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自然价值”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 ,马克思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前提上的价值讨论 ,旨在揭露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奥秘 ,表达了鲜明的理论立场 ,这与今天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哲学经济学分析“路径”不同。因此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避免望文生义和实用主义的误读就十分重要了。一先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价值的。第一 ,自然有使用价值 ,但本身并无价值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就使一个物可以对人有用而不必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例如 ,空气、天然草地、处女地等等”(马克思 ,1…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的作者辛德操(Tran Due Thao)是长期居留在法国的越南人,曾著有《现象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一书(1951年出版)。加罗迪在《人的远景》一书中曾分析过他的观点。这篇文章发表在今年二月号的《思想》杂志上。作者选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第四章的第一节,在“欲望”、“生死的斗争’、“主人和奴隶”这三个问题上,分别首先简单介绍了黑格尔的论点,然后作出批判。他认为黑格尔的思想内容几乎网罗着整部世界历史,主要是从客观实在中取得了它的根源,而且分析到最后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隐藏的唯物主义。作者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第四章第一节中,在纯粹的“自我意识”的神秘形式下面,描述了在人类进化的最初阶段,即从动物生活到原始社会再到奴隶制度及其崩溃这个过程中的“自我”的主观性构成的历史。作者指出黑格尔如何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把种种客观的辩证法颠倒过来:一、把动物与共物质环境的关系中由条件反射所形成的欲望颠倒而认为欲望意识是第一性的东西;二、把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互相承认的关系颠倒成为纯粹的自我意识的互相承认;三、把在原始公社中由于生产水平低下而造成的许多部落之间的战争以及原始社会解体时期因酋长垄断集体财产而产生的主人和奴隶的分化颠倒成为怕死的自我意识自甘屈服于勇敢的自我意识的主观过程;四、把不劳而获的的主人和劳而不获的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颠倒成为:主人由于依赖奴隶为生所以反而丧失了白己的自为存在,而奴隶却因在自己所创造的产品中看到了自身,所以在客观上实现了自己的真理性。作者最后指出,黑格尔的这种颠倒是阶级调和论,它不问是谁劳动、是谁享受而把劳动和享受在观念上统一起来,认为主人和奴隶在不同方式上都达到了“思维中的自我意识的自由”。这就与基督教所宜扬的一切人在上帝面前自由、平等一样,旨在使剥削制度永远维持下去。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性的变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年前,《人与社会》杂志以“认同性的形式”为题出了一期专刊。[1]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围绕着文化认同性展开讨论的,但是就其主旨而言是去“批判‘认同性’的形式进而对一个极为不确切的概念提出质疑。”[2]最近,《人类科学》出了一期题为“认同性与身份”的专刊,...  相似文献   

4.
如所周知,在胡适等人的推动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比较一度成为现代中国学界热议的话题。但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一话题却开始很少被人问津而日渐淡出了学人的视域。下面,笔者将重拾这一业已尘封多年的历史性的话题。然而,对它的讨论将不再像当年胡适那样围绕着实用主义与中国古代先秦诸子以来的学说之间来展开,而是从实用主义与中国古老的《周易》思想的关系来切入。  相似文献   

5.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与人类及其意识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长期以来,人们在论证劳动与人类及其意识形成的关系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说,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使动物心理转化为人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而制造工具是在人特有的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的。对这个矛盾,学术界几经讨论,未能妥善解决。 早在解放初,干部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时,就提出过劳动是在人类的手没有形成前就有的,还是在手形成后才有的?先有劳动,还是先有思想等问题(参见《学习》杂志,1949年第1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8.
1 “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可以认为是《黄帝内经》对医学认识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含义可以归结为 4个方面[1] :一是人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 ,和大地上的万物一样 ,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物质即自然界有规律变化的结果。二是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 :(1)无机环境 ,包括天文、气象、地形、土壤、水文 ;(2 )有机环境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3)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环境即社会环境。三是人体和…  相似文献   

9.
实用主义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把“人的活动”这一特殊问题引入了哲学领地,并给予较详细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实证哲学与人的问题研究的结合,使实用主义哲学显示出既重视科学方法,又富于人文精神的风貌。詹姆士指出:“哲学的重心必须改变它的位置,人间事长久以来被上层以太的壮丽抛到阴暗中去了,现在必须恢复它的权利。”①杜威以《人的问题》命名了自己的论文集,在序言中批评很多哲学家不去研究人的现实问题,而忙于构筑思想体系,追求“永恒”的知识,这是  相似文献   

10.
有一些词汇和概念在我国几乎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激烈辩论。本文标题里的几个概念即属此类。当然,要想减缓围绕这些概念展开的争论的尖锐程度,也可以使用意识形态方面较为“中性的”术语,如“个人的”、“个体的”。不过,这种争论当然不在于词汇本身,而在于其涵义。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词典吧。在奥热果夫的《俄语词典》里,可以读到下述关于“个人的”这个形容词(包括它的阳性、中性和复数形式)的涵义:“直接涉及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属于某个人的。”关于“私人的”这个词的阳性、中性和阴性的单数形式的意义则写道:“属于个别人的,而不是属于社会或国家的。”《达里词典》在解释“私人的”一词(包括它的阳性、阴性和中性的单数形式)的涵义时举了一个例子:“私事,其反义词是公事、国事……”奥热果夫讲了该词的涵义“不是”什么,达里讲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一词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经常、普遍地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是很不严格的.从词源上说,“人本主义”这一中文术语的产生与对以下几个西方术语的翻译都有关系:一是“humanism”,这一名词不仅可被译作“人本主义”,也常被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单是这一名词,就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它常被用来指称西方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后来随着这一思潮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一概念在西方代表了一种以关心每个人的权利和幸福等为核心的社会精神.但是这种理解也不足以代表该词的全面社会含义.其次,在哲学史上,对它的理解就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了.例如,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席勒(F.C.S.Schiller,1864—1937)的著作中,“人本主义”(humanism)被当作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代名词,他企图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一切理解都来自人,并与西方历史上一切形式的认知主义哲学,包括柏拉图、休漠及其它唯心论哲学截然相区分.而在萨特那里,“人本主义”(humanism)又有了与之迥然不同的崭新含义.在萨特看来,人本主义就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把人当作目的来追求,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善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即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世纪前,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名文章,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命题。后来,人们普遍承认,“劳动说”解决了古猿向人转变的机制问题。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不断有人提出:现代科学否定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的命题没有说明古猿向人的转变。事实果真如此吗?否。事实是“劳动创造人”的学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科学洗礼,它得到了深化,却并没有被证伪。我们的确…  相似文献   

13.
1 近年来,尽管人们纷纷运用“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但却不可回避地面临许多尚未解决或难以克服的难题。这里仅提及一二。困境之一:队伍的混杂检阅一下业已集合于“实践唯物主义”旗帜之下的队伍,就会发现,这里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哲学立场,其中至少包括三种相去甚远的哲学构想。一些人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同义语”,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它的根本理论前提仍是“物质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第16、13、26页)。而在另一端,有些(并非所有)“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把“实践本体论”归结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上第35页)。介乎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或许是典型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一方面保留“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劳动实践的基础地位;一方面肯定物质(自然)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把“劳动实  相似文献   

14.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不能单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说明人的本质,也不能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简单地加进自然的属性以说明。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应是劳动。如果说,作为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一般劳动”,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那么,具体的劳动则揭示了“每个时代历史地变化着的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17.
王振武同志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信息的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想仅就反映范畴的科学证明,以及它与信息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谈点看法,以作为对王文贬斥反映概念的一种基础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论动物思维     
一、20世纪动物思维研究简况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点是人类的共识,只有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是夏娃的后裔的人反对。然而即使是信仰唯物论承认劳动创造了人的人们,反而贬低歧视动物,一个多世纪以来将人称为高等动物,而动物被压制驱使食用,宣布动物没有语言不会思维没有意识,愚蠢而狂妄高傲的哲学家因为无知却杜撰一个称谓“本能”的词,来笨拙解释动物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略谈宗教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在我面前的,是带有几分泥土气息的《贵州宗教文化研究丛书》的梗概。细品书名,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宗教”?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贵州宗教文化”?一、为什么要研究“宗教”?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也就是说,人在实现彻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达到“围绕着人自身转动”的漫长的过程中,总有“围绕着人转动”的宗教会与之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观察、研究宗教,就是以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为己任的人类,不…  相似文献   

20.
一、“自由是什么”和“如何达到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其实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规定性。让我们先来粗略地考察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158考察了这个问题。他在“本质”论中由偶然性讲到必然性,并争取自由。自由的主体就是概念,思想概念借助于必然性达到自由、进入概念。(参见贺麟:黑格尔的《小逻辑》讲演笔记》,《黑格尔哲学讲演集》第335页)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