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信仰生活的层次分析来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能性。不确定性的消减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形式,信仰则是达致真理掌握、价值确定、生活有序和群体秩序化的基本途径。信仰生活包含核心和边缘层次,其中核心层次与不确定性消减密切相关,在此层次上不同宗教很难对话。而边缘层次则为宗教对话留下空间,这在当前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应用。由于与不确定性消减相关联的信仰绝对性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宗教宽容之间的紧张,宗教对话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深刻的阻碍也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贸组织后,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与之交往和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如果从宗教问题的层面来看,这个外部世界是一个拥有61亿人口,信仰宗教的人数达50多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宗教信仰者的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4.
宗教势力的发展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的社会现象。世界上80%的人信仰宗教,中国13亿人口中就有1亿多宗教信仰者。调查数据表明,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宗教组织和90%的信教群众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地区,宗教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着影响,甚至已经影响和干扰农  相似文献   

5.
需要信仰而又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内在规定性。在数千年的信仰发展史上,人类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信仰形式。宗教是信仰存在的最主要形式,但信仰绝非宗教所独有,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宗教的科学信仰形式。我们必须以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在理论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中努力践行,不断把信仰的力量转化为持续推动人类趋向更高境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6.
《福建宗教》2002,(4):20-21
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2)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3)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没有宗教。宗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宗教,只是他们信奉的宗教的种类不同。由于宗教普遍存在,有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说,信仰宗教出自人类的天性,和人的本能一样,只要有人类,就有宗教。这种看法没有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8.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宗教对人类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宗教社会功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我们要充分发挥宗教的社会控制、社会整合、心理调节、文化交往功能的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宗教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宗教具有有神论的世界观、群众性的信仰和文化内容的本质特征,具有自身起源、演化及其消亡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双重性的社会作用;宗教在新中国将长期存在,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宗教应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必须要改革与新中国不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的原则,也要明确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才是宗教最深刻的本质和秘密所在。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宗教与文学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许多活动离不开文学.需要利用文学作为表现形式。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宗教在历史上也起过阻碍文学发展的作用。文学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但文学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像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文学同宗教的对立与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2,(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宗教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10年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宗教工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得到有力保障,信教公民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各地恢复或新建了一大批宗教活动场所,目前全国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总数已达到14万处,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三教及形式丰富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构成了传统社会民众信仰生活的基本事实。相对于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而言,儒、释、道无疑是居于正统、主导和强势的地位,尤其是在儒家伦理教化的背景之下,正统所具有的强大的辐射力和涵摄力,使得宗教信仰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属于政治的,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教所具有的独特生存氛围。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民间教派要获得发展的空间,批判、模仿与价值认同是他们所必然采取的方式。批判是起点,模仿是基础,而价值认同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保证,由此,民间教派与正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义 《世界宗教文化》2012,(2):23-29,114
宗教与全球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标志在于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的提出及世界宗教和精神领袖千禧年和平高峰会议。其中,由前世界银行行长及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联合发起的世界信仰发展对话,即为推动类似目标的一个重要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于人。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伦理和价值的支撑。文化应该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参与并影响全球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宗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强,文化和精神的维度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模式也将对世界论坛的讨论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虽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但由于它不完全具备宗教的基本要素,因此,按正统说法它不属于宗教。尽管如此,民间信仰在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宗教。它不仅渗入到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民间信仰对宗教神灵信仰、仪式、组织、教义四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它对中国宗教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宗教伦理有世俗性和超越性两方面。宗教伦理的世俗性,是宗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使人有序安定地生活在人世间,能够信仰宗教和实践宗教的基础;宗教伦理的超越性,是宗教倡导信仰者要超越自我而与神的规范、教诲相联系,超越人的现实性而与神的永恒性相联系,超越现实世界而与神的彼岸世界相联系。世俗性和超越性是宗教伦理作用于信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新兴宗教现象的思考——兼谈新兴宗教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传统历史文化的现象之一。几千年来,宗教一直在世界历史舞台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很多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直到现在,仍然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与之伴随而生的新兴宗教现象,则是世界宗教历史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探讨。本文对当代新兴宗教现象做一些学理性的讨论,不确之处,欢迎方家指出。  相似文献   

20.
宗教曾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公益慈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至今还在公益慈善领域继续发挥和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与角色,并以其信仰理念、价值观念和相关的社会训导及服务实践奠定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础。时下中国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上所发挥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及发出的声音虽然还很有限,但宗教在慈善事业上的优势和潜能还很大,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本文拟从当今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宗教对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宗教与慈善的关系,并展望其相互影响和未来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