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史证易的学术活动中存在一种天然的易与史相对待,又由于易学各家的学术分野而分殊.诚然,史事宗易学以其大量的以史证易学术活动反映了“一种易学观”,实则还反映了一种历史观(史之理),史的精神和由此导出的历史发展的矢量.问题是:以史证易是义理派三家甚至图书各家共有的学术活动,从以史证易到史事宗易学应有一条清晰可辨的路向,或曰鲜明标识.义理派其他二宗之“玄理宗”以玄学为标识,“儒理宗”以天理论为标识,史事宗易学通过以史证易来阐发史之理而成为一种学术标识.杨万里易学作为史事宗易学的代表无疑充分彰显了理学的“明体达用”功能,将天理论引向了“史之理”并充分释放了其中正通变观,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易学范型、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初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孔颖达在易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为在易学及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新型的体大思精的易学理论体系之得以构筑,乃根植于孔颖达在唐初学术及政治视野下,对汉魏传统易学殚精竭虑之检视、透析与省察基础上的绍承、超越与开新。  相似文献   

5.
宋代项安世著《周易玩辞》一书,主张“因辞而测象”的治易路数,其学术风格兼重象数和义理。项氏《周易玩辞》一书,对元代吴澄产生了很大影响。吴澄的易学思路,基本也遵循“观象玩辞”的路数进行,其易学著作《易纂言》多处提及并肯定项氏观点。但吴澄没有在项氏的观点面前止步,在易象内涵、卦变理论和义理的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与项氏易学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房审权在宋代易学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反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之法,汇集汉代以来解《易》诸家,坚持以义理解《易》为主,切实地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衡继承房审权的易学思想,在删补《周易义海》的基础上,编撰完成《周易义海撮要》.《周易义海》、《周易义海撮要》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易学资料,也客观地折射出了南宋以前义理易学的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晚明时期,桐城易学异军突起,形成了以方氏学派为代表的易学研究队伍.其开创人物为方学渐,他继承了宋易义理学传统,重在阐述人伦性命之学;其子方大镇一脉相承,但开始吸收象数易学理论;王宣、方鲲等人则潜心研究象数易学,推演河洛;方孔炤改变了其家学以义理为主的传统,走上了象数易学的道路,主张河洛即象数,易是一大物理,初步创立了用象数会通一切学问的理论.到方以智时集前人及家学之大成,主张虚空皆象数,倚数究理,以象数端几格通一切学问,建立了一个宏大的以《易》为主的哲学体系,创造了桐城易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预测学,主要由原始占卜术、《周易》占筮学、术数学三部分组成。由于落后生产力条件的制约,我国历代的预测学术在各种政治决策中都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学术文化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为视点,分别从三个方面梳理和论证古代预测学术变异发展的脉络及其决策功用:原始占卜术对上古政治决策的左右;《周易》原理在政治决策中的功用;易学术数的发展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文中对易学与术数关系研究方面存在的个别问题,也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清初图学批判运动与乾嘉汉学复萌之间相隔数十年,两者在批判宋代以先天、河洛为代表的图书易学上秉持一致态度,但在对治《易》正途的理解上,前者认为当效法王弼、程颐之易学,以义理研习为务;而后者则高扬“汉学”大旗,力主恢复两汉象数易学的传统。因此,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11.
张涛 《周易研究》2004,(6):28-31
光武中兴后,在易学领域,古文费氏易学渐兴,但属于今文的象数易学特别是<易纬>的象数易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白虎通义>吸收、借鉴<易纬>之说,构筑了一个以太初、太始、太素、三光、五行为次序的宇宙生成模式.它曾称述<易传>"汤武革命"之说,强调改朝换代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倾心于<易传>的天尊地卑、乾坤定位之说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系统阐述了三纲六纪理论,目的在于营造一个上下各安其位的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天人整体和谐的文化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2.
《周易参同契》全书均为韵语。古无韵书,《三百篇》即为韵书。孔子传《易》,亦不能改方音。所以,通过用韵来判断《周易参同契》作者的籍贯,是十分可靠的方法。为此,我们为传世本《周易参同契》作了厘定韵例、编制韵谱的工作,并从中分析出这部书用韵的特点。再根据已有的秦汉方音研究成果参校比勘,说明《周易参同契》一书具有十分明显的齐鲁方音的特点,进一步证明它应该是齐鲁作者所著。  相似文献   

13.
胡瑷《周易口义》的天人观上契汉唐,下启宋明.在天道观上,继承了汉代元气生成论,认为“太极”是宇宙生发的始源,“太虚”是“太极”的一种存在状态,并提出了“天体乾用”的体用观.胡瑷是基于元气生物的天道观讨论性情关系的,他将性分为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及人之性,人之性是禀受天地之性而来.他认为情有正与不正,而邪情是导致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节情”、“明心治性”、“养气”的工夫论.胡瑗的天道观及性情论在程颐、张载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为五经撰正义,为注疏统一之始。清儒服膺汉学,主翔实,故于《正义》多所讥诋,讥其虚浮。然唐时,儒玄合流,既已蔚为风气,孔氏《周易正义》之所以以形上学为纲纪者,亦非无故。此外,《周易正义》释义先以辅嗣为本,旁引汉魏南北朝诸说以供参证,有驳有断、有议有辩,与《书》《诗》《札记》诸疏之参据旧疏、杂出众手者不同。具体而言,《周易正义》调融南北,荟萃诸家,故用王而不固于王;参以玄言,故义理架构颇与老庄相通;渐染于浮屠,故排佛而用佛;发明义例、考辨意旨,自下新义,故有学术价值可言,尤宋人疑古开新之先导,非株守一先生说者可比。  相似文献   

15.
《太玄平议》一文,在《太玄》研究中影响甚大。但错误不少。原文共59条,其中不乏卓见,然而值得商榷者,逾二十条。本文即对俞说可商者,在分析之后,提出己说。  相似文献   

16.
虽然《北史》云南朝易学好王弼之学,然而《南齐书》与《隋志》记载齐梁时郑学仍立为国学。通过对《易》类义疏文本的稽考,可证梁及以后南朝《易》类义疏在体式上都以王注为本。除此特点之外,南朝《易》类义疏虽本于王注,却好引他说或自立新说;南朝讲经之风盛行,《易》类义疏亦多以"讲疏"为名,然而梁以后《易》类讲疏体义疏在体例上与一般义疏趋同。  相似文献   

17.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8.
《一切经音义》中所见的几处《周易》经文异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文献,从佛经音义中整理出六条《周易》经文异文。通过对照发现,它们与今本、帛本、竹本《周易》经文,皆不相同。初步考察表明,《周易》在佛教界流传,他们所继承的版本系统,与外界所行当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王风 《周易研究》2004,(2):19-28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图>,认为<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实际上,这些学者未能认识到朱熹<卦变图>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从而误读了这张图.而一旦正确解读朱熹<卦变图>,将会发现<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符合若契,毫无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