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训练记忆     
科学家按不同种类把记忆分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中期记忆几类。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断直至最小的细节人们都能记得很清楚;你问自己亲近的人,父母、爷爷和奶奶,他们会对你谈起几十年前的一些起事;童年时强记的乘法口诀永远留在记忆中。这就是长期记忆.你看了一部电影,读了一本书,但是过了很短一段时间,你就会把这部电影、这本书的内容志得一于二净.人家介绍你同某人认识,而你在重新和他见面时,却怎么也记不起他的名字。这是短期记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次重复需要记住的东西。如“严寒和太阳——天气晴朗”……但是更好、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宁波市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唐代被毁,后重修并赐名保国寺。保国寺是江南最早的木构架建筑,并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结构遗存。为后世的复原研究以及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可是在现代技术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虚拟现实行业在全球迅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工业、旅游、城市规划、军事仿真、展览展示等领域,然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法保存下来对保国寺的参考资料并不全面。这使得我们有必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建筑动画技术来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保存文物资料。三维虚拟数字化技术的复原以及运用镜头方向的运动形成一整套动画的研究形式,必然会成为建筑动画需要创新的一个学术目标。通过三维虚拟技术来表现保国寺并且制作出一部相关的古建建筑动画短片,通过动画制作效果,可以使人们对保国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及对保国寺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三维虚拟技术更好地表现古建筑,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更加完好地保存古建筑,使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技术来参观和欣赏古建筑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心理理论"这四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字面意思来看,心理理论只是将"心理"和"理论"组合在一起,这就很容易让大家认为它是指代心理学概念中的所有理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心理理论是一种能力。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吗?""他这样做合适吗?"心理理论虽然不是读心术,但  相似文献   

4.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人们经常爱引用,这是为什么?因为理论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涩、坚硬,她似乎孤高冷傲地站在那里,冷冰冰地俯视着生活,而对人们没有任何益处.然而,当理论一旦回归生活、拥抱生活时,她就会立即变得温暖而亲切,其力量和作用也迅速彰显出来.这是我在读<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一书时的强烈感受.现在以该书的第二章,即秦汉部分为例,谈一点个人的体会.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基本确立、成型的时期,在中国伦理发展史上其地位极为重要.作者在论述"三纲五常"这个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时,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以丰富的史料分析了它的形成、内容、性质、影响等问题.就说孝吧,汉代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5.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满眼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负面,往往会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我们不妨想想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学会辩证地思考,把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节制欲望,化解压力;善于以理性平和之心对待分歧。这是一种人格的历练,思想境界的提升。发现美的眼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你开启。  相似文献   

7.
张康之  张乾友 《学海》2008,1(1):73-81
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沈利华 《学海》2007,(6):125-129
国民的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深层的内核,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福"、"禄"、"寿"三星,恰好可以作为国民价值取向的三种表征,至今仍深刻地影响规范着国民的思想行为.在分析和总结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既符合我国传统,又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意义的价值体系,谋求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的相对统一,这正是目前我国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总编:你好!我是一名大学生,很荣幸能看到你编的《心理世界》。但遗憾的是我却得不到这本书,我跑遍了我们这里的杂志摊,就是看不见这本书,只能去学校的图书馆看,所以我的购买方式是无。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我们这个地方发行。我觉得这本书很好,我第一次读了这本书以后,就被它给迷住了,每天晚上我必须去图书馆与它进行会面,我读了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帮助。我现在每天的心情都非常舒畅,即使遇到不快的事,我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了。我想继续读这本书,因为我的生活已经不能没有它了。这本书里面所写的,都是我们如今生活中所遇到的,它是最切合实际,适…  相似文献   

10.
重新阅读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心理游戏》一书,其中"你的支持系统"再次将我的思绪带回到第一次阅读和游戏时的场景,思考着自己生命中的支持系统."神、父母、妻子女儿"等已成为我支持系统中的不变成员."某某牧师、某某老师、某某同学……"他们在我的成长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的支持系统正像毕淑敏在书中形容的斜拉桥——"如同飞天反弹的丝弦,飘逸清俊,似乎柔弱到随风飘荡,其实内蕴强大的力量,屹立雨雪,抵御风暴,以团结和集体的力量,拉住阔大的桥面."  相似文献   

11.
你属于哪种思维类型?通过这个测验可以使你了解你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对待那些以不同方式处理问题的人虽然思维是不可见的活动,但我们可以意识到它在我们自己的心理中进行。当别人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思维的产物。我们看不到的是人们心理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运转的思维机制。比如两个人都打算买一  相似文献   

12.
走进商场,你可以看到“黄金首饰”专柜;走到街上,你可以看到“专营”首饰的精品店,走在路上,你可以看到金灿灿的项链闪闪发光,宝石戒指光彩照人,黄金耳环播摆不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的改善,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购买金银首饰的人越来越多,佩戴首饰者也是与  相似文献   

13.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禅道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祖道一创立洪州禅系的成功及其"平常心是道"这一禅学理念的形成与广泛传播,标志着禅学中国化的完成."平常心是道"在本质上是一种随缘任运,顺乎自然的禅道自然观."触类是道"是马祖突出生活意味的生活禅之理论基石.禅悟直觉与平常心的内在关联是悟道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进行.从心性本体论的"自性"高度看,平常心的另一内核在于它所具有的真实价值;"立处即真",使"平常心是道"的禅道自然观开启了洪州禅系更富创意而自由,更加活泼而自然的宗风.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保合太和"说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是由张载发端的.太和"中涵"两体或万物是张载"太和"论的重要内容,由此构成的整体气运动,"时措"而"时成",始终条理的相互呼应."仇必和而解"的命题亦可以在此前提下得到恰当解释."太和"在王夫之发展为宋明理学诸宇宙本原概念的统一体,超越了张载对"太和"概念内涵的规定."太和"意味无处无时不和."一物两体"说在张载主要是一种思维方法,王夫之却经由此方法进一步去追溯实体.张载的"不有两则无一"与王夫之所注的"非有一则无两",体现了双方重两与重一的思想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曾经我「们是一叶浮萍在急流中随波飘荡主啊你敞开博大的胸怀让我们扎根在你的心房曾经我,们是一株蔓藤生活在只有黑暗的地方主啊你却甘作嶙峋的篱笆支撑着我们去感受阳光曾经我们是失巢的孤雁展着稚翼在海空徘徊主啊你让我们成了归鸿恩典漫及弯苍曾经我们是小小的莹火虫无法照亮前行的方向主啊你用柔和的声音为我们导航让我们进入那属我心灵净地的教堂曾经我们的心灵流失在荒野无法适从那份冷清和凄凉主啊踏着你殷红的足迹许多迷失的羊儿回到这片菌茵草场曾经我们在传福音的路上困难重重··一曾经我们在十字架前潜然泪下……就这样我们从…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希望在生活美学里,"美"不再虚无缥缈,不再只是学者专家口中的一些理论,我们希望"美"能够踏踏实实在我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西方人常常讲"景观",就是说你的住家有没有风景。当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个空间,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条漂亮的街道,行道树绿油油的,便叫作"景观"。大家可以来检查自己的住家,看看从窗口望见的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刚从欧洲回来,有个好朋友将台北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将"诚"理解为"真诚无欺"、"诚实无妄".它包含着"仁、义、礼、智、信"这样几种伦理要求.但是,这种五常要求(仁义礼智信)在古代中国却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道德规范而被社会所要求的,它本身还具有沟通天、人,贯通天道、人道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诚"这一伦理概念的本体论化过程自先秦始,而至宋代完成,并由此确立了历史上道德主义的无上权威.  相似文献   

18.
欣歌 《天风》2007,(23):42-43
"当我们将自己奉献给基督时,别人会认为我们好像舍弃了许多,但生命真正意义在于‘舍弃’而非‘索取’。这是生命原则,神要我们与更多的人分享真理,若你的爱不设限,你就能比以前更有爱心,去爱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9.
"社区卒中单元"是以社区医疗机构为支撑,以患者家庭为中心,以此二者双向互动为轴线,以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社区卒中单元"与通常意义上的"医院卒中单元"不同.在这一模式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自助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纪明明 《美与时代》2005,(11):46-47
"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说:"听之不闻名日希."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无声之乐,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与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4′3″>是20世纪美国先锋派音乐中心人物约翰·凯奇的一部重要作品,颇符合"大音希声"的境界."大音希声"与<4′33″>似乎是有着一种相同的艺术美学构思,但从哲理内涵的角度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