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多用于评点,特别是用于评人。其诗歌评点的对象不但包括重要历史人物,还包括许多小人物,评点对象的选择服务于毛宗岗本人推崇的"忠义"伦理观。《三国演义》诗歌擅于运用多样的评论手段,剪影式评点、抓住细节进行评点、针对人物典型事件进行评点是《三国演义》诗歌中最常用的几种评点方法。特别是针对关键人物的诗歌评点,在反复吟咏中,毛本《三国演义》善于透过多个角度,利用"逆评""预评"和"衬评""比评"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评述,从而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2.
庄国民 《天风》2007,(23):31
情绪是指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在不少典故里,都讲到人物的情绪,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怒不可遏,吐血而死;《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乐极生悲,高兴得发疯;《圣经》中的该隐怒杀胞弟……这些都是情绪过度的表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是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娴熟地运用多种创作技巧,刻画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远大前程》中二元对立手法使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安排更具表现力,赋予人物自身的发展空间,使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小说情节的安排更具巧妙、奇特之处,进一步突显了人物丰满真实的性格,也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明代画家陈洪绶《张深之正北西厢秘本》系列插图之一《报捷》作为压台戏的最后一幅,画家通过对植物茂盛、生机勃勃的繁密刻画,对人物表情与道具的悉心经营,暗示着即将到来的衣锦还乡、美满姻缘和大团圆的结局。该画画面构图由于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使得画面的布局与经营与整个系列的其他画面有所不同,画面的景物刻画与人物表现都有其独特的创意和代表性,是陈洪绶在插图创作高峰期不断创新、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内拉·拉森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侧重写混血儿的生存状况及其挣扎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熟练运用反讽艺术来进行人物刻画,推进情节发展和深化小说主题。反讽的运用也使得这部小说更有吸引力,更深刻,更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章家瑞执导的电影《红河》是一部悲情之作,故事处处充溢着细腻的感伤.影片通过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把一段跨国恋情刻画得荡气回肠.《红河》的感伤艺术,是通过对人物身份的误读和对人性与情感的哲思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的作品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讽刺性小说《围城》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处处显示出学者的渊博和才情,颇具辛辣痛快和睿智幽默的风格,后被译成多种外文。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以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书名《围城》取自法国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成书的过程很复杂,流传的历史也十分漫长。笔者认为,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一个英雄的故事,更通过对与不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国人内心深处渴望英雄,耽于遗忘,并内心黑暗的心理特征。并且,在对不同英雄的刻画中,表现出一个传统社会没有的新的价值观念好汉。这是对国人心理极为深入的洞悉,也是对我国文化很有价值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不但是一部兵战之书,谋略之书,而且也是一部人生之书。三国人物中对待人生、交友、处世、人际、事业的态度,同样对我们大有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但很少有无疾而终的。许多人物的死因都直接、间接与某些个人缺点,或者心理弱点有关。分析三国人物之死,有助于我们进行人生的思考。 孔明寿终五十四岁,从表面上分析死于积劳成疾,而引起积劳成疾的原因是他管理方法不当,这一点正是他这一位高谋之人的不谋之处。孔明“事必躬亲”,“亲理细事”,“汗流终日”,“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如此大事要抓,小事也要管,事事操心,件件亲躬,干的多,进食少,五十多岁的人还要连年出征,受军马之劳。身体再结实,精力再充沛,也是血肉之躯,长久如此,岂可不积劳成疾。孔明的管理事无巨细,用现代的管理术语讲,就是没有确定合适的管理幅度。而且这种做法也不利于人才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节档贺岁喜剧影片《你好,李焕英》,由舞台喜剧演员贾玲首次自编自导自演,她在剧中现身说法,主题聚焦母女情深、彼此牵挂,情节生动,穿越时空,人物刻画,泪笑兼具,拨动了人们普遍易感的心弦,引发不少人同频共振。此片英文名为《Hi,Mom》。  相似文献   

11.
《魔笛》是莫扎特谱写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歌剧,是歌唱剧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令人震撼的夜后咏叹调《不要惧怕,亲爱的孩子》、《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是全剧中最有名的女高音咏叹调。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塑造夜后的人物性格特征,并以高超的花腔演唱技巧刻画了一个矛盾复杂而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夜后是整部歌剧的灵魂人物,她冷漠、无情、威严而神秘,同时她又具有着母性的温柔,从她身上所表现出的矛盾性和戏剧性,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步辇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反映汉藏民族交往的一幅历史画卷,为唐朝著名画家、政治家阎立本所作。《步辇图》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独具匠心的构图、传神的人物刻画,和以符合当时政治和文化特点的服饰等方面,很好地表现了汉藏一家亲的主题,其艺术审美感和历史史鉴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曲艺,特别是说唱艺术的小段,形式灵活,善于以说、唱、表结合,集中讲述一段情节,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所以,把《李逵夺鱼》演绎得格外精彩。因各曲种形式的差异,使得这同一段故事,在不同曲种里有了不同的面貌。而河南坠子的《李逵夺鱼》,可以说在同题曲词中独树一帜,特点鲜明。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道德异化赵枫《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个有道德的人。他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处处注意用道德约束自己,这一方面使他把诸葛亮等有德才之士吸引在身边,形成稳固的刘备集团,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使他为道德所累,为了道德而不得不在政治上、军...  相似文献   

15.
读完《三国演义》,我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怎么出道”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精采章回之一。这段文字通过诸葛亮对江东一大群主和派文士的逐一驳难,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辩才。从逻辑角度分析一下诸葛亮所运用的反驳方法,对我们学习逻辑反驳不无益处。第一个向孔明发起进攻的是张昭: “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近闻刘豫州(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已属  相似文献   

17.
申雪莉 《美与时代》2013,(2):116-118
连环漫画《西游漫记》共分10回,每一回由6幅图画表达其思想内容,通过画面剪辑和合成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反映,也是对电影艺术的热爱。《西游漫记》中的摩登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新鲜事物。张光宇在结合了中西方的艺术思想后,把适合《西游漫记》文本需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4,(5):75-80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人物视角下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内心世界两方面的刻画是极其成功的,尽显其"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小说原作中的上述特点在李健吾的译作中得到近乎完美的再现。本文以李健吾的翻译观、艺术观为阐释依据,结合他对福氏艺术理念的不俗把握,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不同汉译本的比较,试图展示李健吾译本对原作两大特色的成功诠释,探讨其译作的经典之处,进而指出译者与作者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契合在翻译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葛兰 《美与时代》2007,(8):108-110
象征是小说《红字》最主要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笔下,不仅红字"A"被赋予了"通奸"、"天使"及"让人敬佩"三层含义,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也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两种社会力量,就连随处可见的景物也被作者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20.
正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并非只停留在善或恶的一面,而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起伏变化。~([1])小说《蓝象》中叶海亚和谢里夫的人物刻画就是埃及社会转型期人性变化的代表。《蓝象》的问世,正值"阿拉伯之春"在埃及上演之时,埃及社会正经历由上层机构腐败、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反政府抗议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