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明 《中国宗教》2018,(12):70-71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青花瓷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明代青花瓷,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青花瓷由最初的"外销瓷"逐渐扩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内销瓷";从最初汲取海外文化因素,交汇融合,到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成中国瓷器的新品类,正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青花瓷器在审美上体现庄重崇高、清新雅致,是我国瓷器制造史上的典型类别。  相似文献   

2.
<正>明代中后期,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发起的经堂教育、以儒诠经等运动,促进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会通,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经验。一唐宋时期,来华蕃客及后裔除少部分在官学接受教育外,其余多在专为蕃客设立的教育机构“蕃学”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不仅是宗教工作者、宗教社团的历史使命,对宗教研究工作者而言,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以明清时期的汉文伊斯兰著述为例,探究它在中国化进程中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源于七世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经五代、北宋时期传入我国新疆。从最初的教育与宗教交融,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逐渐实现了教育与宗教的分离。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新疆场域中,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抵御与防范宗教向学校渗透,清醒客观地认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历史必然趋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称其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美妙的幻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宗教特色,描述了阿拉伯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生活、风尚、习俗和宗教信仰。蕴含其间的丰富美学思想,是人们打开通往伊斯兰文化宝库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8.
自20世纪下半叶起,非政府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治理,其迅速发展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以民族国家为根基国际体系,使得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基于宗教信仰的各类宗教非政府组织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本文以从事人道主义救助的伊斯兰宗教非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伊斯兰国际救援组织在华活动的基本情况,总结其主要特征及其对我国现阶段国内宗教工作和对外宗教交往的启示,对创建新丝绸之路提供若干学理与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的西方文明其实就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加上基督教。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有着不解之缘。伊斯兰教是一种宽容的宗教,也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明。中世纪,希腊的欧几米德几何学、托勒密天  相似文献   

10.
宗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伊斯兰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属于上层建筑,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宗教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北典型的回族聚居区为例,分析了聚居区内单一教坊和多教坊之间的互动网络;以聚居区为核心形成的跨区域的回族经堂教育网络;以及跨区域宗教仪式互动网络和组织网络,并对这些网络体系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宗教文化学观点看,观念形态的宗教信仰体系总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为基础架构,离开特定的文化方式,宗教信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此,宗教文化学尤为重视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方位、作用,以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排拒。这类研究对理解人类宗教现象的复杂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伴生问题随着人们对人文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而显现出来。尽管多种风格混搭下的城市建筑让人们感到目不暇接,西式的住宅小区以及相应的景观使人们不用迈出国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但是这些建筑的背后却空空如也,当新鲜感消失后,望向自己熟悉的城市,既感受不到地域的归属感,也找不到文化的认同感,曾经那一缕淡淡的乡愁也在高度流程化的城市中迷失了。文章通过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以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居民社区景观设计的方式延续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打破千城一面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要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就必须要理清与伊斯兰教发展相关的各个因素:一是经济因素,二是教育因素,三是管理因素。这样才能对伊斯兰教的整体有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明,其政治、宗教、经济、文化错综复杂,建筑作为物质实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印度早期的建筑受宗教影响,它的发展不同于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在印度北部生根发芽后,在后几个世纪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伊斯兰艺术在摧毁印度本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设计手法以及城市建造布局的新理念,与印度传统建筑兼容共生,在印度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文章通过对印度传统建筑概况的分析,结合伊斯兰艺术传入印度的过程前因后果,以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城堡为例,解析伊斯兰艺术与印度传统建筑能够兼容共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自唐宋之际传入华夏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本文以时人用儒家之"天"来理解伊斯兰教的"真主"信仰这一范畴为例,分析了二者在本体论、认识论上有所不同之外,认为二者在"最高的存在"上是一致的。正是这种教内外人士都接受的认知、表达、接受方式,就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契合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代版画在技术上是伴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开始出现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版画将"黑白"两种色彩语言的哲学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简洁纯粹而又变化无穷,质朴自然而又和谐圆融。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宗教。伊斯兰伦理文化为伊斯兰教适应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适应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伊斯兰文化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伊斯兰文化,是一种传播文明的文化。公元7世纪,伊斯兰文化的诞生,将阿拉伯世界从奴隶社会带入了文明社会。伊斯兰文化,是一种推动文明的文化。中世纪,伊斯兰文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是少数民族当权统治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秩序比较复杂而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儒生的社会地位甚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和威胁,而得到政治庇护的全真教不仅大量接纳儒生加入到全真教以保全其性命,同时还担当起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儒家和全真教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之中。在忽必烈的支持和重用下,儒生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全真教代替儒家拥有文化传播权的现实以及不事生产等都引起了儒生的批评,二者关系开始交恶。本文以儒家和当时新兴道教全真教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学的视野揭示作为他者的汉文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