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普遍持有正义与慈善的四种区分:一是正义的义务是消极义务,而慈善的义务是积极义务;二是正义的义务是可以强制的,而慈善的义务是不可以强制的;三是正义的义务是完善的义务,而慈善的义务是不完善的义务;四是正义是一个权利问题,而慈善则不是.这四种区分实质上似是而非.要想完整地把握正义与慈善,我们就必须对道德生活有一种整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群主义的正义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可以为我们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可以在尊重个人合法权利、培养公民美德、弘扬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邓红梅 《学海》2005,(2):169-175
法律正义,是指体现在实在法的原则和规范中以及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正义,是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总和.罗尔斯的四个阶段说揭示了社会正义原则向法律实质正义的转化过程,这个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正义标准向法律正义的转化.法律正义不是介于法和正义两者之间"第三种规范",它既在法律之内,又在道德(正义)之中.法律正义的结构体系问题旨在探讨法律正义的内在结构即分类、相互关系和具体内容等问题.通过对法律正义的结构体系的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将对法律正义形成一个更全面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自由主义关于正义和人权的讨论中,“人性”(humanity)是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核心要素.然而,正义的问题总是同“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密切相关,而且大部分理论家在思考或建构正义原则时,正是由于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强调导致了他们对正义社会的设想分殊各异.罗尔斯在提到密尔的理论时批评到,密尔的正义原则是建立在人性的某种“统合性”理解之上的,而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不能够作为正义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批判正义”与人的自由和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是一种"批判正义".这种"批判正义"大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批判蒲鲁东(主义)、杜林等人"永恒正义"理念,确立正义理解的生产方式基础;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权理念,确立人权范畴的"过渡正义"性质;三,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私有制度结构的非正义制度安排,确立未来正义社会的根本实现原则--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要摒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下的狭隘的、片面的正义观念,确立一个每个人得以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自身与个性发展的正义社会.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正义"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有损害都有人负责与不让任何一个人成为脆弱者是损害正义的两大原则。在这两大原则下,损害正义对个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所有由我造成的损害,我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对其承担完全责任;第二,所有非由我造成的损害,如果它导致被损害者成了脆弱者,我也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根据社会的某种责任分配原则对其承担剩余责任。剩余责任的分配是实现损害正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规范原则与事实的关系是一个更具元伦理学性质的基础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规范原则是以人的本质和人的处境的事实为根据的。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段话——正义观念必须由我们的生活条件来证明其正当性,这一点我们可能了解,也可能  相似文献   

9.
贫穷可以培养人们的一种精神,一种勤俭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贫穷可以增加人们对弱者和底层人的了解、同情和体恤。贫穷的人还往往可以通过自己贫寒的生活经历和现状看到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便能够明确地区分什么是正义和非正义,便能够主持公道。贫穷也是一种压力,能够激发起人们摆脱低贱地位和艰难处境的志向。贫穷的经历大多与苦难的经历紧密相关,这样的经历可以使有着这种经历的人比享用荣华富贵经历的人更能感触生活,看破世俗,挖掘人生的真谛;贫穷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自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要阐明的问题是:柏拉图和孔子二人是如何看待"虔诚"("孝")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他们各自对这种冲突与矛盾又是如何作答的?以及"虔诚"("孝")的审美特征在两人的观点中各自起到了何种作用?从而进一步阐明伦理学与美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而可以得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即:伦理价值是完全可以与审美价值分离的.从论述方法上,笔者分别审视柏拉图和孔子关于"虔诚"("孝")的观点,然后对二者审视的结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代社会理论和实践中,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发展伦理学的角度看,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如何发展"的本体论视野要和"为什么发展"的价值论视野争取充分结合起来;二是发展中要尊重主体性,警惕对物的依赖和资本的控制;三是发展的宗旨是追求公平,因此要重视代际正义和代内正义。在发展伦理学的研究中,这些问题极具理论价值;在发展实践中,对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一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一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一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论制度安排的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对我们的一切活动 ,既是基础、保证 ,又是规范、制约 ,还是赏罚、导向。这决定着我们可以在多大的空间里、向什么方向和方位去作为 ;并在付出自己的作为之后 ,应该、可以、事实上得到的是什么、有多少。因此 ,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 ;制度安排是正义的还是不正义的 ,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约翰·罗尔斯而言,正义观念的实践功能指的是它能否得到民主社会公民的一致认可,从而帮助他们在正义问题上达成共识.为了实现正义观念的实践功能,他的方法是诉诸一种抽象的组织化的理念,为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中互相冲突的理念和原则赋予融贯性.罗尔斯所提出的这一共识的基础,即一种正义观念,能否在现实中得到公民的认可,关键在于一种为了融贯性而做出的理论重构,相对于我们对正义的日常理解如何能够具有权威性,而罗尔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回避.这表明,为了说明政治哲学如何能够解决我们的实践分歧,我们仍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6.
提高劳动报酬是一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复杂正义问题.劳资关系的交换正义是否"合乎公平的正义"是一个充满现实纠结的社会问题.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一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的大劳动报酬现.一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的再生产需求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的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一个和谐共融的行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论税收正义     
税收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存在.在我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关于税收德性的认识,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税收幻觉"之中,即认为税收是善的.与之不同,西方民众和学者对税收德性的界定却是:即便税收不是一种纯粹之恶,最多也只能是一种必要之恶.二者争论的焦点不是"税本恶"还是"税本善"的问题,而是税收正义能否实现的问题.纯粹之恶论者认为,既然税收本身是不公正的,我们显然无法将一种"罪恶之税"修正为"正义之税",因而税收正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必要之恶论者虽然也认为税是一种恶,但坚持税收正义并不是不可能的,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来校正税收之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是人的一生无法逃避的命运,因此社会性和共同体是每个人的必然的基础本体,正义理论必须处理这个问题。麦金太尔把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作为正义的起点,提出"正义的慷慨"的正义理论,这是他原先的社群主义和德性正义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关于正义的新论域和新议题。在此基础上,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家也越来越关注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问题。森和纳斯鲍姆关注那些具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并进而提出能力进路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人们往往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是按照康德—罗尔斯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正义理论的。而黑格尔法哲学所关注的是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承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正义理论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今天,我们在建构正义制度的时候,也要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