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旭峰 《美与时代》2014,(3):140-140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戏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营造情感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了的音乐,同时也是区别一个剧种与另一剧种的重要的标志。这种戏曲音乐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作为打通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跨媒介史学研究,戏曲图像研究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戏曲图像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兴热门课题,对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艺术学科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以"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梳理国内当前戏曲图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以期能够对戏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系统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传统戏曲中的花脸,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蔚为大观的脸谱,是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独特创造,它为戏曲艺术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多少年来,它的魅力经久不衰,引起了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脸谱,作为戏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作为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剧情、角色表演、人物服饰等有机组成了一部戏剧。同时脸谱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与品味价值。脸谱图形和色彩的使用与安排,不仅仅只是点缀与美化,它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的职能等等,都有着深刻的寓意与表现。所以,我  相似文献   

4.
脆弱性:科学技术伦理学的一项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保护脆弱者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个特点.孔子说:在"大同"社会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子路问孔子:"愿问子之志",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3]儒家对于脆弱者义务的承诺蕴含在儒家关于"仁"的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戏曲艺术形成较晚。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戏曲则被视为是旁门小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不受文人们的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另外,我国的戏曲艺术是包含有歌舞、音乐、科...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派戏剧在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下,显示出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美学品格.其实,"现实主义戏剧与现代主义戏剧都具有现代性.它们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资产阶级社会生活方式都有反思和批判,差别主要在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上."[1]我们可以把现代派戏剧的美学特征归结为视角内倾、情节淡化、情境怪诞和审美救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上海京剧院创作的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改编自小说《红岩》,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中国戏曲在现代环境中,不得不面临着与多种娱乐竞争,中国戏曲现代化势在必行。近代以来,已经有大批的戏曲研究者在不断地探索戏曲如何进行现代化变革,随后催生出了"现代戏"。《浴火黎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选题上都有许多的创新,戏曲与话剧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将两种舞台艺术的特性同时体现出来,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以德性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1]现代西方德性伦理学进而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欣欣向荣、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性"一词始见于<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程颐提出"德性之知",将德性看做是人的内在自我认识.王夫之则将德性较为明确地界定为:"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又说:"好善恶恶,德性也."德性即好善恶恶之性.可见,中外思想家对德性有相近的看法.概而言之,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使其实践活动完美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德性伦理就是以个体或共同体品质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的伦理道德体系.它从人的生活实践的内在性、整体性、超越性出发,真正实现了人对自我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9.
张庚等学者在中国传统审美语境里,把戏曲的特质、本体归纳为"剧诗""程式"。董健等学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语境里以西方戏剧为参照系,认为现代戏曲必须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性,以现代文学精神和情节整一性为标志来改造戏曲。针对戏曲的生产体制和当下生存环境,应当保护戏曲"乐"的特质,避免戏曲媚俗、庙堂化的一面,让戏曲回归民间,才能保护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界常以"音乐"、"乐曲"等概念来解释先秦文献中的"乐",这是有局限性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除去借助"乐曲"之演奏来影响受众之听觉外,"乐"更通过舞台表演对受众之视听感官产生协同作用,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德性人格,从而达至"成教"的目的。这种"以‘戏’解‘乐’"的理解方式在诠释相关文献时更具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在"以‘戏’解‘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乐’中之‘音’"、"‘戏’中之‘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绝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关系的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思想观念发展的历史上,有一次极重大的事件,天、地得以隔绝,人、神得以分离,谓之"绝地天通".<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1]按照传统的说法,"绝地天通"乃是尧舜的伟大业绩,人心得以矫正,礼制得以建立.如蔡沈说:"当三苗昏虐,民之得罪者莫知其端,无所控诉,相与听于神,祭非其鬼,天地人神之典杂揉渎乱,此妖诞之所以兴,人心之所以不正也.在舜当务之急,莫先于正人心.首命重、黎,修明祀典;天子然后祭天地,诸侯然后祭山川;高卑上下,各有分限."[2]因此,"绝地天通"从来都是被作为正面事件、圣人的丰功伟绩来歌颂的.  相似文献   

12.
用"情感说"来诠释歌唱的起源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1]亦即,人类先学会了说话,用于日常生活的基本沟通.因仅仅用叙述式的语言来艺术性地宣泄人类更高级、更深厚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尽人意,故而从简单的述说,升华到了歌唱.甚至有研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歌唱要比语言文字出现得早.事实上,原始的歌唱就是有韵律化的口头语言,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歌唱与口头语言才分离开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门类.声乐也由民间艺人的街头咏唱发展成为一门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学科.  相似文献   

13.
一、沿革之路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戏曲脱胎于原始的劳动戏舞,而西方戏剧起源则追溯到希腊悲剧.它们在发展中各自都分化出了纷繁的流派.中国戏曲最早隐现在先秦、形成在中唐,在宋金元时期逐步成熟,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目连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剧目,因此通常都被视为"戏曲的鼻祖"。目连戏得名于它专演的内容是"目连救母"。这本来是一个佛教故事,源自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讲述了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冥间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佛经的记载中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唐、五代时期,各种变文(唐代的说唱体文学作品)对这个故事加以改编、加工,故事的情节也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6.
印度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表演艺术能力的民族。自古以来其歌舞和戏剧艺术就极为发达,至今不辍。公元1-5世纪,梵语戏剧即兴盛于印度。并随着当时正向东方强劲传播的佛教文化的一路东来,给中国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发展成分和发展契机。在与东土的实用艺术杂糅与融合之后,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唐代寺院里的俗讲。俗讲直接哺育了后来的中国戏曲,给其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把中国戏曲称为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为中国国粹,的确是符合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定义,但与西方戏剧理论体系比较而言,中国戏曲的反戏剧性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明清传奇戏.传奇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在时空环境营造上,都有着与戏剧不相符的自我特色,虽不如西方话剧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有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研究明清传奇的反戏剧性,不仅能够加深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了解,更能把传奇戏中的特色元素运用于话剧中.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生活在具有浓郁民间戏曲传统的环境下,自小就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他所喜爱的“余姚腔”,属于民间杂剧的一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性格中的庶民化成分。他不仅把吟诗歌舞作为讲学论道、吸引众人入门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将其作为调节情绪、排解郁闷的主要方式。后来他从道学家的立场出发,单纯地把音乐戏曲当作教化的工具,加剧了音乐戏曲艺术的泛政治伦理化倾向,从而脱离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覃莉 《美与时代》2005,(11):79-8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舞台美术的虚实结合,时间、空间的随意和假定,乃至戏曲艺术融戏剧、音乐、舞蹈为一炉的民族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都可追溯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戏曲中的写意性从表面上看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实质是在传统美学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考证戏曲的写意性必须先考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写意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