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随着田野调查之风的盛行,海内外学者对于广泛流行于南方的、以驱邪为核心的法师仪式传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贡献不言而喻。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无疑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它,了解民间不同地区法师教派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派属性、形态、其与儒释道巫的关系以及它在南方族群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教驱邪法师的传统是宋元以来中国南方重要的宗教传统。道教法师崇拜亦构成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至迟在11世纪初,闽西开始活跃着一些道教的驱邪法师。到11世纪中期,闽西已出现较有影响力的法师神崇拜。闽西法师崇拜主要有作为祖神、地方保护神和法派祖师三种不同崇拜形式,若以来源为标准则又可分为源于当地和传自外地两类。文章主要分析了这些不同形式和来源的法师崇拜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讨论了闽西法师传统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佛道二教,民间法师的法名构成似乎简单许多.一般来讲,法师的法名仅分为“法号”(称为“法某”)和“郎号”(称为“某某郎”).它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传度奏职”仪式而取得.有趣的是,受该仪式的影响,畲族、瑶族及客家等族群的祖先也有取法名的宗教习俗.本文以民间法师及畲瑶和客家先祖取“法号”和“郎号”的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南方法师的传承机制、内容和特征,及其它在南方族群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区存在被称之为"苗老司"的"巴岱雄"和"客老师"的"巴岱扎"两类民间仪式专家,他们分别代表苗族和汉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巴岱信仰不仅在信仰空间上实现了互嵌,还在仪式实践中出现了仪式功能、仪式环节、仪式结构等不同的互嵌类型。这些现象表明汉文化进入了苗族"权力的文化网络"。巴岱信仰互嵌是民族互嵌的历史缩影,民族嵌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张力可以通过巴岱的逆转仪式及其他交融方式来释放。交融是一种过渡状态,它不仅能够释放嵌入的张力,还能为互嵌赢得时间和空间,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实现新的社会凝聚和团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炎帝信仰所建构出来的三种信仰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信仰"仪式承包者"这一概念,并且以炎帝祭祀的仪式承包者为中心,论述炎帝信仰过程中三种信仰精英、仪式承包者的形成及其影响,讨论民间信仰精英如何以其仪式承包者的身份,构成了炎帝信仰三大类型;进而通过炎帝信仰的官方和民间两大话语体系的梳理,说明"正祀"与"淫祀"两大信仰传统的整合与分别,并没有直接转换为当代信仰类型的合法性要求,而是在其信仰类型的建构中,体现出炎帝信仰类型中不同的仪式承包者与各种人群、利益、资源和权力关系间的复杂交织,最后形成了以炎帝信仰为基础却体现为三种信仰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祭山仪式是岷江上游羌族传统信仰中极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遗存,存在南部区域由释比主祭、北部区域由长老主祭的南、北差异.羌区南、北部祭山仪式的主祭人身份差异现象,与羌族语言和其他诸多文化现象所呈现的南、北区域差异一致,反映了羌族文化生态体系结构由南、北两大区域文化类型构成.羌族祭山仪式的释比主祭和长老主祭两种祭祀形式,对研究羌族传统信仰和羌族文化生态及藏羌彝走廊区域的传统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黔东南■人女法师的传承与仪式活动,介绍枫香寨巫师群的构成、身份认同和仪式特征,强调"答我匈"能力在女性跻身于巫师行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助对"灵歌"主持的抢胎仪式的深描,解释"灵歌"在仪式语言、神灵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受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灵歌"与鬼师相比,在物质回报、社会地位、个人声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仪式效果好、收费低,加之当前鬼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倾向于选择回报更高的丧葬仪式等原因,导致"灵歌"在■人日常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后者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8.
桑吉扎西 《法音》2015,(2):67-68
<正>本刊讯1月25日下午,由江苏省佛教协会、江苏省山东商会、江苏省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由南京中文广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如是禅化——果光法师书画展"在南京1865凡德艺术馆隆重举行开幕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副会长兼秘书长秋爽法师,副会长莲华法师、传义法师,副秘书长陈建华;省宗教局局长李国华、副局长王在郑,徐州市民宗局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祭祀雅乐作为华夏正声,一直处于历史的承续与衍变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历史考察和多次的田野现场发现,中国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雅乐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现代台湾地区祭礼雅乐是以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核准的祭孔礼仪为蓝本,融合三献古礼、八音雅乐、释奠乐舞等程式标准,逐渐衍变为该区域民间信仰宫庙崇奉"天地国亲师"等传统信仰的当代礼乐文化展演典范。本文将传统国家祭祀雅乐与当代民间信仰仪式展演相互印证,主要从仪式涵养的双重建构、仪式音声的有无转换、仪式乐舞的形神合一这三个维度,来深入阐释与凸显台湾地区祭礼雅乐本土化实践中对祭祀礼仪人文性层面的现代建构。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研究当下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组织对中国传统祭祀雅乐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当代中华礼乐文明的复兴与重建提供弥足珍贵的人文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1)
正中华文化复兴论坛将于2015年11月12日在京举行,届时学诚法师将出席。日前他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中华文化的信仰特质集中体现于心文化。"水有源头方能行远,草木有根方得滋长",台湾地区文化之根、信仰之源、民族力量之本是中华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两岸的深厚精神纽带。两岸佛教的交流合作,能够增强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将为中华民族的复  相似文献   

11.
段赤城本主信仰,源于大理地域社会的斩蟒英雄神话与历史记忆,有关段赤城"故事"的社会历史记忆,大量保存于文物碑铭、历代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和村落祭祀仪式之中。对段赤城信仰文化遗存、云南地方文献中段赤城叙事、段赤城信仰与庙宇分布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厘清了段赤城在地方传统与国家祀典的互构中"由人而圣,由圣而神"的神化历程。植根于大理地域文化的段赤城信仰,为白族本主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理解大理地域文化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5,(4)
<正>本刊讯3月21日,少林寺转轮大藏经"万人抄经"启动仪式在少林寺常住院隆重举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携少林寺常住两序大众以及来自海内外的出家法师、在家居士、书法家、社会名流、文化名人、媒体朋友等千余人出席启动仪式,并举行隆重的迎请经书和祈福活动,更有现场130位书法家和少林文化爱好者同抄经卷,龙天欢喜,盛况空前。永信法师主法启动仪式,并致词说:"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祖庭,少林文化家喻户晓,但在历史中饱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2)
正本刊讯1月26日,中国佛教协会"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建设生态寺院"宣传海报发布仪式在北京广济寺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巡视员裴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副秘书长常藏法师,以及来自北京广济寺、法源寺、灵光寺等中国佛教协会在京直属寺院的法师、居士近百人参加了活动。副秘书长宏度法师主持了发布仪式。中国佛教协会清远法师在发布仪式上介绍了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吸收传统的井宿主司水事的观念,将"月宿东井"日作为沐浴养生的吉日,并结合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认为"月宿东井"日还是存服月之黄华、天人共浴的日子,有助于得道升仙。这种观念发展至宋代,逐渐被用于祭炼科仪中。法师在祭炼仪式中通过存想身体内和天空中的井宿图景,将井宿的司职运用于为亡魂沐浴和水炼,从而有为亡魂涤荡形骸和改变亡魂生存状态的功效。从道教对井宿的信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以"月宿东井"日沐浴养生,还是在祭炼仪式中存思"月宿东井"图景为亡魂沐浴和炼度,无不体现出道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5.
民间社会权威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民间信仰之仪式专家可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大类,前者以传统儒生为主,同时是民间信仰的总领或组织者;后者则直接是民间信仰仪式的主持人或主祭者。本文试图从固有的研究论著中梳理出民间权威与民间信仰仪式专家的内在关系,重点关注民间信仰三类仪式专家的身份及其神圣性即卡里斯玛的来源,用比较的方法梳理不同仪式专家如礼生、香花和尚、火居道士以及萨满等仪式专家之间的异同,进一步讨论他们与民间社会权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宗教学研究中的信仰与仪式密切相关,信仰与仪式始终是宗教的两个重要范畴。本文以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信仰与仪式为中心,来探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比较分析原始宗教与神学宗教相互融摄的文化意义。认为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承的道教,是经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是双向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神、祖先和鬼)、仪式(家祭、庙祭、墓祭、公共节庆、人生礼仪、占验术)和象征(神系的象征、地理情景的象征、文字象征、自然物象征)三大体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  相似文献   

18.
苗族民间信仰历史悠久,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特征明显。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杀猪相关法事是东部方言区苗族举办的最普遍的家庭祭祖仪式。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杀猪仪式分为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阶段;整个仪式过程体现出苗族祭司巴岱雄的"中心"地位以及东部方言区苗族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出苗族成员追求社区和谐的心理素质。对东部方言区苗族杀猪还愿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苗族传统社会及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8月25日上午,"南山情——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南海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三亚南山寺隆重举行。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省政协书画院名誉院长陈成,海南省委统战部部长、海南省政协书画院院长王应际,中国书协副主席、海南省书协主席吴东民,省政协书画院执行副院长李福顺,三亚市政协主席赵普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三亚南山寺方丈印顺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正慈法师,副秘书长宗家顺,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扬州市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