煌北朝石窟造像当中有很多交脚坐像,其弥勒菩萨的身份几乎已在学界达成共识。经研究发现应该将交脚坐像及其座椅靠背上的织物折角视作一个完整的图像组合,在新疆石窟、河西北凉石塔、云冈石窟、犍陀罗和巴米扬佛教造像中找到了大量图像实例,并通过分析贵霜大乘佛教在塑造交脚弥勒菩萨形象时借鉴了当时流行的贵霜王坐像,从而推断交脚弥勒菩萨及其高靠背座椅的图像组合来源于贵霜佛教艺术。交脚坐图像一开始形成就兼具王像与弥勒菩萨的双重含义,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意图,这种含义也随着图像的向东传播而延续了下来,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坐像及倒三角形靠背即是受这种图像组合的影响而作。  相似文献   

10.
俄藏黑水城文献TK75内含四种经文及一份"六十花甲"口诀,是一部以藏传佛教文殊信仰为主体内容的经文汇编。文献第二部分是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中《至尊圣者文殊师利增上智略陀罗尼》的汉译,其中还抄录了北宋法贤译师翻译的《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里的偈文,与第一部分"成就法"及第三部分"供养法"构成了完整的文殊菩萨修行仪轨。TK75不但证明了文殊信仰特别是"六字文殊"的传播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更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夏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汉、藏并传"、"形式多样"、"即世而离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地位,在北朝末期一经确立,很快就得到了西藏认同与信仰,但西藏的五台山信仰具有三个特质,一是始终在密宗事部三怙主的系统内定位文殊菩萨,并由此决定了其在世界地理场域中定位五台山。二是元代之前,五台山对于西藏而言,因为难以企及,所以西藏以想象的、虚拟的方式,完成了与五台山的联结。三是通过文殊“化现”及与文殊“值遇”两种模式,增加藏传佛教僧人的神圣性。西藏五台山信仰内涵的奠定,都与《柱间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精美的壁画形象的地图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张大千番号七五)西壁的五台山图,是莫高窟中现存的一幅最大壁画,这幅壁画高三点五米,长十三点六米,面积四十七点六平方米。壁画下面有一十五扇屏风,彩绘着一十五幅佛传图画。兰菊相映,益发显得五台山图古朴典雅、美丽壮观。  相似文献   

13.
包兆会 《天风》2018,(4):45-45
传世的唐代景教绢画现存只有一幅,该景教绢画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是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千佛洞考察时获得。该画原存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时间在公元9世纪左右,与该绢画在同一藏经洞一同被发现的还包括粟特文基督教文献。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     
一敦煌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迷人,之所以博大精深,都是因为孕育出了莫高窟这样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敦煌有了莫高窟,天地才变得空前宽广,才变得如此空灵,如此神秘而安祥。我是一位佛教徒,对“天下名山增占多”总有一点意见,因为当初祖师们开山建寺时,都是一些偏僻清净的地方,只不过随着专院的建成,山也就因为佛教才变得有名罢了。莫高窟也是一样,当年的修行者为了能有一个清净优雅的环境栖身安心,终于在敦煌的鸣沙山下、宕泉河旁建窟修行。水是万物生命的源泉,祖师们之所以看重莫高窟这块地方,是因为有了宕泉河,只有有了水,才…  相似文献   

15.
龙忠 《法音》2019,(8):53-59,中插3-中插4
正白衣佛,因颜色而得名,其实在佛经中并无此名称,而是贺世哲~([1])最先提出,后来一直沿用此称谓。敦煌莫高窟中现存五铺白衣佛图像,分别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第254、263、431、435窟,以及西魏时期开凿的第288窟。~([2])其共同之处是白衣佛图像都造于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6.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17.
圣地清凉山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研究》1990,(2):8-48
双手合十,敬请大地上虔诚信仰之智慧众生,欣赏五台清凉山之空前精妙专著。向曼殊施利顶礼!在这普天下大地之王的面前,让我们向善于以深奥语示及各种动静的舞姿引导众生的文殊菩萨致敬! 下面简要叙述一下,此佑主以其宏厚如大海般祈祷之盛德而威摄的五台山圣地之特点。据说,世上有五个殊胜加持地。那便是中部印度金刚座,东部汉地五台山,南部布达拉山,西部空行地乌仗那,北部贵种地香拔拉。而在这称为摩诃支那的国土上,就有四座具有神力的大山,五座有凶神恶鬼的山,以及四条大河。其中首推四处,它们是殊胜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或称清凉山;  相似文献   

18.
石窟寺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史籍的记载和对古文化遗迹的研究,一向以为这种起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产生的时代要到公元三世纪以后,而这个时期开凿的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的塑像又早已湮灭。因此,人们以为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的敦煌莫高窟就算是我国石窟寺艺术中最古老的“母窟”了,其它石窟,无论是大同的云冈还是洛阳的龙门,都被认为是敦煌的“子窟”。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361窟主室正龛内北侧帐扉顶画圆盖飞天图案,西、北壁屏风二扇,画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考察了这两扇屏风画,核对现存的部分题记内容,初步确定了五台圣迹上主要画面的情节。进一步将这两扇屏风进行了拼合,可复原出一幅完整的五台山图。通过与敦煌石窟其他时代的五台山图对比,及榜题文字的语言习惯的比较,认为这幅五台山图的粉本可能属于长庆二年吐蕃遣使于唐求回、并经吐蕃改造后再传入敦煌的五台山图。此图应属于五台山化现图之类,这种简略的五台山图已初备五台山的雏形,为后世巨幅五台山图的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圆箓道士的墓塔坐落在敦煌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戈壁滩上,塔上的墓志铭简要地记述了王道士的生平、敦煌活动的经历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关于藏经洞宝藏的外流,作者认为并非都应归咎于王道士个人,而是落后的民族在那个愚昧无知的时代里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