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中,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如何,也取决于其在狱中改造所持的态度。所以作者就社会态度理论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犯抢劫罪服刑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通过心理测试发现犯抢劫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并针对此类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探讨相应矫治对策。2、方法:采用司法部监狱管理局“中国罪犯心理测试”课题组研制的《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试用版进行测试。3、结果:经测试发现抢劫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特点。4、结论:应根据相应心理特点采用对应的矫治对策,以提高改造服刑人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与狱政管理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玮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126-128
新中国的服刑人员改造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包括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工作体系,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监狱事业的发展,监狱工作者对监狱工作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思考。为适应我国监狱管理改造工作的需要,推进监管改造工作的发展,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必须在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大量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之朝着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方向迈进。为顺应现实发展,监狱系统逐渐摸索并总结出了除了三大改造手段之外的第四种改造方式——服刑人员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4.
林刚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84-188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对服刑人员在教育改造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工作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心理测试是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以及对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普通学校选取小三、初二、高二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采用等组对照设计,一为实验班,一为控制班。研究分前测验、教育干预、后测验三个阶段。结果发现:(1)归因训练可使学生的交往成败归因向积极方面转化。(2)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对未来交往成功的期望值。(3)短时间内的归因训练对高中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徐炜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3):126-128
本文由角色理论来分析服刑人员的入狱心理;从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转换三方面来阐述服刑人员的心理变化,为监狱心理咨询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归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付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它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而且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本文基于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着重从心理学层面对这一问题做了归因分析,并探讨了解决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如开展教师心理辅导与训练等。  相似文献   

8.
因果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关系。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探索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已经开始了,然而人们对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却仅仅只有40年左右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董圣鸿  张璟  熊红星 《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继Weiner之后,西方学者在成就范围内对成败归因进行广泛探索,研究表明,学生不仅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而且成败归因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与西方是否一致?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归因理论的研究大量集中于成就归因范围,人际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就更少。为此,本研究采用MMCS归因量表,对我国大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章清  孙昕怡 《心理科学》2006,29(3):665-667
为了解大学生择业心理,根据归因理论编制了“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问卷”。该问卷包括原因源与可控性两个分量表。通过对5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该问卷的项目进行了筛选和修订,最后共保留了20个项目。研究结果表明:(1)分量表一可抽取负性情绪与择业目标两个因子,分量表二可抽取自身努力与社会支持两个因子;(2)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因果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性关系。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探索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就已经开始了.然而人们对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却仅仅只有40年左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心理动力学疗法强调在矫治中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心理动力的相互作用。根据求助者早年成长经历和求助者投注在咨询师身上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来理解求助者“症状”的意义。文章通过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对一名激情犯罪的嫌疑人进行了心理矫治,使求助者通过对矫治关系的理解领悟了早年冲突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表现出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技术未能对服刑人员的特殊心理环境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缺乏普遍适用性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不足,结合绘画治疗的特点着重分析了绘画治疗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应用的优势及作用,希望能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提供新的矫治方法,弥补现存的不足,同时扩大和丰富绘画治疗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归因理论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忽视社会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就不可能。同时,归因理论的研究已发现了个体行为的前因和原因对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这就使得从个人的归因(原因推理)预测其情感和行为,以及从人的情感和行为反推人的归因成为可能。然而,这些理论和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大学生成就归因和教育工作的适用性,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奠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领导领域中归因理论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领域中的归因研究对于把握领导过程、组织绩效评估以及领导成员关系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文章回顾了自领导归因理论提出以后,领导归因领域中包括有关模型构建、验证与发展、内隐归因在内的相关研究;同时,对归因偏差、归因风格、领导成员关系、人格特质、领导类型、情绪、文化及相关人口学变量等因素与领导归因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分析、总结了该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8.
服刑人员心理躁动期现象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彬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68-72,93
在押服刑人员在监狱内的违规违纪乃至又犯罪行为的发生,直接干扰了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和监狱整体改造质量的提高,严重威胁着监管改造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是监狱十分关注并大力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新入监服刑人员的违规违纪和又犯罪倾向,明显高于周围其他改造时间较长的服刑人员。研究表明,这主要是受“心理躁动期”现象影响的结果。本文对心理躁动期的发生时段、症状表现、现实危害进行了适当的论证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作出了初步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时期,心理矫治方法在中国监狱得到了普遍应用。这是因为,导致犯罪的心理原因较突出,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需要开展心理矫治,以提高改造质量。心理矫治通过运用心理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在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善用罪犯寻求改变的心理,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帮助其调节不良情绪,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改善或消除异常心理,达到完善其人格(个性)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归因理论是学习心理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测试要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