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墨学在先秦时期经历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想转向,即由墨子的"十论"转向后期墨家的"墨辩",由政治、伦理转向逻辑、论辩。学界一般以内部分化与外部刺激作为墨学转向的两大原因,然通过《墨子》之文本实可获得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当中本就蕴含着逻辑之自觉与论辩之观念,后期墨家则将此自觉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论辩方法。先秦墨学从"十论"转向"墨辩"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不仅为墨子的"十论"做了有力的逻辑补充,对稷下辩者和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辩者所代表的战国中后期名辩思潮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对当代逻辑学、论辩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亦有深远之启示。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批判周、孔,后来的孟、荀又批判墨子。20世纪以来,儒学几经波折,然根基从未断过;墨学不温不火,却亦有复兴之迹象。近年来,儒、墨两家在思想形态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一,新儒家内部当中,"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的论战愈演愈烈;其二,在应对现代性问题上,以新墨家为代表的新子学开始跃跃欲试,正逐步跻身主流学术交锋的行列。基于以上内容,从逻辑、义理两个角度出发,即可得出"兼以易别"乃墨家思想之逻辑起点的结论;而以"兼别之辨"为切入点,可便于探讨古今儒、墨两家论战当中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4年 12月 27日—29日, 由中国墨子学会与中国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以及墨子故里滕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 150多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提交论文 110余篇。大会以墨子的科技思想为中心议题, 兼及交流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1. 关于墨学研究的概况、方法和当代价值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墨学研究的概况, 指出墨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对近代以来《墨辩》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评说, …  相似文献   

4.
史工 《管子学刊》2005,(4):122-125
由中国墨子学会、中国工程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办公厅承办,滕州市墨府置业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暨《墨子大全》首发式,于2004年12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5.
后期墨家     
墨家是战国初期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家在墨子死后即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这就是后期墨家。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就属后期墨家的重要著作,人们统称之为《墨辩》或《墨经》,是我们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后期墨家在总结墨子和各家逻辑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一个相当科学的完整的古典逻辑科学体系,被今人称为“墨辩逻辑学”或“墨经逻辑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春秋时代,儒家提出‘隐恶而扬善’,认为批评是不道德的。对此,《墨辩》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墨辩是从逻辑角度提出问题的,因而是有力的,无法否认的。《墨辩》指出:‘非诽者誖,说在弗非。诽非,己之诽非也。不非诽,非可非也。‘意思是,反对批评的主张(‘非诽’)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史学会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共同筹办的第二次《墨经》研讨会,于10月7日至11日在安徽屯溪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墨学工作者近40人。会议围绕《墨经》中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是讨论了墨子的姓氏、生卒、国籍及《墨经》研究的历史过程。《墨经》是墨家的著作。不少人认为它是墨子本人所著,因此提出了墨子的姓氏、生卒等问题。历来人们都断言墨子姓墨名翟,但有人则认为,墨子并非姓墨,并列举了八条根据。指出古代的九流十家都是以其学术性质而名其家,绝无以姓氏称家的。如老子创道学而称道家不称老学,孔子创儒学而称儒学不称孔家,其他如法家。若墨子姓墨则不可  相似文献   

8.
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膛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并于1992年IO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成立后,成功地举办了四次墨学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墨子研究论丛》第一、二、三辑及《墨学与当今世界》丛书十本。上述活动和著作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出版的专著达3O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达30O余篇,从而把长时间衰微的墨学研究带入了一个春天。一、墨子的里籍和时代墨子的里籍问题,历来众说纷坛,主要有墨子为印度人、墨子为宋国人、墨子为齐国人、墨子为楚之鲁阳人、墨子为鲁国人五种说…  相似文献   

9.
独具特色富有新意———评《亚圣智慧———孟子新论》郭墨兰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中国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最近,王其俊同志出版了他的孟子研究专著———《亚圣智慧———孟子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对孟子思想作了新的探讨。全书...  相似文献   

10.
自觉融合其它诸家学说之长,做到广采博收、兼容并包,而又有所取舍、发挥运用,是汉代儒学能够取得理论上的优势并取得独尊地位的重要原因。其著名者如陆贾纳黄老无为之说入儒,贾谊颇采法家之术人儒,董仲舒援阴阳五行入儒等已久为史家广泛注意。但开创汉代儒学兴盛局面的弃学①代表人物公孙弘的综合儒、墨,从而将影响极大的先秦“显学”─—墨学融入儒学,并摈弃其中不合西汉王朝时宜的部分却无有措意者。本文拟根据史料,探讨墨学对公孙弘思想的重大影响,并试图说明以公孙弘综合儒墨为主要中介,墨学在汉代已逐渐融入儒学之中,对汉朝…  相似文献   

11.
墨学研究的大观——读谭家健先生《墨子研究》郑君华1996年,谭家健先生出版了《墨子研究》一书,是多年以来寥若晨星的墨学研究书籍中特出的一部专著。最近笔者阅读了此书,认为其对墨子学说系统全面的研究及对中外古今墨学研究的兼收并举,可谓规模弘远,贯通淹博,...  相似文献   

12.
曾子思想与阴阳学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分化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十分重大,曾子及其后学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其引入儒家理论,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内容。然而,在许多论著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有的专家在研究《易经》的《彖传》以后曾经断言:“战国中期以前的孔孟儒学则未涉及自然观、宇宙论。孔盂大儒以礼学与仁学为核心,遍查《彖传》全书,却没有出现一个‘仁’字,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礼’字,反之,《彖传》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天行’、‘刚柔’、‘阴阳’等范畴,均源于道家著作”(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其实,这种断言是不合乎儒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墨学与儒学并举,堪称当时的“显学”。但自汉武以后,儒学日尊而墨学却逐渐衰亡。关于其衰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即内在的空想性和外在的不容于统治阶级,最终导致了墨学在汉武以后逐渐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各国君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墨子那种苦行僧似的言行,也未曾见用于世。当时被君王所看重并采纳者,唯法家、兵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乃先桑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20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相似文献   

18.
弘扬墨学任重道远──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侧记刘惠文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8月18日至21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杨向奎、任继愈、颜道岸、褚斌杰等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和美、日、韩国的121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伦理美学命题 ,它着眼于尽心、知性 ,针对“有诸己”的主体 ,并不涉及主体以外的客体 ,因此 ,将“充实之谓美”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 (包括人 )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至完备 ,这就是美” ,进而认为“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 ,似乎是值得再讨论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主流文化的汲取、民间社会的传承和在近代启蒙思潮中的短暂“复兴”,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流布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墨学虽然在思想史上中绝了 ,但墨子的伦理思想仍然通过一些易被忽视的载体 ,由显到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相应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要走出困境 ,需要重建新的道德文化结构 ,而将道德精神与现实功利统一考虑的墨学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