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明 《佛教文化》1995,(2):22-24
前面讲过如来禅的四禅八定的初禅,有人提出如何实修的问题。这就是我现在要讲的“数息观”。“数息观”与“不净观”为佛法修定的“二甘露门”。出家人宜偏重于修“不净观”,在家人则宜偏重于修“数息观”。本来“数息”是“六妙门”中“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六个修息妙门之一,而且是首要之一,它既有显教的修法——显教六妙门,  相似文献   

2.
乌多拉 《宗教学研究》2007,11(1):187-189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南传禅法的深入体会,结合巴利文《大念住经》的相关内容,分五步详细介绍了南传佛教观呼吸法的内容、方法、次第与注意事项等,对安那般那的修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入禅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寄语   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章》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定”是梵文“三昧”,意为“定”,谓心不散乱。禅定是“禅”“定”的合称,是通过精神集中,观想修习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活动,是六度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入禅定@理诤 @后素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 第二,观鼻端白。(视鼻端白)这是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1995,(5):19-21
现在来谈谈什么是祖师禅 禅定视其研究的立场和角度而有各种分类,祖师禅也是如此。什么是祖师禅呢?我是就禅定法门自身性质而讲禅定分类,也就是就祖师禅自身性质而来浅谈祖师禅的。 前面已经说过,就禅法自身性质而言,禅定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修人自体。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能修者人,人为息色心之一体,所修者人,亦为息色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  相似文献   

6.
<正>“禅定”是汉传佛教的一个惯用词,由梵文禅那(Dhyana)的略称“禅”与梵文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复合而成。在佛教中,“禅”是“在寂静中审虑”的意思,“定”则是指通过锻炼达到的持续专注而不散乱之心境。在现代语境中,“禅定”一词则泛指各种通过练习专注达致心不散乱的方法。禅定虽非佛教独有,实乃佛教所长。最近几十年来,佛教禅定在学术界的热度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7.
禅定与神通     
释昭慧  柯春玉 《法音》2002,(6):18-23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禅定与神通”。说到禅定,许多原理是显密相通的;而特殊的法门,也很难用这么短的时间介绍出来,所以,以下只把这个题目作一个纲要性的介绍。禅定的原理首先讲禅定的原理。在佛经里,曾将禅定用“心一境性”来形容,所谓心一境性,就是把心约束在一处一境。一般人做事心猿意马,心力分散,因此把无穷大的潜力埋没掉了。禅定的功能,就是要把无穷大的潜力开发出来;开发潜力,则一定要先对治散乱心,不让它东攀西缘。所以禅定不是一起步就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把所想的集结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时候就能达到所谓“制心一…  相似文献   

8.
吴明 《佛教文化》1996,(3):26-29
近日为大众讲《七佛药师本愿功德经》,讲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第十一大愿时,讲到了佛法上对“食”问题的看法和修法,认为药师针对人们饮食、呼吸、睡眠三大生活要素而阐述了色法、息法,心法的法门,教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修药师定。大家很受法益,要我公之于众、我就把讲稿修整了。下,以飨读者。《药师经》原又如卜:“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C称念,我当先与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复以法味,个住安乐,乃至菩提。”这个愿很重要.很大。你看,药师佛发愿,来世我成佛之浚,假…  相似文献   

9.
再说祖师禅 ——从识认论上来看禅宗的 “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百非”乃佛法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缘起性空、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的四句。四句之说有十种之多,百非则指百种否定。四句百非都是基于一切判断与议论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  相似文献   

10.
“所指”还是“意谓”?——关于弗雷格的“Bedeutung”的解释王路弗雷格使用的“意谓”(Bedeutung)一词,英文最初的译法有“denotation”和“nominatum”。自从1952年吉奇和布莱克的英译本《弗雷格哲学著作选译》问世以来,...  相似文献   

11.
菩提寺位于河南省镇平县城东北12公里的杏花山麓(今老庄镇寺庄村),前临兰溪河,背依杏花山,山上广植杏树,山脚遍载桃梨,每逢阳春三月,桃梨杏花,争艳竟放,香溢数里,暮春花谢之时,落英缤纷,山上山下如铺锦秀,有“杏花铺锦”、“杏花烟雨”之美称,是河南省八大名胜之一。菩提系梵语“bodhi”的音译,意谓“正觉”,佛教指觉悟的境界,相传古时一位高僧在此坐化修成正果。今寺前有菩提树和菩提崖,松竹掩映之中有悬崖古洞—菩提成道之处,即为这位高僧之遗迹。洞旁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许多高大稀有的菩提树,每年春末开花,秋后结果,其果壮如樱桃,…  相似文献   

12.
平等     
理诤 《佛教文化》2011,(4):115-115
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  相似文献   

13.
法印论     
佛法心髓,就教下言,总摄于佛法印;就宗下言,总摄于佛心印.印,梵语曰穆德罗(Mudra),义为印玺、标志.法印,即佛教正法的标志,为鉴别是否佛说的衡准,乃佛法与外道法的根本区别点.言印者,喻此法如印玺,真实决定,不容移改,不可能被驳倒、证伪.又印者印定义,佛法印意谓法王佛陀印证确定的佛法正旨.《大智度论》卷22云:"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安世高 《法音》2004,(8):1-1
佛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  相似文献   

15.
吴明 《佛教文化》1996,(2):25-27
上面几期禅定漫谈中,我们概略地讲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也就是由凡夫的禅而说到圣道的禅,又由小乘的禅而说到大乘的禅,又由渐教的禅而说到领教的禅。总之,就是由如来禅说到了祖师禅,愈说愈高,似乎已到极点。但是这些都只是显教的禅,现在要进一步说说密教的禅,也就是秘密禅。学密教的禅,一定要有学显教禅的基础,或者说要有显教禅的基本功,否则就难以“由显入密”。佛法是讲显密圆融的,但圆融不碍差别,修持还得有次第,才能如理如量。大家都知道,圆融显密,本不应分冷显密高下的,因为佛法是圆满具足的。但在修持过程中,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因明即佛家逻辑,是公元第四至六世纪中由印度瑜伽行学派弥勒、无着、世亲、陈那、法称等论师,在尼也耶派十六范畴中有关逻辑思想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梵语称为“醯都”(Hetu),含有理由、原因、知识的意思。“明”梵语称为“费陀”(Vidya),在汉语意译为“学”。所以“因明”就是有关于因的学问。“因”的狭义的解释,当指五分(宗、因、喻、合、  相似文献   

17.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18.
自中唐开始,禅宗思想逐渐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思维修”。禅宗的“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它的“顿悟说”,主张直觉式顿悟思维方式,沟通了中国古代艺术家整体性思维模式,对意境论、妙悟论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总之,禅宗促进了中国文人画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发了文人画艺术家的个性天地,使他们摆脱了承命之作的羁绊,达到精神与创作自由。由于禅宗的超然特性,容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经”是梵语修多罗之意译,即佛所说的教法;“塔”是梵语窣堵波之讹略,即埋佛骨之塚。经和塔是两回事,那末又怎能联系在一起呢?原来佛教界为了便于保存经典以利宏法事业,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法难之后,吸取了教训,就采用秘密收藏或刻之石塔、石幢等一系列护法措施。秘密收藏,一是将经文刻在石板面上储于石  相似文献   

20.
对意义和意谓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一篇论文(《论意义和意谓》)中首先只对专名(或者,如果人们愿意,单称的名)区别了意义和意谓。对概念词同样也可以做出这种区别。这样可能很容易产生含混,因为人们混淆了概念和对象的划分与意义和意谓的区别,致使意义与概念融合起来,意谓和对象融合起来。原则上说,相应每个概念词或专名都有我所使用的那样的意义和意谓。在虚构中,语词当然只有意义,但是在科学中和任何我们探讨真这一问题的地方,我们都不会满足于意义,而是把意谓与专名和概念词结合起来;比如当我们由于疏忽而没有这样做时,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能够很容易破坏我们的思考。一个专名的意谓就是它表示的或称谓的那个对象。一个概念词意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