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境界的形而上何以成为可能是宋明理学探讨的主题,它涉及理想人格的培养问题。本文着力分析张载的人生境界理论,意在弄清楚张载是如何探讨人生形上问题的,又如何在人生实践的功夫当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的,以及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文精神重塑有何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生境界作为每个人在生命活动中应达、能达、已达又不断超越的理想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利益的确认和超越。其根据在于: 第一,利益是一定的人生境界的基础,必须确认它。人生境界作为人生在生存、发展中应达、能达、已达的程度,只有在利益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由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不同,形形色色的人生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五光十色,高低不同,深浅各异,或崇高或卑下,或深远或浮浅,或丰满或干瘪,或健全或畸残,或活泼跃动或僵硬滞涩,……。但是,不论哪种人生境界,不论它是理想的应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学注重人、人生,尤其注重人生的价值,目的,追求实现人生理想、价值,达到人生目的、目标,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的人生境界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杰 《美与时代》2006,(6):26-27
“普罗米修斯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人性自由的民主精神,同时也是追求健全人生和理想社会的楷模。作为理想人格的精神代表,“普罗米修斯精神”包含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一直努力追求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以此作为人生、人性坐标的最高标准,最终达到崇高理想人格境界和审美主体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王波 《思维与智慧》2005,(12):56-56
我一直觉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若真能懂得其一,便是明了人生境界,这需要神会,是言传不来的。对于琴棋书画、涛词歌赋的体认与玩味常常可以视作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参悟。  相似文献   

7.
李刚 《中国道教》2009,(3):10-14
一、得道成仙--道教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目标 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的人生价值观,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构图,这幅图画,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人为之倾倒.神仙形像可以说正是道教人牛观的一种折射,神仙们过的日子说到底是一种归真返朴的生活样态,道教在神仙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之所在,寄托了自我人生的理想目标.神仙自由自在,天真如婴儿,棋琴书面,潇洒似行云,或玄珠无心,或坐忘返朴,或林下论道,或海阔天空,往来无拘束,谈笑有高朋,适性忘情,圆满自足.这种神仙过的日子,也正是道十们所向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一个"游"的重要概念。游的过程,就是对空间、时间、义利、心灵、生死的超越过程。在这种过程和境界中摆脱物累、心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直抵物我两忘、天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种彻底的逍遥、无限自由的境界。在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奔放的游历中,却能洞彻人生、宇宙的奥妙。这种没有任何外在目的的人生态度和境界,正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人生的至境。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从政修养学说强调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双重追求,主张"修身"与"为政"的融合,"学问"与"事功"的融合,"成己"与"成物"的融合,在本质上体现了"入世的情怀"和"生命的境界"的双重融合。儒家强调"三不朽"的追求,即"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一种人生的大文章。冯友兰曾提出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说"。在他看来,中国传  相似文献   

10.
人生之境与意义世界——儒学的一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学的系统中,对性与天道的终极追问,往往关联着人生的境界。孔子要求“志于道”,其中已蕴含着对理想的人生之境的追求。在仁道这一总的原则下,孔子从人格的角度,对理想的人生之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它既有仁爱的情感向度,又凝含坚定、自主的意志,而二者又与自觉的理性相融合;从而,完美的人生境界既涵盖于人道精神之下,又表现为知情意和真善美的统一。对境界的这种追求,在《中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与极高明的理想相联系,《中庸》提出了“诚”的要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老子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理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人学思想体系包含着哪些内容?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系统研究老庄人学时必定会遇到的问题。但学术界目前似乎对老庄人学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较多,补苴罅漏,本文尝试从老庄对社会现实与人生真相的批判和揭露,对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人生修养三个方面,即以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4.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与境遇——析冯友兰境界说的言说方式与人生指向任剑涛本文拟围绕四个方面讨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冯友兰人生境界实践的评价导出的问题,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言说方式及其内涵的方法抉择,分析人生境界说的生成机制与它的人生指向,及这种指向在现实人生境遇中的实际导向能力。一、在批评与辩护之间冯友兰的哲学是构造性的,因而是体系化的。冯友兰的人生是职业化的,是一位职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的生活氛围是中国化的,个人学术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的,但祈求传统的现代生机。这种背景,导致人们在论衡冯友兰哲学与冯友兰…  相似文献   

15.
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探索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也是诸多宗教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可以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用以把握和持有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信仰可称作“立足于现实的终极关怀”。一般说来,对于任何一个信仰,都可以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三大维度上去具体探察它的内蕴。这里只从人的发展维度去探讨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7.
宗教境界作为对宗教生活的一种理解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人性根源与自身价值.因此,解读宗教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升华的宗教境界,可以使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对个体人生的价值取向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
重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由低到高,由下而上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觉解水平最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并不象动物一样完全没有觉解,但他们的觉解程度确实很低。对其所行的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徐国亮 《学海》2007,5(5):88-92
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个体就有差异.个体的认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明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层层递进的表现关系.用时代眼光重新阐释境界说,将会对我们产生关于如何对待人生的某些启迪,并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人生"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